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心源性及非心源性脑梗死的疗效

2020-06-12刘亚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0年9期
关键词:阿替普心源性溶栓

刘亚

作者单位:岳阳市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湖南 岳阳 414000

在当今临床医学中脑梗死属于一种常见的脑部疾病,该疾病已经成为老年患者出现死亡的重大疾病之一。相关学者发现[1],当今我国脑梗死患者年龄逐渐趋于年轻化,因此加强对该疾病治疗方法的研究对于患者来说意义重大。根据脑梗死病因可以将其分为心源性脑梗死和非心源性脑梗死,但是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均是治疗这两种疾病的药物。根据相关研究显示,利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非心源性脑梗死疾病的效果更好[2]。基于此,为了能够找寻出治疗心源性及非心源性脑梗死疾病的有效治疗方案,本文采用实验法对治疗心源性及非心源性脑梗死疾病中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临床效果进行详细分析,以此总结出治疗心源性及非心源性脑梗死疾病的有效方案,进而提升临床治疗效果,促进患者临床医疗质量的提升,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健康,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利用分组研究法对本院在2017 年4 月—2019 年8 月收治的96 例患者进行研究,两组患者均48 例。其中心源性脑梗死组(CE组)男性患者26 例,女性患者22 例,年龄42 ~76 岁,平均年龄为(60.35±1.33)岁,病程2 ~4 h,平均病程(3.25±0.37)h。其中,额叶梗死患者19 例,顶叶梗死部位15 例,颞叶梗死部位8 例,枕叶梗死患者6 例;非心源性脑梗死组(NCE 组)男性患者24 例,女性患者24 例,年龄38 ~76 岁,平均年龄为(60.78±1.52)岁;病程2~5 h,平均病程(3.67±0.28)h。其中,额叶梗死患者20 例,顶叶梗死部位13 例,颞叶梗死部位10 例,枕叶梗死患者5 例。患者的一般资料组内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吸氧、抗血小板聚集、活血化瘀、床旁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两组患者均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生产厂家:Boehringer Ingelheim Pharma GmbH & Co. KG,国药准字号:S20020034;规格:20 mg)治疗,且用法用量相同,如下所示:使用剂量为0.9 mg/kg,最大使用剂量为90 mg,首剂量10% 在1 min 之内完成静推,其他剩余剂量在60 min内完成静脉泵入。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包括治疗前、治疗后2 h、治疗后24 h 以及治疗后7 d 四个时间段,评分越高说明患者情况越差。

1.4 数据处理

本次实验研究使用的统计学软件为SPSS 20.0,其中使用(±s)表示计量资料(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 评分)对比,结果用t 检验;用(n,%)表示计数资料对比,结果用χ2检验,如P <0.05 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 评分对比,研究发现,NCE 组患者治疗后24 h 以及治疗后7 d NIHSS 评分明显好于CE 组,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疾病发病与患者自身出现急性血栓或是机体其他部位形成栓子转移,进而造成脑血管局部出现闭塞存在着紧密的关系。当下,临床医学中治疗该疾病的主要溶栓药物就是阿替普酶以及尿激酶[3-4]。就目前来说,临床中常见的急性期溶栓方法包括动脉溶栓、机械取栓术以及静脉溶栓等,但是机械溶栓术以及动脉溶栓术对技术设备提出了全新要求。临床研究已经证实,针对脑梗死患者进行早期治疗中有效的药物就是阿替普酶。

其中,阿替普酶药物属于一种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其属于第二代静脉溶栓类药物,能够与患者体内血栓表面纤维蛋白或纤溶酶进行溶合,以此达到促进纤溶酶转化的目的,从而确保纤溶酶能够最大程度发挥出其溶栓作用,同时在此基础上减少患者脑部出血量,提升治疗安全性[5-7]。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 评分对比(分, ±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 评分对比(分, ±s)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2 h 治疗后24 h 治疗后7 d CE 组 48 11.10±4.13 11.04±5.33 12.16±5.67 10.22±4.14 NCE 组 48 12.29±3.97 11.03±4.15 7.97±3.14 6.46±2.27 t 值 - 1.439 1 0.010 2 4.478 8 5.517 3 P 值 - 0.153 4 0.991 8 0.000 0 0.000 0

但是在心源性脑梗死以及非心源性脑梗死疾病中应用阿替普酶药物进行溶栓治疗时最终治疗效果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其中,阿替普酶药物在治疗非心源性脑梗死疾病时临床效果更好,因为心源性脑梗死会造成患者脑部完全堵塞,栓塞面积更大,发病速度极快,导致用药后无法使机体在有效时间内进行侧肢循环[8-12]。另外,心源性脑梗死疾病患者更容易出现皮肤黏膜出血现象,由于皮肤黏膜出血机制在实际治疗中全身凝血会出现变化。与症状性脑出血相比来说,即便皮肤黏膜出血并不会对患者造成严重危害,但是依旧会对生命健康产生一定影响。

通过本文研究发现,NCE 组患者治疗后24 h 以及治疗后7dNIHSS 评分明显好于CE 组,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利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非心源性脑梗死疾病临床效果好于治疗心源性脑梗死疾病效果,患者治疗后NIHSS 评分更低,故值得在临床医学中广泛应用。

猜你喜欢

阿替普心源性溶栓
阿替普酶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
时间窗内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分析
阿替普酶在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选择性静脉溶栓药阿替普酶治疗早期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前急诊生化与溶栓后早期转归及预后的关系
心源性猝死的10个“魔鬼时刻”
重复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9例临床分析
胃食管反流病相关急性非心源性胸痛治疗体会
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