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时空视角探究区域农业发展

2020-06-12周圣烘

地理教育 2020年6期
关键词:农业发展学生

周圣烘

摘 要:文章以南方某村为对象,按照实践活动一般步骤,进行土地利用类型、自然条件改造方式、农业生产变化等的调查,探究农业可持续发展方向。通过调查,探究沟谷地区优质鱼塘分布成因、夏季黑色地膜覆盖的作用等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关键词:农业生产;时空视角;地理实践

地理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还可以延伸到学生身边的现实生活中,延伸到地理实践活动中。在生活中,学生能够自觉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及掌握的地理思想和方法,去观察、描述、欣赏、解释身边的地理环境,去体验人地关系中的和谐之美,或者从中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在学习农业的区位因素之后,设计农业发展状况调查的实践活动,目的是运用农业相关的知识和原理,去分析现实生活中区域农业发展问题。

一、前期准备:保障实践活动的顺利实施

在开展地理实践活动之前,要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主要包括问题设计、确定调查区域、资料收集和整理等。这一环节教师应指导学生分组协作完成,设计出地理实践活动方案。

1.问题设计

此次实践活动的主要任务是调查农业发展状况,因此,实践活动的主题确定为以时空视角探究区域农业发展。学生根据所学农业区位因素的思路,结合自身的能力和条件、实施的可行性等,设计出实地调查的内容:包括土地利用类型调查;自然条件改造方式的调查;农业生产变化的调查。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主要采用的方法有调查法和访谈法。

2.确定调查区域

首先,选择具有典型性、普遍性的区域,能反映当地的基本特征;其次,面积较小的区域,可以进行徒步调查;最后,内部差异大的区域,利于了解农业区位因素在不同尺度上的影响。

3.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收集所调查区域的资料,主要包括:当地的地图、地形图、不同时期的影像图、有关的概况介绍、从统计部门获得的相关统计数据等,并加以分类整理。通过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了解和熟悉所调查区域的基本情况。

此次地理实践活动选择在南方某村开展。可以通过行图、两步路户外助手等手机软件,获得不同比例尺的影像图,在实践活动中用得最多的是大比例尺影像图(图1)。

在前期准备中,有学生通过对遥感影像的初步判读,绘制出该村落土地的利用类型(图2)。在实地调查时对绘制的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进行验证、修改和完善。

二、实地调查:完成实践活动的核心环节

1.土地利用类型的调查

具体任务主要有:结合前期准备时绘制的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进行实地调查验证;运用手机地图软件记录分界线位置,以获取准确的位置数据;访谈当地村民, 修改和完善前期准备阶段绘制的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

通过访谈当地村民发现,农业的土地利用还包括果园和鱼塘分布。果园分布在缓坡处,利于排水抗涝,在获取的影像图上可以看出,果树株间距大,成行成列,分布规则,鱼塘主要分布在沟谷地区。紧接着对沟谷地区地理环境进行考察,首先是运用地图软件(行图、两步路户外助手等),获得沟谷地区的等高线地形图(图3),参照地形图和原有道路选择合适的考察路线,沿着考察路线深入到沟谷地区,考察周围的地理环境。有学生观察发现,沟谷地区分布着众多鱼塘,附近植被覆盖率高,沟谷两侧地势南陡北缓,鱼塘上方有泉水出露,并且提出问题:鱼塘为什么分布在沟谷地区。由现象得出对应的结论,分析其对水量、水温、水质的影响。

结合遥感影像、实地考察与访谈,概括出当地农业布局的特点:山区陡坡发展林业,缓坡发展果业,利于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平原发展耕作业,地形平坦开阔,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利于耕作;沟谷地区发展渔业,具有水量、水温、水质等方面的优势。可以发现,当地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发展立体农业。

2.自然条件改造方式的调查

主要调查耕作业对自然条件改造的方式,具体任务有:调查主要农作物分布及改造自然条件的主要方式,选择一种改造方式进行深度调查。

调查发现,水稻种植主要依靠水渠,干旱时利用水渠引水灌溉,洪涝时排水抗涝。蔬菜主要利用大棚种植,夏季,将大棚两端的薄膜卷起来,利于通风降温;冬季,蔬菜大棚是封闭的,可以提高地温,种植反季节蔬菜。通过调查还发现有种叫甜叶菊的作物,为亚热带多年生菊科草本植物,甜度为蔗糖的300倍,收益为种植水稻的3~5倍。因此,甜叶菊种植深受欢迎。但是在炎热的夏季有黑色地膜覆盖,简直让人匪夷所思。为了解开这个谜团,学生进行了细致的观察,通过对黑色地膜进行接触辨别,发现黑色地膜轻薄,不透气,不透水,透光性差。掀开地膜,发现土壤温度相对较低,湿度较大,土壤松散无杂草。教师适时提出问题:夏季黑色地膜覆盖有什么作用?有学生结合黑色地膜的特性,分析其对土壤水分、湿度和肥力等方面带来的影响,认为黑膜不透气,不利于植物的有氧呼吸,氧气不足,根系产生酒精,易发生烧苗现象。这位学生用生物学原理加以解释,具有多学科综合的意识。

观察中,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思考:地膜覆盖也会带来不利影响,如导致土壤的透气性差,地膜废弃会带来土壤污染等。能否找出一种方法来替代地膜覆盖,避免其带来的不利影响?有学生提出用稻草代替黑色地膜的方案,因为稻草覆盖也具有白天降温、保持土壤水分、抑制杂草等作用,还可以提高土壤的透气性,减少土壤污染,稻草还田还可以提高土壤肥力。

师生在实践过程中共同总结得出,分析地膜覆盖相关问题时,应结合具体区域、相关季节、地膜特性和作物习性等方面。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探究,可以认识到人地之间的相互关系,领悟到劳动人民的智慧。

3.农业生产活动变化的调查

通过实地调查,从时间尺度認识农业发展变化。具体任务有:了解种植农作物的变化,访谈不同对象对变化原因的认识。

通过访谈了解到,往年当地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是水稻(图4)。近年来,耕地被重新规划和整理,实现规模化经营,建立蔬菜种植基地(图5)。基于此,可提出问题:分析水稻种植区转变成蔬菜基地的原因。

通过访谈不同对象,如村民、村干部、蔬菜基地负责人等发现,近年来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两季稻变成一季稻,部分耕地被撂荒;水稻种植主要凭经验,产量低。最近,撂荒的土地在乡政府和村委的支持下进行流转,以高于水稻种植的收入收购出租,促进土地集约化,吸引乡亲返乡创业,投资建立蔬菜种植基地,聘请农业技术人员。通过大棚种植,供应反季节蔬菜,单位面积收益为种植水稻的3倍多。可以得出:由于水稻各环节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但很多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导致劳动力不足,加上技术投入低、收益低,甚至亏本,种粮积极性不高,导致大家放弃水稻种植。蔬菜基地建立是基于资金和技术的投入、市场需求的变化、政策的调整、单位面积的收益较高等因素。

通过调查访谈,再结合问题,引导学生明确主要的分析思路:放弃水稻种植是因为存在不利的区位条件和带来不利的影响;转变成蔬菜基地,可以分析有利的区位条件和带来的有利影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区位条件的变化和对效益的追求。因此,农业生产活动要随着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做出适当的调整,做到因时制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三、后期总结:促进实践活动的深化提升

主要包括信息数据的整理与分析、实践报告和案例的撰写、实践的体会与反思,如可以结合农业发展现状,为该村落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在可持续发展中,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生态效益上,追求生态和谐;经济效益上,主要从产量、质量与效益三方面考虑,追求稳产、高产、优质、高效;社会效益上,主要是能够促进就业、增加收入等。通过最后的归纳、整理、总结,可以促使学生深入思考,得出相应结论,培养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通过实践认识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预设与生成相结合、分析推理与调查访谈相结合,可以让问题探究变得更准确、更清晰。通过实践体验,与人合作交流,随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和尝试解决问题,可以培养信息意识和问题意识,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猜你喜欢

农业发展学生
数据分析挖掘在农业统计分析中的应用
赶不走的学生
中国农业2017年与未来十年展望
区域发展篇
流通领域重要农业产品价格(2016年10月)
学生写话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