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结构变动、供给侧改革与居民消费升级
2020-06-12吕如龙副教授
吕如龙 副教授
(桂林医学院人文与管理学院 广西桂林 541000)
引言
“十三五”以来,“新常态”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热词,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内需、促进居民消费升级是目前我国实现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在这一时期,我国人口结构发生重大变动,人口加速老龄化、适龄劳动人口不断减少、人口红利逐渐消失。面对生产与需求的结构性不匹配造成的产能过剩问题,十九大提出要加快供给侧改革力度,以满足居民日益变化的消费需求。
人口结构变动如何影响居民消费,目前尚无统一结论。一般而言,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居民用于养老、饮食、医疗保健的消费支出会增加,伴随着收入增速的降低,可能会抑制居民消费升级。此外,城乡人口结构性变动意味着更多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城市化率的快速提升对促进消费升级也有重要推动作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我国供需不匹配的大背景下做出的战略选择,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有利于调整资源在不同行业之间的分配,提高生产效率,同时也有利于满足高端收入人群以及年轻群体的消费需求,促进消费升级。但供给侧改革实施至今,其是否促进居民消费升级尚无理论支撑。
相关文献综述
“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是我国经济新常态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特征,人口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人口结构变动不仅会直接作用于生产,对消费端也会产生重要影响。铁瑛等(2019)在研究中发现城市人口结构变动会显著影响出口,带来明显的出口“成本效应”,认为人口结构性变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人才的依赖,因此应该进一步进行人力资本积累,加快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尚海燕(2019)通过实证分析发现,人口结构性变动与居民消费之间呈现明显相关关系,女性人口比重的提升、劳动人口比例以及城市化率的提高会显著提高居民消费水平,而老年抚养比及少儿抚养比的提高不利于居民消费水平提升。邢艳春、高腾飞(2019)采用GMM方法估计了人口结构变动对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人口城镇化以及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会显著提高居民发展型消费支出,而老龄化以及性别比的增加会抑制享受型消费的增加,人口结构均衡发展将会促进我国消费结构优化升级。
“十三五”期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我国新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针对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供需不匹配现象做出的及时调整,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满足居民消费需求,提高资源在不同行业间的配置效率。汤向俊、马光辉(2016)以政府放开公共服务管制作为供给侧改革的自然实验,实证检验了供给侧改革与居民消费需求扩张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供给侧改革有利于发挥行业“竞争效应”,满足居民消费需求扩张,有利于实现去产能与去杠杆的目标,最终实现经济健康发展。吴梓林等(2019)分别从需求侧与供给侧阐述了影响我国消费升级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以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积累与环境管制为代表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利于促进居民消费升级。毛中根、杨丽姣(2017)认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消费市场上产品和服务品种、品质与品牌尚不能满足居民消费升级需求,这与我国基本国情相符合,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服务消费升级发展策略。魏鹏(2017)认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结构性压力凸显,中国经济发展不仅处于总需求小于总供给的产能严重过剩阶段,并且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结构严重不匹配,高品质需求缺口不断增大。因此需要进一步调整供给结构,满足市场需求变动。此外,他以资本积累与劳动力投入作为供给侧改革的代理变量,检验了供给侧改革能够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
综合学者已有研究观点可以发现,研究居民消费升级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热点话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人口结构性变动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背景下的显著特征,因此研究人口结构性变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我国消费升级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影响,大多数学术研究仅为定性研究,本文将我国供给侧改革定量化,这也是本文创新所在。
变量选择与模型设定
(一)变量选择
鉴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研究对象为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居民消费升级不仅表现为消费规模扩大,同时也表现在消费结构改善上。消费结构常见衡量指标为恩格尔系数,即家庭食品支出占总消费的比重,一般而言,恩格尔系数越大,意味着居民消费水平越低;反之,则意味着居民消费水平越高。
人口结构变动。人口结构性变动主要体现在性别比、年龄人口比重以及高素质教育人群的增加。其中常见的衡量年龄层的变动为老年抚养比与少儿抚养比。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前尚无专门的指数衡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文借鉴吴梓林(2019)的做法,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分为人力资本、资本投入与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三个部分,其中全要素生产率的计算参考余泳泽(2015)的做法。
控制变量。事实上,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因素不仅限于人口结构与供给侧改革,收入水平、城乡收入差距、产业结构、对外开放水平以及电子商务发展都可能对居民消费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变量定义、表示及描述性统计具体见表1。其中在消费规模上,由于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并且由于不同地区人口结构以及供给侧改革力度差异显著,因此存在明显差异性。
(二)模型设定
本文采用2011-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回归,由于是短面板,因此数据之间存在自相关性的可能较低。为了消除个体固定效应以及时间固定效应的影响,本文采用固定效应模型作为基准模型,考察人口结构性变动、供给侧改革对居民消费升级的影响,其模型如下:
其中, Consume 表示区域居民消费变量,既包括消费规模,也包含消费结构;τi表示人口结构变动与居民消费升级之间的关联性;γi表示供给侧调整与居民消费升级之间的关系;βi是各个控制变量的拟合参数;μ为个体固定效应;λ为时间固定效应;α表示截距项;ε为误差项。
表1 变量定义、表示及描述性统计
表2 居民消费规模的回归结果
表3 居民消费结构的回归结果
实证分析
(一)居民消费规模
以式(1)、(2)、(3)为基准模型,以居民消费规模为被解释变量,借助STATA软件回归得到人口结构性变动以及供给侧改革对居民消费规模的影响,结果见表2。考虑到人口结构性变动可以发现,人口性别比的提高会抑制居民消费规模,主要是因为女性相比于男性购买力更强。城市人口比的增加会显著提高居民消费规模,说明城市化进程加快对居民消费具有明显促进作用。老年人口抚养比以及少儿抚养比的增加会抑制居民消费,这是因为人口年龄两极化趋势使得适龄劳动人口比例降低,不利于居民收入增长。考虑到供给侧改革因素,可以发现人力资本积累、创新投入增加以及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有利于扩大居民消费规模,这是因为人力资本增加意味着高素质人群集中,对消费需求更大,创新投入以及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意味着生产效率改善,对居民消费有间接促进作用。实证结果证实了供给侧改革对促进居民消费升级的正向促进作用。在共同考虑到人口结构变动与供给侧改革的影响后,可以发现相关变量的相关性及显著性水平并未发生明显变化,即供给侧改革有利于居民消费规模的提升。人口结构变化对居民消费规模也有较大影响,具体而言,人口性别比、老年抚养比以及少儿抚养比的提高会显著降低居民消费规模,而城市人口比重上升会显著提高居民消费规模。
(二)居民消费结构
以居民消费恩格尔系数为被解释变量,研究人口结构变动、供给侧改革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具体见表3。回归结果显示,城市人口比重以及少儿抚养比的上升会降低居民恩格尔系数,这是因为城镇人口增加会显著提升居民消费种类,居民用于购买食品支出的相对规模呈下降趋势,少儿抚养比上升意味着儿童数量的增加,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对子女教育、健康的投资越来越多,有利于降低居民恩格尔系数。回归结果显示,人力资本、创新以及TFP的增加,意味着供给侧改革力度加强,其能够共同降低居民恩格尔系数,有利于居民消费水平改善。
结论与建议
促进居民消费升级,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国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背景下,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人口结构出现明显变动,供需不匹配严重制约了居民消费升级,基于此,我国开始大力推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文以我国省级数据为基础,实证检验了人口结构变动、供给侧改革与居民消费升级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供给侧改革有利于促进居民消费规模扩大,并且有利于降低消费恩格尔系数;人口性别比、老年抚养比以及少儿抚养比的提高会降低居民消费规模,而城市人口比重的提高会增加居民消费规模;城市人口比重的提高以及少儿抚养比的增加会改善居民消费结构。本次实证研究得到的政策启示如下:
首先,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时调整落后产能,以适应市场变化。不断增加企业创新投入,加大对教育事业的财政倾斜力度,提升供给侧生产效率,逐步进入高端制造业,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其次,考虑到我国人口结构变动趋势,政策制定者在制定供给侧改革政策时要充分考虑到新常态下我国人口变动特征,及时配置资源用于养老、医疗保健、教育等行业,以解决因人口结构变动导致的供需不匹配问题。最后,要全方位提高居民收入。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因为任何促进居民消费升级的政策都要以提高居民收入为前提,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要进一步坚持发展为了人民的战略导向,多渠道提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通过构建完善的收入体系、医疗保障体系、金融服务体系来保障居民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