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发展理念背景下商贸流通企业物流能力评价
2020-06-12刘会芬
刘会芬
(西安财经大学行知学院 陕西西安 710038)
商贸流通企业作为我国市场消费品的主要提供者,对城乡居民的消费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一系列国家政策的出台,为我国商贸流通企业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建设、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带动了物流行业的高速发展。全新的发展理念为商贸物流的发展在创造条件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居民消费越来越理性,越来越看重服务品质,消费者新的需求对物流服务企业的个性化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商贸物流企业发展方式较为粗放,已经不能满足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商贸流通企业急需通过转型升级提升服务水平,来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为提高商贸流通企业的物流服务能力,摆脱粗放式的发展方式,本文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基础,对我国商贸流通企业物流服务能力进行评价,既能建立科学的指标评价体系,又能弥补新的时代背景下商贸流通企业物流能力评价的研究空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文献综述
创新、共享、开放、绿色和协调构成了五大发展理念的核心要素,为我国新时期的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五大发展理念问世之后,学者从经济、政治、社会多个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探究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刘鹏(2017)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形势,深入分析了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指出了五大发展理念在当前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刘玉琼(2018)在研究省际之间竞争力时,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基础,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含创新、共享、开放、绿色、协调五个一级指标,对本文的研究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在企业竞争力研究方面,王晓玉等(2018)重点从经济学的视角对我国三大产业的竞争力进行评价分析,提出了竞争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研究发现不同的理论所发挥的作用有着显著的差异,但是两者之间相互联系、互相影响,在企业中知识处于核心地位。姜盼等(2019)在评价物流企业的竞争力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熵值法确定了指标体系的权重,并根据指标权重的大小对影响因素的重要性进行了区分,提出了增强物流企业竞争力的针对性建议。高康和王茂春(2019)在构建指标体系时,以现代化程度为基础,构建了包含理念现代化、商品物流现代化和物流制度现代化在内的指标体系,采用综合模糊评价法确定了指标权重,从而对物流企业的竞争力进行了科学评价。本文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国内外学者对商贸企业竞争力研究的较多,但是很少有学者结合新的时代特点对商贸业的物流能力进行评价。
五大发展理念背景下商贸流通企业物流能力评价体系构建
(一)创新竞争力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是企业适应新的时代背景、获得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从宏观上来看,企业创新竞争力主要来源于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以往的研究主要从创新环境、政府研发投入、科研院校数量来衡量创新竞争力,学者前期的研究中没有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来考察企业的创新竞争力,评价指标的建立缺乏针对性。本文结合商贸流通企业的发展情况来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内部竞争力主要表现为企业自身的实力,包括企业扩张能力、企业盈利能力和企业品牌竞争力;企业外部竞争力则包括区域基础设施竞争力、资源条件竞争力。
(二)协调竞争力
协调竞争力主要是衡量商贸流通企业和其他企业的协调能力,商贸流通企业和其他企业是相互合作的关系,双方有着极强的互动关系。这种与其他企业之间的互动合作关系对于提升商贸流通企业的物流能力也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有学者从效率、结构和规模的角度研究商贸流通企业的协调能力,但其不够全面。从产业关联性来看,制造业和商贸流通企业的关联性最强,因此本文选择制造业来衡量商贸流通企业的协调竞争力,衡量指标主要包括区域商贸企业发展协调度、区域制造业和物流业的协调度。
(三)绿色竞争力
在传统的竞争市场上,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在于降低生产成本、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平衡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实现绿色发展是企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在衡量企业绿色竞争力时,大部分学者都是从生态环境和政府环保政策的角度进行评价,根据本文的实际需求,主要从污染治理能力、地区环境质量角度研究商贸流通企业的绿色竞争力。
(四)开放竞争力
对外开放是大势所趋,也是企业走向国际化、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一环。卢安文和刘佳奇(2019)研究发现对外开放主要是通过管理水平的提升来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盈利能力。从微观层面来看,任何企业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去协调各种对企业发展有利的资源。在企业的对外开放过程中,也能向行业内的标杆企业学习全新的管理理念和发展思维,对于企业自身的提升有着明显的积极作用。关于开放竞争力的衡量,主要选取贸易开放程度和投资开放程度两个指标。
(五)共享竞争力
在信息社会,信息也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其中也蕴藏着巨大的经济效益。为了加快信息的快速流动,国内基础设施建设越来越完善,有利于提升信息在全国的流动速度,在企业层面提升企业的业务协调能力。商贸流通企业的发展更加需要信息共享技术的全力支持,因为物流信息的实时更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信息共享技术的支持能够帮助企业掌握实时信息,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做出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最佳决策,引导企业获得高效合理的竞争优势。在产业链的快速发展中,信息共享是产业整合优化的关键所在,而先进的信息技术也是实现信息共享的基础。本文借鉴学术界现有的研究成果,从地区通信能力和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商贸流通企业的物流能力。本文基于五大发展理念,构建了本文的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表1 五大发展理念背景下商贸流通企业物流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表2 数据信效度检验结果
五大发展理念背景下商贸流通企业物流能力评价的实证研究
(一)数据信效度检验
符合要求的信效度是实证研究的基础,由表2数据信效度检验结果可知,指标体系的KMO值为0.901,Bartlett球形检验显著性为0.000,一级指标创新竞争力、协调竞争力、绿色竞争力、开放竞争力、共享竞争力的单因子载荷均大于0.7,说明数据具有良好的效度。采用Cronbach's Alpha系数衡量数据信度,一级指标创新竞争力、协调竞争力、绿色竞争力、开放竞争力、共享竞争力的Cronbach's Alpha系数均高于临界值0.7,说明数据具有良好的信度。根据信效度检验结果,研究数据具有良好的信效度,符合实证研究对数据的信效度要求。
(二)总方差解释
在初始指标体系中有十个二级指标,指标与指标之间可能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但是仅凭主观判断难以发现其联系,因此本文进一步对变量数据进行总方差解释,提取其指标体系中的公因子。由表3总方差解释结果可知,在二级指标体系中存在四个公因子,并且这四个公因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这十个二级指标的全部含义。但是总方差解释只能发现指标体系中的公因子个数,并不能确定公因子的具体含义,因此需要进一步进行因子旋转来判断公因子的具体含义。
(三)成分矩阵
对指标体系进一步进行因子旋转,可得到表4的成分矩阵。由表4成分矩阵可知,因子区域基础设施竞争力、区域商贸企业发展协调度、区域制造业和物流业的协调度在公因子F1上具有较高的载荷,将其重新定义为区域发展能力;地区通信能力、企业信息化水平在公因子F2上具有较高的载荷,将其重新定义为信息技术能力;资源条件竞争力、污染治理能力、地区环境质量在公因子F3上具有较高的载荷,将其重新定义为资源环保能力;贸易开放程度、投资开放程度在公因子F4上具有较高的载荷,将其重新定义为开放共享能力。
(四)成分得分系数矩阵
由表5成分得分系数矩阵,并根据原始指标体系中的二级指标数值,可以得到F1、F2、F3、F4的比重,具体可表述为:
F1=0.132X1+0.143X2+0.130X3-0.146X4+0.145X5+0.150X6-0.164X7+0.163X8+0.140X9-0.163X10
F2=0.365X1+0.328X2+0.427X3+0.184X4-0.145X5-0.279X6+0.187X7+0.247X8-0.053X9+0.222X10
F3=0.542X1+0.031X2-0.239X3-0.632X4+0.011X5-0.326X6+0.339X7+0.233X8+0.316X9-0.262X10
F4=0.211X1-0.348X2+0.245X3+0.137X4-0.552X5+0.195X6-0.166X7+0.116X8+0.874X9+0.131X10
(五)商贸流通企业物流能力评价
由原始指标体系可以得到公因子F1、F2、F3、F4的得分,经过严谨的统计测算,这四个公因子可以代表整个指标体系的所有含义,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代表性。根据解释的总方差公因子所占的比重,可以得到商贸流通企业物流能力评价公式:
表3 总方差解释结果
表4 成分矩阵
表5 成分得分系数矩阵
Y=(45.651F1+14.209F2+8.365F3+7.096F4)/75.321
其中,F1、F2、F3、F4为指标体系中所提取的公因子,Y为商贸流通企业物流能力评价综合得分,Y值越大则表示物流能力越强,Y值越小则表示物流能力越弱。
对策建议
以本文的实证研究结论为基础,提出增强我国商贸流通企业物流能力的三点对策建议。第一,完善区域物流配套设施建设。当前物流企业的物流运输方式以公路运输为主,因此企业物流能力的提升以完善的基础设施为基础。基础设施的完善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任何企业都很难有资金实力打造自己的运输网,这就必须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第二,优化内部管理,营造知识共享氛围。根据实证研究结论,物流企业共享能力也会对物流能力产生重要影响。企业内部的知识分享氛围有利于企业提高知识向经济效益的转化速度,增强企业竞争力。第三,加大科研投入,提升创新能力。消费水平的提升使消费者越来越关注用户体验和售后服务质量,物流与传统的服务行业有着明显的差异,对服务的实效性要求较高,这就需要有强大的信息技术作为支撑,缩短服务反应时间,为客户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