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公办本科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比较研究
——以湖北省为例

2020-06-12王思钦

科教导刊 2020年12期
关键词:公办校园文化校园

王思钦

(湖北工程学院 湖北·孝感 432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1]高校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水平、高素质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光荣历史使命,承担着实现民族复兴、建设教育强国、培养一流人才的时代重任,重要地位不言自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推动高校科学发展、快速发展、全面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是创建一流大学建设中的重要环节。

1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与外延

1.1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与意义

自上世纪80 年代高校校园文化理论研究的兴起,多年来,随着校园文化理论建设的不断深入和推进,初步形成了对校园文化的定义和校园文化形态的划分,即校园文化是学校师生员工的课外文化活动、学校长期形成并为全体人员所认同的校园精神以及培养这种精神所需要的文化环境的总和。[2]大学校园文化是由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校园精神文化三方面构成。进入新世纪,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也随着时代和环境的变化而不断革新,深入拓展,笔者认为,高校校园文化是存在于所处时空结构下,在校园范围形成的、为全体人员所认同和遵循的校园精神以及构成校园精神的各种文化的总和。高校校园文化带有特定的校园属性,具有时空性、时代性和独特性特征。

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校园文化建设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高校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全方位的发展、深化和升华,推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活动过程,具有共性的特征;狭义的校园文化建设是在高校的办学主旨、水平层次、学科特色、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全方面的凝聚、提炼所形成的独特活动方式,具有个性的特征。随着高校建设水平的不断提升,高校校园文化的外延也在不断拓展,从原来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职能拓展到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五大职能。强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国家综合实力,提升科技创新水平;有利于提高群众审美能力,提升社会文化品位;有利于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中西文化交流的深度和广度;有利于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增强人民幸福感,推动社会全面进步;有利于培养一批批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人才基础,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早日实现。

1.2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主客体的对立统一和相互转化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动态活动过程,受国家意识形态、所处的时空状态以及学校发展的方向和目标的影响而呈现出不同的活动形态,同时在内在精神的实质上予以继承、创新和发展。在动态活动的过程当中,从物质文化层面来说,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全体人员,客体是校园区域;从精神文化层面来说,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是教职员工,客体是学生,校园文化建设是主体与客体在校园区域内进行物质建设和精神建设的总和,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校园文化建设主客体在活动的过程当中互相影响,相互作用,在一定的条件之下会相互转化。从物质文化层面来说,全体人员对于校园区域的建设和改造,会极大地促进校园办公环境的改善和生活环境的美化,校园办公环境的改善和生活环境的美化又为全体人员拓展活动空间和强身健体提供了物质载体,从精神文化层面来说,教职员工对于学生的悉心教导和大力培养,会极大地提升学生的科研水平,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高尚健全人格的形成,学生思维活跃和尊师重教的特性也能激发教师的教学、科研灵感,体会立德树人的喜悦。

2 湖北省属公办本科高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之比较

2.1 湖北省属公办本科高校在物质文化建设上的相同点

通过对湖北省属28 所高校的部分实地走访、数据统计和相关网页资料收集等途径考察,各高校都建立了满足日常教学、科研、活动所必需的校园设施,同时大力争取上级主管部门支持,整合各种资源,扩宽经费渠道,加大财政投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建造富有时代气息的多功能体育馆、活动室和智慧教室;引进高层次、高水平人才,积极创建各类实验室、产学研融合中心和校外实践基地;积极营建富有高校特色、体现审美品位的新园区和景观建筑,推动生态园林校园建设;加大对陈旧设施的改造和更新力度,加速建设数字化校园等,充分展现了各高校在建设富有新时代特征、具有高水平办学品质、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物质文化上的高度契合。

2.2 湖北省属公办本科高校在物质文化建设上的差异

从历史沿革上看,有19 所高校在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进行了高校合并办学,9 所高校在办学过程中独立办学,在合并办学的高校中有12 所高校有2 个以上的校区分布,部分高校校区相隔较远,比较分散,且不同校区内的教学、科研、活动设施建设有所差异;在独立办学的高校中有5 所高校有2 个及以上的校区分布,但大部分校区相隔较近,比较集中,在不同校区内的教学、科研、活动设施建设差异不太明显。从办学经费投入和支出上看,通过湖北省人民政府主页上公布的28 所高校2017 年部门决算信息对比,各高校获得的收入和支出存在明显差距,其中地处武汉市的高校获得的收入和支出整体高于地处其他地市州的高校,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收入和支出强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校;有国家、部属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产教融基地的高校收入和支出高于没有以上平台的高校;有博士、硕士授予权的高校收入和支出高于没有授予权的高校;综合性大学的收入和支出高于以学科特色为主发展的高校。从师资力量配置和人才引进上看,地处武汉市的高校整体优于地处其他地市州的高校,武汉市各高校所拥有的双聘院士、“千、万人计划”“长江学者”“国家杰青”等的教师数量要多于其他地市州的高校,在专任教师职称等级、学历层次、教学水平、青年人才的储备上武汉市高校整体强于其他地市州高校。总的来说,湖北省属公办本科高校在物质文化建设上差异比较明显。

3 湖北省属公办本科高校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上的高度一致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高校办学育人全过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知识教育、引领师德建设。”[3]湖北省属公办本科高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湖北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的指引下,坚决贯彻落实教育部和湖北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工作部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创建特色文化,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形成了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良好社会效应和彰显特色的文化建设品牌。在教育部思政司公布的历届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评选结果中,湖北省属公办本科高校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从获奖数量上看,湖北大学获奖6 次,三峡大学获奖4 次,江汉大学、武汉工程大学、湖北工程学院、湖北工业大学、湖北中医药大学均获奖3 次,武汉科技大学、长江大学、武汉轻工大学、湖北美术学院、湖北经济学院、湖北民族大学、武汉纺织大学、湖北文理学院均获奖2 次,武汉音乐学院、湖北师范大学、湖北理工学院、黄冈师范学院各获奖1 次;从获奖内容上看,十年“道德建设月”主题教育、“家文化”建设探索与实践、“青春与感恩同行”系列教育、感动教育工程、道德讲堂建设立足于师生道德伦理的系统化创建;“榜样的力量”主题文化教育、凸显“许志伟精神”品牌效应构建榜样文化育人机制、“红色蒲公英”骨髓捐献志愿服务、“青春建功承经典礼敬传统扬国医”系列实践教育立足于榜样示范激发校园活力的推动式构建;民族文化节、隆中诸葛读书工程、时尚文化节、“红黄蓝” 文化艺术节、研究生艺术团公益音乐会、经济学家长廊雕塑工程立足于结合区域文化、学科特色有效融入校园文化的融合式组建,充分体现了各高校对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战略上的高度吻合,展现了各高校立足自身实际、依托地域特色、凝练学校气质、打造校园文化建设精品的品牌理念。

4 湖北省属公办本科高校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的差异

湖北省属公办本科高校都致力于推动完善学校的治理体系建设,大力提升学校的治理能力水平。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是大学治理现代化的必经之路,也是实现依法治校的有效途径,更是推动高校治理体系完善和治理能力提升的有力保障,它包括制度的规划、执行、监督和评价等各个层面。当前我国大学治理现代化建设面临形式有效性和实质有效性的双重危机,在治理体系方面表现为治理共识不足,治理机构有待完善;在治理能力方面表现为既得利益群体与权力精英联盟互为强化,治理失范行为时有发生。[4]28 所高校都制定了章程,明确了学校未来的发展方向,为学校在办学方式、机构设置和师生权益的保障上提供了切实的法律依据,但在内部规章制度的制订、相关制度的执行、师生的监督、奖惩措施的落实等方面却存在着深度和广度的不同。通过对28 所高校的主页进行观察和分析,各高校都建立了党风廉政、干部履职尽责、目标管理等考核评价体系,但在相关考核和评价的项目方向设定上因高校的整体实力和发展目标不同存在明显差异,在目标任务的最终实现上也有较大差距,这也客观上形成了高校实力和影响力此消彼长的现实局面;综合实力较强的高校在规章制度的逻辑层次、完善程度上要强于综合实力较弱的高校,管理水平较强的高校在各项事务上的落实、网络信息的整体完善度和信息的发布以及准确度上要强于管理水平一般的高校;同时在部分高校当中依然存在着有规划无执行、有执行无监督、有监督无处理、有处理少运用等现象,直接导致校园文化建设出现中梗阻现象,部分高校还存在相关规章制度陈旧,不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情况,甚至还存在干部知规懂法不守法的现象。随着《湖北省教育厅关于建立健全高校章程执行机制的通知》文件的出台,这些差异将会逐步缩小。武汉科技大学、江汉大学等高校依据自身实际,积极探索,在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上形成了良好的态势,推动了学校各项事业的较快发展。

5 推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我国即将由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进入普及化阶段,各高校在人才引进、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产教学用结合方面的竞争日益加剧,也给各高校在打造校园文化建设品牌、实现内涵式跨越发展提供了平台和机遇。

5.1 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增强自身实力的源动力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的总和,而校园文化建设品牌更是一所高校区别于其他高校的标志性象征,是一所高校的灵魂(图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不良的校园文化,会对身在其中的群体产生深远的影响,形成恶性循环;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造就一批批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优秀建设者和接班人。校园文化建设品牌是经高校中的全体人员统一思想、坚持不懈、拼搏进取、逐渐积淀而形成的,在建设的过程中会遇到资源的匮乏、物质的困难和思想的冲击等方方面面的问题,而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一所高校披荆斩棘、乘风破浪的不竭动力。因此,在新的时代,任何一所高校都要强化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思想认识,依据教育发展规律和自身实际,一步一个脚印,形成自身不断超越、奋发进取的精神气质,推动高校的快速、健康发展,最终实现奋斗目标。

图1

5.2 校园文化建设有赖于内部治理和外部拓展的有机统一

省属公办本科高校既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又承担着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时代重任,其战略地位的重要性显而易见。高校综合实力的提高离不开政府、社会和学生家庭的各种投入和支持,政府、社会、学生家庭对高校的期待又在客观上推动着省属公办本科高校提升办学水平、服务地方经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校园文化建设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与所处时代的背景、高校所处的区域环境和当地文化习俗有着息息相关的各种联系,优秀的校园文化建设必然是内部治理和外部拓展有机统一的结合体。从当下的情况来说,各省属公办本科高校应从自身实际出发,强化内涵发展,依照教育部强调的高校分类发展思路,争创一流学科,为双一流高校提供优秀生源,同时加大与双一流大学的合作交流力度,强化人才引进外输内造,打造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在筹措办学经费上,立足本地实际,推动产学研用有效融合。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既是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校提出的要求,同时也是高校自身发展新的契机。[5]综合实力较强的省属公办本科高校可以适时推动智库建设,助推学校发展。通过不断的进行内外的建设和探索,则会形成良好的发展局面。高效而顺畅的内部治理体系能够为高校进行外部拓展、推动产学研用融合提供源源不断的驱动力和人力支撑,而成效显著的外部拓展反过来能为高校提供各种资源、推动实验室建设和科研水平的提高,从而逐渐形成高校综合实力稳步提高、区域经济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这必将极大的促进区域内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建设。

猜你喜欢

公办校园文化校园
亚运城再添一所公办学校! 广铁一中天峰中学落成启用
对农村初中合作型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益阳:推进公办幼儿园建设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冰雪休闲体育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作为
——华东师范大学老年大学喜迎建校20周年•校园文化篇
神数据
公办中小学不能成为平庸教育的代名词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