改编:传承—弘扬—升华 原创:作品—精品—经典
2020-06-12暴玉喜
暴玉喜
在曲艺作品中,我们经常通过两条路径来进行创作,一条是改编,具有延展性,从古到今,由此及彼,在已有作品的基础上,进行加工、提炼,形成新的作品;另一条是原创,具有开创性,从无到有,由表及里,全新打造新的作品。改编和原创,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犹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共同推动曲艺的繁荣和发展。
改编:从传承到弘扬再到升华
改编主要聚焦于优秀的传统文化,一方面进行形式上的改编,把一种艺术门类改编成曲艺作品,通过曲艺喜闻乐见和通俗易懂的特点,使传统文化得到弘扬光大;另一方面,进行内容上的改编,对过去的曲艺作品进行修改,形成具有现实意义、时代特色的曲艺作品。
(一)改出新天地。通过改编,既拓宽了曲艺创作的领域,又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曲艺的百花园中,打开了一片新天地,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比如,根据三国故事改编的鼓曲《关公挑袍》《八卦阵》《单刀赴会》《华容道》《过五关》《桃园结义》《赵云截江》《草船借箭》,根据水浒改编的《武松杀嫂》《宋江杀惜》《武松打虎》《醉打山门》《武松赶会》《林冲发配》,根据《红楼梦》改编的《晴雯撕扇》《黛玉焚稿》《宝玉哭灵》《黛玉悲秋》,还有《木兰从军》《英台拜墓》《英台担水》《割肉还娘》《梁祝》《门楼会》等,在民间广为流传。
潞安大鼓《割肉还娘》改编自传统小戏《七斤三两》,故事讲述的是县官胡绍武为一位流落街头的母亲断案做主,惩治忤逆儿子吴小虎的故事。最后,在胡绍武的帮助下,母亲的大爱唤醒了吴小虎的良知,他为自己的忤逆行为深深自责,吴小虎经过这样一番经历完成自我的心灵救赎,重新认识到母爱的伟大和人间孝道的真谛。这就是传统曲艺的魅力,它承载了百姓的认识愿望、生活理想和情感趣味,其中饱含着大量的社会伦理与生活知识,反映出人民的爱憎和疾苦,是人们明辨是非、增长知识的重要精神滋养,在悲与喜的强烈反差中,情感受到冲击,心灵受到震撼,發人深省,这样的改编作品汲取了传统文化的精华,体现人性的善良、人间的正义、做人的根本。
(二)改出新内涵。曲艺作家张文甫先生致力于曲艺创作和研究,他把《弟子规》用通俗易懂的曲艺形式加以改编创作,将《弟子规》中晦涩难懂的词句通俗化,同时注入新的内涵,构成完整的故事,五十段唱词,五十个故事,既是对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汲取其中的精华,把对人生的感悟、哲理、思辨用曲艺的手法高度凝练出来,并且朗朗上口,成为孩子们启蒙教育的读物。尤其《孟宗哭竹》《孔子问礼》《孟母断机》《鹿乳奉亲》把中华民族所倡导的礼仪、孝敬、品德都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不仅继承了原作的思想精髓,更重要的是注入新的思想内涵。《孟宗哭竹》中,结尾中“再看当今社会上,谁能像孟宗这样有孝心?给老人打个电话算不错,难得回家看双亲。借口家中孩子小,工作太忙难脱身。做父母不图儿女多富贵 ,盼的是一声问候和温存——做子女,扪心自问想一想,该如何回报父母养育恩?《孟宗哭竹》为神话,千秋传唱警后人。”以大孝的情怀演绎了经典之美,挖掘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韦公训子》中选取平凡人的不平凡的生动故事,以深化作品的主题,彰显故事人物美的心灵,蕴含“真善美”的中华美学精神。结尾“光阴岁月如流水,一旦逝去难找回。少小学习不努力,老大岂不徒伤悲?最怕玩物能丧志,响鼓还需用重锤。”珍惜时光,刻苦钻研。作者把对人生的感悟,时光的珍惜,化为警言警语,催人奋进,以优美的故事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向社会传递正能量。
(三)改出新活力。改编也是一种创新和发展。一个民族尊重自己的历史,并不意味着他留恋过去或向后看,而是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尊重过往的历史,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中国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是中国最具魅力的口头传承艺术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民间传说。自西晋至今,在民间流传已有1700多年,可谓家喻户晓,流传深远,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从古至今,有无数人被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悲惨爱情所感染。2018年,在第11届巴黎中国曲艺节上,我对《梁祝》进行改编,把笔触伸进人物的心灵深处,以真情去体验曲中人物的感情,用自己的理解和方式去揣摩故事人物的经历和结局,对扼杀美好爱情的封建制度进行控诉和鞭挞。“红罗高山整三春,咋不知道我是女儿身。梁哥你对我情谊厚,三年来对我情谊真。梁兄你为我担过水,你也曾熬夜把药煎。下山梁兄你把我来送,十八里相送情更深。送了一里那个又一里,送了一村又一村。一路上你比男来那个我比女,梁兄你切不可辜负了我一片心。今生有情无缘分,转世咱为人咱再结亲。三百两纹银我不要,拿上你的钱娶什么亲。那个情不投那个意不顺,万两的黄金也难称心。只要情投那个意也顺,哪怕是穷的没有钱分文。”我把祝英台的情感纠葛、内心感受,在传统的表达方式上注入了新的内容。在这次法国交流中,《梁祝》先后在巴黎十三区、马赛、图尔等地巡回演出四场。一个艺人、一把三弦、一把板胡,呈现的就是精彩的曲艺。演员胡晚红她时说时唱,一人双角,转换自如,曲调优美,声情并茂地将爱情故事《梁祝》娓娓道来,使法国观众听得如痴如醉,沉浸在原汁原味的中国北方传统曲艺盛宴中。中国曲艺也吸引了众多年轻留法学生和新一代华裔,年轻人对中国曲艺的热爱程度也令我们始料未及。
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历史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承载了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了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富精神家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笔者认为,曲艺作品改编聚焦、传承、弘扬、升华传统文化,既是一种推陈出新的创作路径,更是一种历史的责任和担当。
原创:从作品到精品到经典
曲艺一头连着历史,一头连着现实。许多生活的哲理和要义都蕴藏在丰富的现实生活中,需要我们去融入、提炼、挖掘和呈现,这就是原创。并且需要持续反复的修改、完善、打磨、提升,使作品日渐成为精品直至经典。
(一)创出生活真谛。原创就是要深入生活,融入生活,挖掘和发现生活的真谛。柴京云、柴京海兄弟二人创立的大同数来宝已成为大同的一个文化品牌,一张城市名片。作品《你幸福吗》《装房》《男大当婚》《婆媳之间》《七嘴八舌拉家常》《家丑外扬》《工钱》《手机》等,都取材于日常生活,带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反映生活中的小人小事,将笔墨深入到时代的脉络里,聚焦现实生活中的平凡人生。语言诙谐幽默,朴实无华,随手拈来,但细细品味,又精雕细琢,刻画出一系列形象逼真、耐人寻味的平凡人物,挖掘他们的内心情感纠葛和善良美好的心灵。这和作者长期的生活积累紧密联系。
(二)创出群众最爱。原创就是要聚焦群众喜闻乐见的事情。我在创作长子鼓书《腊月天儿》时,考虑到对腊月天的描写是一个受众广泛的主题,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是对传统节日的留恋和再现。所以在选材的时候,《腊月天儿》选择的是小事、小情、小人物、小理,是身邊跟老百姓息息相关的事,把常形、常情、常理,贯穿腊月天的各个环境中,通过人物潜移默化的行动,通过一幕幕场景的再现描绘出来。从腊月二十三到除夕夜的欢聚,备年货、扫灰尘、剪窗花、贴对联、放鞭炮、挂灯笼、拜大年——呈现一个个红红火火的场景、一个个热热闹闹的场面。“二十四五扫灰尘儿,家家忙得转懵懵儿。抬箱的儿,挪柜的儿,搬桌的儿,掂椅的儿,扫了上头儿扫下头儿,扫了旮旯儿扫圪缝儿,里里外外都扫净,满身都是黑灰尘儿,灰眉土眼儿照镜的儿,只有那个门牙儿白生生儿。二十六七买年画儿,精心挑选不随便儿。天地灶家财神爷,秦琼敬德门两边儿。老寿星,托寿桃儿,贴到堂屋正中间儿。老两口炕头贴的山水画儿,小两口床头贴的小胖孩儿,胖手胖脚儿胖胳膊儿,嘿嘿,腿圪窝儿还圪夹个小捻转儿。二十八九喜心头儿,家家户户挂灯笼儿。小灯笼儿,红圪丢丢儿,火样儿新鲜圆圪轮轮儿。玻璃灯儿,竹架灯儿,孔雀开屏狮子灯儿,天女散花走马灯儿,嫦娥奔月是火箭灯儿。三十日,年味更浓醉心坎儿,家家户户贴对联儿。浓浓的年味浓浓的情,米酒飘香扑鼻梁儿。杀鸡杀鱼炖肉块儿,烘上油铛炸肉丸儿。有酥肉,有夹馅儿,油拨豆腐一片片儿。捏面鱼儿,蒸面羊儿,蒸个面山粘满枣儿,上面还点了个红圪点儿。”每一个场景都是一幅画面,每一幅画面中都藏着我们的身影。一个情节派生出另一个情节,一个个镜头在展现,从始至终采用白描的手法,把过年的情景展现出来,让人回味,让人生情,让人品味着年的香甜、年的喜悦、年的乐趣、年的纯洁。
(三)创出时代强音。原创就是要紧跟时代步伐,紧扣时代脉搏,奏响时代最强音。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湖北武汉,并迅速在全国蔓延。在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下,全国各地的曲艺人积极行动起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齐心协力、共克时艰,全力投入到抗击新冠肺炎的曲艺创作中。诸如崔琦老师的快板书《蝙蝠的自白》《抓阄》、梅花大鼓《天使颂》,李立山老师的快板书《站哨台》《大老冯》《买菜》《柳林湾》《砸泥壶》,张文甫老师的《蝙蝠的对话》,杨子春老师的群口快板《较量》,杨妤婕老师的京韵大鼓《妈妈的嘱咐》等一系列作品,用深情的笔墨赞美白衣天使,致敬抗“疫”英雄。曲艺家将深刻的认识融入真实生动的艺术形象之中,化成形象的血肉与灵魂,富有新意、震撼心灵、激越亢奋,这样的原创作品闪烁着思想的光芒,为群众所喜爱,让2020年这个不一样的春天永远铭记在人民心间。
曲艺源自民间,扎根基层,创作的源头一定是生活的写照,服务的对象一定是百姓,原创作品要得到群众的喜爱,必须深深扎根于生活的土壤中,汲取生命的养分;必须反映生活的真善美、人民的喜和乐,唱响时代主旋律。
一把尺子 三个要素
整体来看,改编和原创虽然是两条不同的创作路径,但本质是一致的,目标是一致的。可以说,今日的改编就是昨日的原创,今日的原创也许就是明日的改编。关键一条就是无论改编还是原创,要打造成优秀的作品、精品乃至经典,才是硬道理。结合工作实践,在具体创作中,无论改编还是原创都要把好一把尺子,抓好三个要素。
(一) 一把尺子。衡量一个曲艺作品的好坏,考量其高下优劣,关键要“三看”,一看思想立场是否端正,是否讲清一个“理”字,是否突出“说书唱曲劝人方”这一主题;二看其艺术水准如何,是否具备精湛的形式技巧、美学策略;三看观众是否喜欢、是否养心也养眼。因此,无论是曲艺的创作者,还是曲艺的表演者,都必须明白这些道理,要对自己所从事的曲种有基本的认同。“量体裁衣”方能产出优秀作品,深入生活方能汲取生命的源头活水。上接天线,下接地气,避免不接天线就掉线,不接地气就断气,避免出现曲种“异化”或“它化”,陷入曲艺背离生活和人民的困境。
(二)三个要素。
一个优秀的曲艺作品必须具备三个要素:
一是接地气有观众。曲艺观众对于曲艺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他们既是欣赏者,也是审美价值和艺术功能的实现者,更是经济价值的兑现者。拥有观众的曲艺,就意味着社会的高关注度和广泛影响力的存在,有利于推动文本、表演的创作生产,促进曲艺生态的健康;如果曲艺失去了观众的如影相随,被送进了博物馆或者束之高阁,则意味着曲艺生态的崩溃,曲艺系统的瓦解。最根本的还是曲艺人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苦练硬功,从生活中来的作品,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也是创作者对生活的回报。这样才有可能找到群众喜欢的内容与形式,创作的作品才能让老百姓听得入耳、看得开心,过后还有所回味,进而在观众中引发共鸣。曲艺“落地”, 能够紧跟时代潮流创作出符合当代人审美标准的、反映当下美好事物的新唱本,能够以艺术的形式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回答社会关切的热点、焦点问题,其思想性、艺术性或能经由其观赏性得以凸显,才能最终实现其所承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大化传播。
二是勇创新有新意。创新是曲艺事业发展的生命。曲艺作品要满足人民的审美需要,对作品的创新度就要有更高要求。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观众期待曲艺家们能够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创作生产出更多优秀作品,让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的台阶。曲艺的繁荣发展之路,就是不断改革创新之路。曲艺工作者只有站在改革开放的第一线,经济建设最前沿、社会生活最基层,才能拥有更为开阔的生活视野、更为广阔的生活空间、更为丰富的生活体验,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鲜活素材和更为深刻的人生感悟。曲艺工作者要志存高远,随着时代生活创新,以自己的艺术个性进行创新。创新要在继承传统曲艺说唱表演艺术本质属性的基础上,根据新时期观众变化了的新的审美需求,进行必要的改革和新的创造。因此,要敢于打破界限,融汇各种曲艺形式。
三是不忘本有自信。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任何一篇优秀的曲艺作品都离不开艺术家深厚的文化底气、坚定的文化自信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深刻体悟。在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过程中,我们要更加清醒地知道曲艺的“根”在哪里,更加自觉地认同曲艺自身的文化价值和曲艺发展的强大生命力。创作中既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又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用曲艺工作者坚定的文化自信,践行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信仰和道德审美体系,紧紧把握时代脉搏,用自己熟悉擅长的艺术表达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书写人民创造美好幸福生活的华彩乐章,努力创作出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曲艺作品,留下更多让世人回味无穷的扛鼎之作、传世之作、不朽之作。
(作者:中国曲协曲艺创作委员会秘书长、国家一级编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