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艺理论研究的现状与对策
2020-11-06刘雷
刘雷
每个艺术门类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都离不开理论的支撑,无论传统艺术还是现代艺术,无论国外艺术还是国内艺术,无论舞台艺术还是声像艺术,都是通过理论的引导来进行传承、发展、创新、改革、保护的。可以说,理论是艺术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环节。至今,音乐、戏剧、美术等许多艺术领域都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理论体系构建,而曲艺由于其涵盖的范围较为博杂,还有一些历史、社会原因,至今并未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理论体系。
笔者认为,纵观中国曲艺史,不管是曲艺中的哪个曲种,在其艺术活动的高潮期,其理论活动也处于相对活跃期,如清末民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20世纪80年代初等几个曲艺蓬勃发展期,都是曲艺理论活动的繁盛期。这说明了曲艺理论与曲艺本身就有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紧密联系。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曲艺理论研究开始走向滑坡,虽说也不乏诸如《中国曲艺志》《中国曲艺音乐集成》《中国曲艺概论》《中国曲艺通史》《相声大词典》等一些优秀的曲艺研究成果,但更多的曲艺书籍含金量不多,迫切需要引起重视。
一、曲艺理论研究的现状
(一)曲艺理论实践性的弱化
笔者认为,当代曲艺理论共涵盖了4个方面:一是曲艺史论,即对曲艺及其各曲种的发展史和人物史的专门研究与论述;二是曲艺表演,即对曲艺曲种的表演进行的微观理论研究;三是曲艺批评论,即对当下曲艺舞台表演的评论;四是曲艺导向论,即对曲艺的发展趋势、走向的宏观理论研究。不难发现,曲艺史和曲艺导向是当前理论研究的主流,但是对曲艺表演的深入性研究相对较少。这说明曲艺理论与曲艺实践之间可能有所脱节,在曲艺生产过程中,曲艺理论渐渐被忽略,甚至有被边缘化的趋势。
其原因在于曲艺表演研究在曲艺生产环节中的参与性弱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很多知名的曲艺演员都进行自身表演领域理论研究,如张寿臣、连阔如、侯宝林、李润杰、高元钧等许多前辈曲艺家都积极参与到曲艺的理论研究方面,并发表了相关的研究成果,为曲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许多成果已经成为当今曲艺表演的“教科书”。可见,曲艺理论与曲艺实践之间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当下的一些曲艺研究成果过多地注重文学性,而忽略了理论的实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曲艺理论队伍萎缩,断档严重
曾经有一支庞大的曲艺理论队伍,其中既有老舍、赵树理、陈汝衡等文化名人,也有戴宏森、王决、冯不异、沈彭年、陈笑暇等研究者,更有张寿臣、连阔如、侯宝林、韩起祥、高元钧等著名演员。这支理论队伍可以说空前强大,因而曲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0年中出现了一个繁荣期。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致使理论队伍的数量锐减。然而,一批新的理论家在20世纪80年代迅速崛起,使得曲艺在20世纪80年代也经历了一个短暂的小高潮。但是,由于“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断档局面,理论队伍形成了两极分化的态势,青年理论者尚未成熟,而老一代的曲艺理论家都已老去。当下,35岁以上至55岁的理论工作者屈指可数,整整断档了20年,现阶段的曲艺理论亟需人才补充。
当今的曲艺理论队伍可以分为几个部分:1.各地区艺术类研究院所的曲艺专业研究工作者,这是一支专业的理论队伍,有着较高的曲艺理论素养,其研究范围较广,但是人员数量少。2.各地艺术类高等院校的教师,这一曲艺研究群体的人员数量较多,其专业素养也较高,但他们更多的是偏重于教学与资料性的研究,理论范围较为狭窄。3.曲艺爱好者,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由于身份的不同,其专业素养参差不齐,其中不乏一些具有极高理论素养的评论者,他们通过网络、报刊等媒体,对曲艺不同的层面进行评论,虽然没有规范的研究成果,但其观点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或是讨论,因此这一群体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与肯定。4.曲艺工作者,这个群体的人员包括曲艺门类内的媒体记者、曲艺编辑、曲协工作者、曲艺演员等,他们可以更直接地参与到曲艺生产中,所以他们对曲艺理论有更直观的把握与认识,同时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为曲艺理论平台的搭建增加了保障。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专业的理论队伍人员数量较少,而社会中其他的一些非职业群体,已经占有了一席之地,如何调配好二者的关系,也是理论队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曲艺理论体系构建任重道远
曲艺理论体系不仅包括曲艺史料的研究,还要有创作、表演、鉴赏、传承等多方面的理论研究,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曲艺理论体系。2017年开始,中国曲艺家协会与辽宁科技大学组织编写了《相声表演艺术》《评书表演艺术》《快板表演艺术》等12本理论研究成果,这些成果既填补了曲艺理论研究的某些空缺,也为曲艺理论体系的构建打下了一个良好基础。
曲艺理论体系是一个较为庞大、繁杂的体系,里面存在若干分支理论,涉及曲艺相关的方方面面,这些分支既各自独立,相互又存在着紧密联系。如曲艺史研究、曲艺创作、曲艺表演、曲艺鉴赏、曲艺批评、曲艺与其他学科等,这些作为体系中重要的基础理论,从中又可延伸出许多小的分支理论,如在曲艺史研究中,可以衍生出古代曲艺史、近现代曲艺史、当代曲艺史、曲艺文学史、曲艺音乐史等许多分支理论。再如曲艺表演理论,可以分离出伴奏乐器表演、演唱表演、诵说表演、动作表演等分支理论。通过这些分支理论,来架构基础理论研究。同时,分支理论也需要更小的分支理论的支撑,如伴奏乐器表演理论可以分解成三弦弹奏、快板表演、八角鼓表演等几十甚至上百种分支理论。分支建构越细腻紧凑,曲艺理论体系必然会愈加坚固。
(四)曲艺评论千篇一律
曲艺评论是从感性的认知到理性的思考,再从理性的分析回到感性的判断的一个过程。理性的分析和思考是其核心部分,离不開感性的参与,因为每个人对待每一种艺术本就是“各取所需,各投其好”,感性在理论中起到了判断作用。在欣赏任何艺术的过程中,每一个人都会从个人审美角度出发,去感受和认知艺术的美感,进而再进行分析和思考。所以,曲艺理论并非千人一面的。
然而,当今的曲艺批评大多是趋同的,鲜有独立见解的建设性理论观点,多为人云亦云的重复理论,这就使曲艺评论停滞不前,始终还停留在表层的认知,在前人的理论基础上来创建当下的曲艺理论,这既不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同时也会对曲艺的发展趋势产生误判。
另外,时下的曲艺评论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客观的批评越来越少,对待演员和作品,更多的是宽容与赞扬。其实,这种理论一方面确实能够鼓舞和激励艺术生产的积极性,而另一方面对观众也会形成误导,从而对曲艺产生错误的价值判断取向,这对曲艺的传承与发展是不利的。
曲艺评论家应该从实际出发,客观地对待艺术的真实性,既服务于人民與社会,又服务于艺术本身的发展。笔者认为,理论的本身就是以理性的方式引导人们对艺术有一个感性的判断,二者并非矛盾的。不仅是艺术本身要“百花齐放”,艺术理论也要“百家争鸣”,与之遥相呼应,这样才能真正促进曲艺的发展和繁荣。
二、曲艺理论对曲艺发展的意义
通过以上的几个问题,作为从事理论的工作者应该更多地对理论的作用和意义进行反思和认识,否则理论必然成为空谈。在认识到曲艺理论内部出现问题的同时,作为曲艺理论工作者,我们应该明白曲艺理论到底是为了什么,在当今曲艺发展中具有什么意义。首先,我们先分析曲艺理论所面向的受众群体到底有哪些,这更有助于认识曲艺理论的重大意义。其群体大致有以下3种:
一是曲艺业内人士。其中有曲艺演员、曲艺作家、曲艺研究者、曲艺教师、曲艺工作者等人群,这个群体的专职工作就是围绕曲艺展开的,无论是表演、创作、研究、教学、工作,都离不开曲艺,所以他们成为曲艺理论研究的主体读者。
二是曲艺爱好者。社会上有许多的曲艺爱好者,他们的专职工作并不跟曲艺相关,而是其他社会职业,正是因为他们对曲艺艺术的喜好,才让他们较多地关注曲艺舞台演出的情况,同时也关注曲艺理论研究的信息动态,他们更多地是有选择性地去关注自己喜欢曲种的理论研究。
三是普通读者。这一类人群更多的是在无主观意识的情况下,去阅读某一曲艺类文章。他们可能会因为某一篇文章而去关注曲艺的动态变化,进而成为曲艺的爱好者。
通过这3类群体,我们不难看出曲艺理论具有以下几个作用。
(一)建构曲艺的传承和保护体系。作为一门传统艺术,曲艺首要的任务就是传承,传承的途径有3种。一是通过历史源流的记录,来进行历史的传承,至少作为曲艺人要了解曲艺的过去与现在的状态,才能对曲艺本身有一个准确的判断与理解。曲艺理论对史料的发掘、整理,就是对这种传承最好的诠释。二是通过表演技艺的传承,来完成某一曲种的传承,这也是曲艺最核心的传承价值。虽然曲艺一直以来都是以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传承,但其影响范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就需要更多理论成果来进行广泛的普及,才能让曲艺真正成为大众艺术。三是通过对传统作品的记录,实现作品的传承。目前,曲艺有500余个曲种,其传统作品可以说是数不胜数,许多传统作品已经被完好地保留下来,这也是与曲艺理论的研究是分不开的。在这3种传承途径,曲艺理论都参与其中,并能为曲艺事业向前发展提供重要动力。
(二)把握曲艺发展的宏观方向。曲艺艺术本质上是需要理论的支撑的,顺应时代、适应社会、服务人民才是理论的引导意义。理论所揭示出的其历史发展规律,无一不印证了曲艺的走向和趋势,许多曲种的消亡也是因为其已经不再适应时代发展和进步,从而在优胜劣汰、物竞天择的环境中消失,这是自然规律也是艺术规律。曲艺理论所要达到的目的就是为了各个曲种的发展,去探索、寻找适合其发展的模式,为曲艺把握好宏观的走向,以此让更多的曲种能够走得更远、更通畅。
(三)指导和引领曲艺舞台实践。曲艺艺术的根本就是表演,脱离了表演,曲艺便无从谈起,所以曲艺的舞台实践兴衰是关乎曲艺的存亡。曲艺理论就要通过对舞台上的表演进行评点、进行批评,通过这种方式能更大地提高曲艺演员舞台演出水平,为曲艺表演提供广阔的空间。这一层的理论研究亦是最难的,许多时候是要靠一些从事了一辈子舞台演出的老演员,对一生的表演进行总结概括,从而寻找出其表演曲种的艺术规律和本体特质,这对提高后辈演员的表演技巧以及增强曲艺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
三、如何解决曲艺所面临的困境
(一)着重培养、扩充青年理论人才队伍,吸收演员进入理论队伍,提高青年演员的理论素养,为曲艺的学科建设打下基础。
曲艺理论的断档局面,造成了研究人员的减少,曲艺理论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面对这一局面,应该扩充理论人才队伍,扩充的对象有哪些?我认为,以下3类人群可以作为扩充曲艺队伍的选择对象。
一是青年理论工作者。青年理论工作者的思维更能与时代相契合,他们可以用现代的眼光去审视和评判曲艺的发展状况,与时俱进。同时,曲艺演员也同样面临着人才缺少的问题,当今有许多青年曲艺演员,演员和理论者的共同年轻化,更有利于碰撞出彰显时代特征的艺术和打造出独具风格的艺术精品。
二是曲艺演员。较之纯理论工作者,演员更具有舞台表演的实践经验,他们对舞台艺术有更准确的体会和感悟,并且还能同自身的表演结合在一起,让理论更能贴近舞台,贴近观众。
三是具有高水平曲艺理论素质的曲艺爱好者。前面已谈到,这个群体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其中藏龙卧虎,不乏人才,是民间曲艺理论的主体,曲艺理论队伍应该联合、利用一切的社会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为他们提供曲艺评论的空间和平台,为曲艺理论体系的建构打下人才基础。
在扩充曲艺理论队伍的同时,还要协调和平衡好理论人才的应用,充分考虑到曲种、地域、年龄等因素的影响,其目的是更好地将人才进行最优配置,达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的目的。
笔者认为,除了扩充曲艺理论人才队伍外,还要注重理论人才的培养,有以下几种途径。
1.适时开展曲艺理论培训工作。曲艺理论体系的建构需要具备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在新的历史阶段,新一代的曲艺理论研究者,不仅要学会传统的理论研究方法,更要学会运用现代的、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理论研究,让曲艺理论更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这不仅要求理论研究者要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而且要不斷地学习、吸收、借鉴其他艺术门类的研究方法,并化为己用。在这种情况下,开展曲艺理论培训工作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同时,邀请一些具有丰富经验的艺术家、理论家为青年理论研究者进行培训,可以迅速提升青年理论研究者的理论水平,更快地投入到曲艺理论研究工作中去。
2.曲艺演员和曲艺理论研究者提供相互交流的机会。曲艺演员和曲艺理论研究者从来都是紧密相连的,因为曲艺表演者需要相应的艺术理论来传递其艺术实践,而曲艺理论研究者用艺术实践来论证自己的理论,他们相互佐证、共同提高。
3.让曲艺理论研究者参与到艺术生产中。过去很多曲艺理论家,都或多或少地参与到曲艺的实践中去,或表演,或创作,参与到艺术生产的过程为他们的理论成果提供了丰厚的实践基础。
艺术生产包括创作、表演(二度创作)、欣赏、评论等多个环节。当今的曲艺理论渐渐脱离了艺术生产,所以应该让曲艺理论重新回到参与到其过程中,这是非常必要的。只有将曲艺理论与实践真正相融合,让理论研究者和演员之间相互交流、相互磨合、相互促进,才有利于拉近曲艺理论与曲艺实践之间的距离。
(二)扩大曲艺理论阵地。纵观当今的媒体、报刊,较之过去,曲艺所占有的理论阵地越来越少。20世纪60年代和20世纪80年代初期,有许多的曲艺类杂志,而当今曲艺公开的专业刊物只有《曲艺》杂志,剩下的便是一些内部曲艺刊物,这些刊物只针对某一地区或是某一群体,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其他的一些学术报刊,也只是零零散散地发表一些曲艺类文章,数量非常有限。现今的曲艺理论阵地更多地是来自网络媒体,但其中水平不一,容易产生一些错误言论。这就需要建立一个强大有序的理论研究阵地,这对曲艺的宣传、传承、保护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加强对曲艺本体的研究,鼓励曲艺批评,将曲艺理论融入美学、心理学、社会学、民俗学等一些学科,扩展曲艺理论研究方法,开创新的且适合曲艺生存发展的科学研究方法,以此来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
曲艺理论的渐行渐远并非远到遥不可及,我们应该意识到正是这种渐行渐远给予了曲艺理论研究者更多冷静与反思的空间,让我们能够更清醒地认识到曲艺理论的现实和意义,更好地正视现状,立足当下,放眼未来,担当起新时代所赋予我们的新的历史重任,坚定地树立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意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与曲艺艺术齐头并进。
(作者单位:天津艺术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