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经桡动脉行急诊PCI的全程介入护理临床疗效分析
2020-06-12陆仁连
陆仁连
(钦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广西 钦州 535099)
AMI是临床内科的高发病,被认为是风险性最高的心血管疾病[1]。其常规疗法是急诊PCI治疗,可快速疏通梗死部位,恢复正常血流,进而消除临床症状。但PCI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较多,为保证疗效,需要加用护理干预[2]。本研究主体为68例AMI经桡动脉行PCI治疗患者,旨在探究全程介入护理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主体为2019年1月-2019年10月间来院治疗的68例AMI经桡动脉行PCI治疗患者。纳入标准为:经影像学检查确诊AMI;符合急诊PCI治疗指征;对本研究知情且同意。排除标准为:无法耐受急诊PCI;伴有恶性肿瘤;参与他项研究。随机分A组和B组,均34例。其中,A组男20例,女14例;年龄范围是44-75岁,平均(50.34±0.42)岁。B组男22例,女12例;年龄范围是45-76岁,平均(50.59±0.62)岁。比较并无差异(P>0.05),允许对比。
1.2 方法
B组行常规护理,即协助治疗操作、体位护理和病情监测等。A组行全程介入护理:
1.2.1 术前准备
全面评估患者病情,如发病时间、生命体征、药物过敏史和治疗史等。术前建立静脉通道、更衣、排空膀胱,主动与患者沟通,讲解治疗知识和配合要点等。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针对其负面情绪给予个体化疏导。
1.2.2 术中配合
观察患者的意识、生命体征,若有异常应立即报告医生,安抚患者情绪,进入手术室后讲解室内环境和治疗流程,普及介入治疗的安全性,消除其紧张心理。询问患者感受,若有生理不适应及时报告医生,并进行对症处理。介入护士同时准备好急救所需的药物及物品(比如除颤仪、IABP等),必要时抢救用,保证术中护理安全。
1.2.3 术后护理
备好病床,将患者送入CCU病房,将病房内温度调为22-25℃,湿度为55-60%。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并观察抗凝效果,并讲解饮食注意事项,如易消化、高营养饮食。
1.3 观察指标
记录心功能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等指标;观察动脉闭塞、动静脉瘘、穿刺处瘀血/血肿和拔管反应等不良反应。利用自制评价表测评护理满意度,包括护理行为、服务态度、操作技能与沟通技巧,共60分,分为满意(30分以上)和不满意(0-30分)。
1.4 分析统计学
经SPSS16.0软件分析数据,指标表达是[±s],经t值对比与检验,几率表达是[%],经x2值对比与检验,统计学意义的标准为P值不足0.05。
2 结 果
2.1 对比治疗指标
A组的治疗指标均优于B组(P<0.05),如表1。
表1 对比治疗指标 [±s/d]
表1 对比治疗指标 [±s/d]
分组 例数 心功能恢复时间 住院时间A组 34 5.49±0.11 9.34±0.52 B组 34 8.24±0.17 11.67±0.67 t-79.192 16.019 P-0.000 0.000
2.2 对比不良反应率
A组的不良反应率为5.88 %,B组为23.53%(P<0.05),如表2。
表2 对比不良反应率[n/%]
2.3 对比护理满意度
A组中,护理满意33例,不满意1例,的护理满意度为97.06%;B组中,护理满意27例,不满意7例,的护理满意度为79.41%(x2=4.652,P=0.031)。
3 讨 论
AMI是由冠脉硬化、阻塞所导致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病急,进展快,易导致多种并发症和后遗症,需要立即治疗[3]。急诊PCI是其常规疗法,但手术操作复杂,疗效受患者情绪、身体素质等因素影响,需要给予护理干预。全程介入护理以PCI治疗时间为纵轴,以护理方案为横轴,可全方位落实护理措施,确保各治疗环节的规范化操作,进而规避不良因素[4]。护理期间以患者情况为评估标准,及时监测其体征,并给予心理支持,可提高患者的配合度,纠正其负面情绪,避免因高度紧张导致应激反应[5]。结果中:A组的治疗指标均优于B组(P<0.05)。说明全程介入护理可缩短心功能恢复时间和治疗时间,利于病情康复。A组的不良反应率(5.88%)低于B组(23.53%)(P<0.05)。说明该项护理的安全性高,不会导致动脉闭塞或动静脉瘘等反应。A组的护理满意度(97.06%)高于B组(79.41%)(P<0.05)。说明该项护理可获得患者高度满意,认可度高。总之,全程介入护理可确保急诊PCI疗效,可作为该项治疗的常规护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