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弱势学生群体成长成才社会支持研究

2020-06-12刘升学罗筑华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0年6期
关键词:成长成才社会支持

刘升学 罗筑华

摘要:精准帮扶高校弱势学生群体成长成才是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重要指示和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弱有所扶”新要求的一项重要举措。文章在对当前高校弱势学生群体成长成才进行社会支持的必要性、有利条件和主要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政府助力各方支持主体间协同合作、打造大数据教育精准帮扶平台和制定社会支持的激励新政策,以期为今后推进高校弱势学生群体成长成才社会支持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弱势学生群体;成长成才;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是指在特定的社会主体或社会网络通过特定的经济、心理、能力、就业支持等手段,对特定的社会弱势群体进行无偿支持的行为总和。高校弱势学生群体是由家庭经济困难、心理和身体素质欠佳、知识和能力不足等“弱势”学生组成的特殊群体,是社会弱势群体的一部分。随着我国农村地区高考招生政策的顺利推进,该群体规模变得越来越庞大,对其成长成才的支持问题已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

一、高校弱势学生群体成长成才社会支持的

必要性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个体所拥有的社会支持网络广度和得到的社会支持力度与其应对各种挑战的心理能力和成长成才水平呈现正相关。對于高校弱势学生群体而言,社会支持不仅可以减轻其心理应激,缓解其紧张状态,避免外部不利环境的伤害,还可以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与职业素养,促进其健康成长成才。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打好社会支持“组合拳”,精准帮扶高校弱势学生群体成才成长是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重要指示和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弱有所扶”新要求的一项重要举措。

二、高校弱势学生群体成长成才社会支持的

有利条件

(一)学界关注度高

国内学界已经高度关注到高校弱势学生群体成长成才问题。周相宜(2016)指出“社交焦虑会不利于大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建立”。陈德明(2004)提出要建立学校支持体系,梁卫玲等(2007)从三个层面构建贫困生健康成长成才服务体系。公雪,聂树波(2013)提出要关注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观点。马廷奇(2014)进一步指出:政府、市场、高校、用人单位等都不可能是唯一主体,建立互动和合作机制势在必行。可见,现有研究已呈现出由政府和高校的二元支持向社会主体共同支持的多元格局转化特征。

(二)党中央高度重视

党中央高度重视“精准扶贫”工作。习总书记于2013年首次做出关于“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2014年阐释了“精准扶贫”理念,2015年提出了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重要论述,2009年10月在全国脱贫攻坚表彰会议上强调“要广泛宣传学习先进典型,激励全党全社会进一步行动起来,激励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行动起来,形成扶贫开发工作强大合力,万众一心,埋头苦干,切实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落到实处,不断夺取脱贫攻坚战新胜利”。

(三)地方政府积极贯彻落实

为落实党中央指示精神,地方政府已经积极开展教育精准扶贫工作。以湖南省为例,每年召开省学生资助工作年会,深入推进教育精准扶贫工作。通过成立省学生资助研究会,以社会公益组织的形式助力湖南省教育精准扶贫的理论与实践探索。2015年出台了《湖南省教育扶贫规划(2015—2020年)》,提出要实施学生精准资助工程,积极推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资助和做好家庭贫困大学生就业帮扶工作。目前形成了以国家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学费补偿贷款代偿、校内奖助学金、勤工助学、困难补助、伙食补贴、学费减免、“绿色通道”等多种方式并存的高校混合资助体系,从制度上保障不让一位大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四)社会关注度高且意愿比较强烈

我们有选择性地针对社会主体的关注度及其参与的主观意愿开展了问卷调查与访谈工作,聚焦两个问题:您对高校弱势学生群体成长成才的关注度如何?您对参与高校弱势学生群体成长成才的主观意愿如何?结果显示:在关注度上,所有被试者中有70人表示关注度非常高,占比67.30%;25人表示关注度比较高,占比24.04%;9人表示关注度一般,占比8.66%;0人表示不关注,表明社会力量对高校弱势学生群体的关注度高。在主观意愿上,有64人表示意愿非常强,占比61.54%;32人表示意愿比较强,占比30.77%;7人表示意愿一般,占比6.73%;1人表示意愿比较弱,占比0.96%。这表明我国社会力量参与高校弱势学生群体成长成才支持的主观意愿比较强烈。

三、高校弱势学生群体成长成才社会支持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地方政府在建立多方联动机制上有待持续发力

各省市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已认识到社会支持对于高校弱势学生群体成长成才的重要性,并纳入到自身工作体系,出台了相关文件和制度,对自身及下设机构提出了具体工作要求。虽然从制度上保障了不让一个大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但由于在整合社会资源,建立多方联动机制上有待持续发力,为高校弱势学生群体健康成长成才提供多方切实保障。

(二)高校精准帮扶效果有待提升

目前高校弱势学生群体成长成才支持的具体工作主要依靠高校实施。虽然在国家资助政策的贯彻落实、弱势学生群体励志成才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学习指导与帮扶、能力培养、就业创业指导与服务、援助与帮扶等方面高校承担了繁重的工作任务,也付出了很大努力,但由于自身人力、物力、财力不足和帮扶对象欠精准等原因而导致帮扶效果总体不佳。

(三)社会潜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虽然社会对高校弱势学生群体成长成才精准教育帮扶的关注度高且主观意愿比较强烈,但由于担心“机制不健全、信息不透明、监管不到位、帮扶不精准”等问题导致其“想而不能”“想而不敢”“想而慢为”,潜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没有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协同开展工作的良好局面。虽然媒体报道了一些其他社会主体参与帮扶高校弱势学生成长成才的先进事迹,但自发性、零散性特征较为明显。

四、高校弱势学生群体成长成才社会支持的

对策建议

(一)资源整合,推动各方支持主体间协同合作

1.各方支持主体是教育扶贫工作的具体实施者,明确各方支持主体是打好新时代社会支持“组合拳”的前提。高校弱势学生群体成长成才需求的多样性决定了精准教育帮扶工作不可能完全由政府和高校来完成,必须要将支持主体扩大到社会公益组织、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社会网络。

2.确立各方支持主体的扮演角色是整合社会资源、打好社会支持“组合拳”,打造教育帮扶“多元并舉”格局的重要基础。角色的确立首先可以使他们清楚可以做些什么,然后才会考虑怎么做和怎样做好的问题。

3.实现各方支持主体间协同合作是精准帮扶高校弱

势学生群体成长成才的关键。其中要解决两个核心问题:一是如何通过政策调整和结构性变革实现主体间的协同与合作,形成系统的支持体系;二是如何建立和完善相应的能力保障、动力保障和道德风险防范机制,实现各方支持主体精准教育帮扶的“市场化”运作和“共赢”的战略性合作。

(二)开拓创新,打造大数据教育精准帮扶平台

打造面向社会开放的大数据教育精准帮扶平台是打好社会支持“组合拳”,精准帮扶高校弱势学生群体成长成才的关键。很多省份目前尚没建好该平台,这给各方主体协同开展精准帮扶工作带来了极大不便。为此,应高度重视,加大人员、资金与技术投入力度,在该平台建设上做出努力和成绩,力争早出成果。高效运转的大数据平台应具备三个基本条件:(1)功能要完善。首先要通过实地调研和专家论证等途径明确平台应该要具备哪些功能,其次要通过技术手段对功能进行设计和完善,以达到预期目标。(2)操作要便捷。可以通过现有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手段实现。(3)数据要精准。这个条件的实现则需要解决谁来收集、谁来录入、谁来更新、谁来审核、谁来监管五大问题,其中前三大问题解决的工作量巨大,是实现数据精准化的关键。数据精准帮扶才能精准,政府相关部门应尤为重视,确保“专岗、专人、专事”“人力、物力、财力”充足;后两大问题则需要通过各部门间联动、严格把关、层层核实,定期督查等手段予以解决。

(三)深化改革,制定社会支持的激励新政策

制定激励政策是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精准教育帮扶工作的外在动力。对于付出努力、有优秀事迹的社会主体和个人要通过奖金发放、荣誉证书颁发、年度人物评优、年度优秀企业评选、企事业单位税收减免、媒体报道等系列手段,在全社会宣传学习教育精准扶贫先进模范事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无私奉献、扶危济困的崇高精神,以动员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并激发其主动参与精准扶贫的内生动力,努力在全社会形成人人愿为、人人可为、人人能为的社会支持环境氛围,促进我国精准教育扶贫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相宜.社会支持、人际信任与大学生社交焦虑的相关研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10):39-40.

[2]陈德明.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探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4,(Z2):91-93.

[3]梁卫玲,杜华良,章晓燕.从三个层面构建贫困生健康成长成才服务体系[J].文教资料,2007,(11):35-37.

[4]公雪,聂树波.关注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学生成长成才[J].成才之路,2013,(16):20.

[5]马廷奇.大学生就业援助: 模式选择与制度创新[J].江苏高教,2014,(3):105-108.

编辑∕宋博瑶

猜你喜欢

成长成才社会支持
浅谈青年员工成长成才机制
大学校园功能区规划对学生的影响
职高生家庭教养方式、社会支持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感恩、社会支持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与高职学生成长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