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防控在国企经营管理中的应用及策略
2020-06-12姚彪
摘 要:随着目前国际经济发展形势合作化趋势增强,其风险也逐渐增大。国有企业作为国家经济的主导力量,更需要稳定的发展。这就需要国有企业加大风险认识意识。提高风险评估能力,正确应对各种风险。本文对国企经营中风险防控方面的常见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提出了对应策略。
关键词:国有企业;风险防控;经营管理
目前,国外国内经济形势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国外而言,国际主流形势是合作共赢,而各国在博弈期间经济形势又会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点。国内而言,我国经济发展迅速,近期经济结构性改革进程效果逐渐凸显出来,这既为我国各企业带来了巨大机遇,也带来了风险和挑战。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具有重要地位,国家发展需要国有企业具有极高的发展稳定性,极强的风险防控能力。
本文将从国企经营中风险防控方面常见的问题入手,提出相应解决策略,为国企相关从业人员以及国企本身规划发展作出指导。
一、国企经营风险防控中存在的问题
1.风险防控认知薄弱
从外部环境来看,我国面临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的浪潮,国企作为国民经济的动脉,必须紧抓时代机遇,提升自身发展水平,同时要做好防控工作,尽量减缓跨国公司对国企造成的冲击,降低风险水平。从内部环境看,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发展成熟,与此同时,民企、混合所有制企业对国企会产生越来越大的冲击,市场竞争加剧,风险水平增高。来自国内外的风险对国企而言性质复杂,变化迅速,具有数量大、形式多样、影响较大等特点。传统的风险类型包括财务性风险和经营性风险,后者主要是规模扩张引起的。
针对日益增大的风险水平,我国国企相关从业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却相对较为薄弱。目前除了传统的财务风险、管理风险,一些新型风险也逐渐涌现出来,主要包括控制风险、金融风险。由于风险意识缺乏,导致国有企业存在自上而下存在忽看重经济利润收益,忽视风险管理的风气。
2.风险管理体制不完善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形势,我国在立法、执法等方面相对滞后。从企业内部控制角度来说,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也缺乏完善的处理制度。风险管理体系主要包括科学化的风险管理制度、严密的组织体系、科学严谨的评估控制机制、有效的控制手段。除了风险管理体制没有科学构建外,现有的相关法律制度落实情况也不容乐观。风险控制相关法律法规包括《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央企业风险管理指引》等。
除此之外,面对新型风险,更需要相关部门及时出台防治措施,企业内部也需要针对新型风险建立合适的控制机制。
3.信息传导机制不完善
我国国企普遍存在体量、规模大,部门多,层级复杂的特点,这就导致企业存在信息传导不及时导致风险存在。企业经营需要全员参与生产管理,各单位各部门应及时建立本部门内的风险监测、防控机制,同时还应该与整个企业联合制定风险防控机制,充分发挥各部门集体的力量。
二、国际经营中风险防控策略
1.普及风险管理概念
为了提高风险管理效率和水平、为各阶段的风险管理措施的落实提供条件,必须对全体员工普及风险管理的基本内涵和知识。风险管理的主要含义包括在日常的经营管理中,结合企业文化,针对公司的发展战略目标,强调各流程风险管控的的一种思想信念和意识,需要企业逐步形成一种文化氛围,提高企业全员对风险的敏感性。
具体而言,风险管理意识的普及和培养主要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三个流程,全流程都蕴含风险管控意识。
为了提高资金风险防控能力,国企需要采取某些措施。例如实行资金统一管理,拓宽资金渠道;密切注意施工合同中的“补充协议”,加强预算管理,实行问责制成本核算;及时完成竣工结算,降低外债风险;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提高财务人员的风险意识等。
2.建设合理的风险防控机制
首先,强调全过程防控。其内涵如下,在经济活动事前、生产经营阶段、以及生产活动结束后全流程采取科学的风险监控,针对偶发的风险情况进行及时、科学处理,并在事后进行责任追究,谨防下次再次发生。风险评估是对影响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目标执行和采取应对策略的各种不确定因素进行及时识别,科学分析和评估的过程。这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风险评估主要包括基本步骤,例如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响应。
其次,建立合理的风险防控机制需要指明具体措施。一,针对风险点,进行有针对性地控制,加强监督力度,设立合理的应急措施。在项目进行具体实施前,进行项目预演,做好评估报告,以供决策使用。二,对风险防控后进行评价。在项目完成后,对整体的风险防控体系进行合理评价,针对疏漏加以完善。以“检验、完善、提升”为目标,改善不足,积累经验,逐步提升企业风险防控水平,减少企业经济损失。三,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通过强化责任追究制,提高对风险布控的要求,倒逼相关技术人员深化调研,切合实际地布控风险防范措施,并加以落实。
最后,需要各部门充分履行本部门职责,充分发挥风险防控机制的作用。
3.完善信息共享机制
国有企业的运转不只是靠上层决策,更多的还是要落实到各部门各位工人的身上。策划部门、营销部门、销售部门、生产部门、后勤部门、会计部门等需要联合合作,才能建成完善的风险防控机制。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要完善好信息共享机制,各部门将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风险问题及时、准确地反馈到风险防控工作人员处,有利于工作人员及时了解各部门动态,把握实际发展态势,启动合理风险控制预案,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
三、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国有企业中风险防控领域常见的问题,给出合理的解决策略,对国有企业应对国外、国内新风险的冲击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杨海燕、付新航.风险防控在国企经营管理中的应用及其完善措施[J].企業改革与管理,2018.337(20):30+41
[2]王菲菲.国企财务管理存在的风险及防控策略[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9(01):105-106
作者简介:
姚彪(1981--)男,安徽桐城人,大专学历,工程师,研究方向:企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