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T离散度预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价值分析
2020-06-12李仲展黄国权高明霞
李仲展,黄国权,高明霞
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广东 肇庆 526000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好发于老年群体中,近年来受到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的影响,发病率有了一定的上升,严重降低了老年群体的生存质量[1]。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后,若未及时有效的处理干预,容易引发相关心血管并发症,室性心律失常便是其中之一,从而威胁到了患者的生命安全[2]。QT离散度是反映心室肌复极不同步性和点不稳定性的重要指标,已被临床研究证实与心律失常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其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仍旧有待进一步探究[3]。本研究纳入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及同期收治的30例老年健康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针对QT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之间的关系展开探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5月—2019年4月在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0例进行研究,将其视为观察组。根据超声心电图的显示,分为室性心律失常发生观察1组28例和室性心律失常未发生观察2组32例。纳入同一时间段在我院接受健康体检的老年受检者30例,将其视为对照组。
观察1组:男16例,女12例;年龄60~86岁,平均年龄(75.41±5.64)岁。观察2组:男18例,女14例;年龄61~88岁,平均年龄(75.62±5.68)岁。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60~87岁,平均年龄(75.29±5.57)岁。三组上述资料组间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发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疾病患者纳入标准:(1)符合《中国脑血管病影像应用指南》[4]关于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2)经X线、MRI、颅脑CT等检查手段确诊;(3)发病至入院救治时间≤48 h;(4)均为老年患者(年龄≥60岁)。排除标准:(1)合并其它严重心脑血管疾病;(2)合并严重器(肝、肾、肺胆囊)官功能障碍;(3)合并变异性心绞痛、心肌病等;(4)近1周内服用过抗心律失常治疗药物;(5)发病时间>48 h,且行急诊PCI或急诊溶栓治疗;(6)基本资料不全者。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立即给予12导联心电图检查,设置好纸速为20~25 mm/s,将QRS波视为起点,J点和T波终末清除的导联,每一导联连续对3个QT期间进行测量,计算取平均值。测量期间,每份心电图的测量导联数保证≥8个,若测量过程中遇到T波不明显或者无法确定的导联,则可以考虑将其摒弃。QT离散度计算参照Bazzet公式[5]。
1.3 观察指标
计算各组QT离散度和校正QT离散度,并进行组间比较分析。记录校正QT离散度≥60 ms和<60 ms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包括室性期前收缩、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汇总发生率,并予以对比观察。分析QT离散度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相关性。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使用SPSS 21.0统计软件包,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组QT离散度和校正QT离散度的比较分析
在QT离散度和校正QT离散度方面,观察组高于对照组,观察1组高于观察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各组QT离散度和校正QT离散度的比较(±s) ms
表1 各组QT离散度和校正QT离散度的比较(±s) ms
组别对照组(n=30)观察1组(n=28)观察2组(n=32)FP QT离散度23.16±5.72 79.46±9.81 46.28±7.89 9.137 0.000校正QT离散度25.32±5.78 81.05±9.94 47.51±7.96 8.532 0.000
2.2 不同截断值校正QT离散度心律失常发生率的比较
校正QT离散度≥60 ms时,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校正QT离散度<60 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不同截断值校正QT离散度心律失常发生率的比较 例(%)
2.3 QT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的相关性
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室性期前收缩、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类型室性心律失常均于QT离散度呈正相关(P<0.05),见表3。
表3 QT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的相关性
3 讨论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常伴有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会引发机体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变化、心功能不全等,严重时会诱发猝死现象,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心电图检查是脑血管疾病检查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应用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中,可反映患者心肌电生理情况。QT期间是心电图检查中的重要指标之一,是对心室除极复极时程的直接反映,会随着心率的而缩短[6]。QT离散度是QT期间的关键项目之一,值得是最长QT间期与最短QT间期的差值,经校正后可得到校正QT离散度,进而对不同部位心室肌复极的不同步性和电不稳定性进行更为直观地反映[6]。
研究表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通常存在持续性心肌缺血,引发复极过程的不同步,进而增加校正QT离散度[7]。另有相关研究发现,心肌缺训导致的心肌复极异常,与心律失常的发生有着明显的联系,而既往研究也认为QT离散度是导致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之一[8]。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观察1组和观察2组之间,QT离散度和校正QT离散度呈现出观察1组>观察2组>对照组的趋势和规律,说明了健康人群、未发生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和发生实性心律失常患者中,QT离散度和校正QT离散度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进一步分析校正QT离散度不同截断值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发现,校正QT离散值≥60 ms的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高于校正QT离散值<60 ms的患者,同时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QT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呈正相关,表明了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离散度水平越高,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可能性越大。分析原因可能是QT离散度的增加,心室不同部位心肌细胞复极时间存在差异,出现不一致性,往返激动程度也随之增加,并且病情越严中,更容易出现多灶往返,进而增加了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可能性[8]。
综上所述,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且与QT离散度呈正相关,QT离散度越高,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越高,临床应据此加强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防治,减少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提升患者治疗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