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的城市特征与建设成就”教学设计(湘教版)
2020-06-12叶宇萍郭芳英
叶宇萍 郭芳英
摘 要:文章以“读京韵(自然地理特征)—探职能(特定背景下的城市职能及其职能转变)—品成就(城市建设成就)”为主线,重点围绕“探北京”开启首都之旅,设计了“赋予职能名片”“职能瘦身建议”等体验式活动,增强课堂的地理味,加深学生对首都北京的地理印象;利用VR和问卷星等资源及平台,提高课堂效率,以达成教学目标。
关键词:北京市;城市职能;体验式活动
一、教学分析
【课标分析】本节课标为“运用资料说出首都北京的自然地理特点、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市职能,并举例说明其城市建设成就”。包括三个要点:一是运用地形图、气候统计图等图文资料,说出北京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和河流等自然环境特征,并对其做简要评价,掌握运用资料归纳区域特征的方法。二是通过阅读资料(统计图表、典型照片、文字材料等),说出北京在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城市职能,并結合实例分析首都主要职能向核心功能转变的过程,从而形成对首都的地理认知。三是通过呈现事实资料,结合学生生活感悟,从城区规模、旧城保护、交通建设等方面,举例说明北京的城市建设成就,提升课堂联系生活、交流学习成果的能力。
【教材分析】本课是湘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认识区域:环境与发展”的第一节。教材内容分为三大部分:一是“自然地理环境”部分,教材利用两幅地图,结合正文引导学生归纳北京在中国的位置(相对位置)及北京的经纬度(绝对位置)。同时,正文阐述了北京的地形和气候特征,安排了活动一(引导学生分析北京地势和河流流向的关系,说出水利工程的位置特点)和活动二(利用表格分析北京与同纬度地区存在较明显气候差异的原因)。二是“政治文化中心”部分,主要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展示了典型照片和实例,引导学生了解北京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区别于其他城市的城市职能。活动部分加深了学生对北京城市职能的了解。三是“城市建设成就”部分,从城区规模、旧城保护、交通建设、经济和环境发展等方面进行了举例说明。最后通过活动引导学生分析北京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其治理措施,以训练学生收集地理资料和交流表达的能力。
结合教情、学情,本课对教材进行如下拓展:首先,整合教材以强化“首都印象”,分析其成为首都的自然环境条件,在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承载的“首都职能”。其次,丰富学习形式,如利用VR资源,作为小导游向全班介绍北京的历史文化和城市发展。再次,补充北京城区规模扩大、基础设施改善和经济产业升级等方面的统计资料、典型照片,学生利用这些生活化的载体来感受和说明北京的城市建设成就。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对北京有一定了解。但从地理角度去理解首都的形成条件、特殊职能及其职能的转变,还比较抽象。因此,本课重在突出首都的“地理味道”,引导学生从感官印象上升到地理认识,需要一定的探究精神和合作能力。
二、设计思路
本课采用如下活动主线:读京韵(自然地理特征)—探职能(历史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城市职能及其职能转变)—品成就(城市建设成就),在不同活动中落实教学目标。其中“探职能”是难点:①指导学生在课前收集资料,扮演小导游带领全班“开启首都之旅”,据此感受首都悠久的历史、城市的现代化和承载的城市职能;②引导学生从上述活动中“赋予职能名片”,归纳其城市职能;分析首都发展现状,帮助首都完成“职能瘦身建议”。这一活动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按照如下思路进行:展示情境—领取任务—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组间分享补充—教师点拨—思维提升。
三、教学目标
运用图文资料,说出北京的地理位置(相对位置和绝对位置)和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地理特征,评价其成为首都的地理条件,掌握运用资料归纳区域特征的方法。通过角色扮演活动收集和分析图文资料,说出北京在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城市职能,并结合实例分析其主要职能向核心功能转变的过程,初步形成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通过阅读、分析统计资料和图文信息,结合生活见闻,举例说明北京在城市规模、交通建设、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成就,提升课堂联系生活的能力,增强家国情怀。
四、教学重难点与方法
【教学重点】北京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地理特征。
【教学难点】北京的城市功能由主要职能向核心功能转变的过程。
【教学方法】图文解析法、角色扮演法、合作探究法。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如表1所示。
六、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北京的自然地理特征、历史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北京城市职能及其职能转变和城市建设成就。笔者将这三部分以“读京韵,探职能,品成就”的主题开展,重点设计“首都之旅—赋予名片—职能瘦身”的体验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学素材以VR资源、地理图表、相关卡片和学生的见闻为主,为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提供有效支撑,笔者则扮演展示学生成果的引导者和评价者。因此,在体验中学习、在素材中交流的课堂氛围下,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和积极主动的状态。
不足的是活动较多,每个活动展示后未能将小组成果充分完善。同时,学生对课外知识的梳理尚不够清晰,如在课前学习中给予学生更加细致的指导,相信会有更加精彩的课堂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