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教学背景下高职教学管理的现状及对策
2020-06-11李林滨
李林滨
信息化教学背景下,高职院校唯有对教学管理进行信息化改革,才能真正与时代发展实现同步。实现教学管理信息化,能够促进教学管理实现公开化、动态化、实时化及交互化,既有利于增进教学互动,又有利于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一、信息化教学背景下高职教学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现阶段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现状
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已初步完成信息化教学管理所需各类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主要包括校园宽带和无线局域网建设、计算机和多媒体等信息化教学管理设备购置及专业信息化教学教室建设等。
同时,大部分高职院校已初步完成信息化教学管理网络平台构建,为教师提供了网上排课和教室查询、学生成绩录入、教学文件上传与下载、教务信息公开、教学资源上传、网络课程和课件制作、网络互动教学等功能,为学生提供了网上选课、学期课程表查询、成绩查询、教学资源下载等功能。应用综合性教学管理网络平台,教师能够为学生进行在线答疑,学生也能依托网络实现实时、远程协作配合学习,提高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另外,许多高职院校在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方面,已取得较为丰富的成果,在线开放式课程数量众多,种类丰富,质量较高,有力地反映出高职院校自身的学科优势和办学特色。
(二)现阶段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健全完善的信息化教学管理制度保障。
当前许多高职院校囿于传统教学管理理念,仍然沿袭陈旧落后的教学管理制度,没有根据信息化教学管理制度的内在特征及实践要求对教学管理制度进行灵活的调整与修订,因而导致教学管理制度不符合信息化教学管理实际需求,无法保障信息化教学管理工作有序开展。
2.缺乏对于信息技术及信息资源的整合优化。
首先,高职院校在利用信息技术时,往往存在较强的滞后性,无法及时地将最新的信息网络技术转化应用于信息化教学管理平台,同时在平台构建过程中,也没有注重保证平台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因而阻碍着前沿信息技术在教学管理中的应用;其次,网络课程和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应用不够充分,许多教师在授课时仍习惯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不能很好地应用信息技术展开教学活动,导致信息化教学资源流于形式,无法实现其内在价值;再次,虽然网络在线开放课程在规模和质量方面均有一定保障,但从整体而言,仍然不能够满足信息化教学需求,这同样是高职院校不可忽视的方面;最后,在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方面,高职院校之间往往缺乏合作,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学资源库的开放性。
3.缺乏具备良好综合能力的信息化管理人才。
虽然当前大部分高职教学管理工作人员及教师已具备高度的信息化教学管理意识并充分认识到信息化教学管理之重要价值,但他们普遍缺乏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与转化能力,一些工作人员和教师甚至不能做到熟练操作和使用信息化教学管理平台,因而不能充分发挥信息化教学管理的作用。此外,由于没有建构起对信息化教学管理的全面认知,一些教师无法实现对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利用,这严重阻碍着信息技术与教学管理活动的深度融合进程。
二、信息化教学背景下实现高职教学管理水平提升的策略
(一)转变教学管理理念,深化信息化教学管理认知
高职院校应成立专门的信息化教学管理建设工作组,由该工作组负责统筹整体教学管理信息化工作展开、协调不同部门有序参与信息化教学管理建设,实现管理层、执行层及应用层对信息化教学管理的全面认知,减少信息技术在教学管理中的转化应用阻力,为信息技术在教学管理活动中的系统高效应用创造广阔的空间,促进教学管理保持生机与活力,加快教学管理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进程。
(二)追加相应资金投入,推动信息化教学管理长效发展
首先,高职院校应加大对校园宽带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尽可能地提高网速和网络承载力,保证能够为师生提供高质量的网络服务;其次,高职院校应加大资金投入,对信息化教学管理平台进行定期维护和更新,保证其充分符合自身实际教学管理情况和需求,提高其灵活性与开放性,为新兴信息网络技术在其中的转化应用创造空间;再次,高职院校应加大对教学资源库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通过购置优质教学资源,保证学生能够查阅到各类学习资源内容,为学生的论文写作、自主学习活动提供便利;最后,高职院校还应不断迭代硬件设备,如,购置虚拟现实设备,为学生提供更好的硬件教学设施,进一步改善信息化教学环境。
(三)健全相应制度机制,保障信息化教学管理稳步推进
首先,高职院校应以制度的形式明确信息化教学管理目标,以此保证相关工作人员教学管理工作的方向性和针对性,有效避免工作人员盲目无序地开展教学管理活动;其次,高职院校应具体规定信息化教学管理工作的标准流程,力求克服主观因素对教学管理质量的负面影响;再次,高职院校应在制度中明确不同部门、不同人员的具体教学管理职能与责任,避免职能重叠,力求增强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推动工作人员履行自身职责;最后,高职院校需构建对教学管理人员的科学考核机制及与之相应的合理激励机制,按照合理的标准衡量工作人员的工作实效,进一步增强工作人员的教学管理工作积极性与责任意识。
(四)着力增强人员素质,打造高效信息化教学管理队伍
高职院校应着力通过内部培训和外部引进两方面措施的有机结合,切实增强教学管理工作人员的信息素养和综合管理能力。一方面,高职院校需要做好内部培训工作:首先,高职院校应邀请信息化教学管理领域的专家、学者、相关企业中负责信息化管理的专业人才,或是率先实现高水平信息化教学管理的其他高职院校中的信息化教学管理人才,为本校的教学管理工作人员展开培训工作,深化他们对于信息化教学管理的认知并帮助他们掌握先进的信息化教学管理理念与方法;其次,高职院校应对教师队伍展开培训工作,帮助教师熟练掌握信息化教学管理平台的各项基础操作,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展开教学的能力,促使教师有效地将数字化教学资源整合应用于教学过程之中,进而促进信息化教学管理工作实现纵深发展。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也必须加大高素质人才引进力度,力求引进一批具备信息技术专业背景的高素质人才,为新兴信息技术在信息化教学管理平台中的转化应用打下良好基础,同时实现自身信息技术水平提升,从而更好地满足信息化教学管理在不同阶段所提出的不同要求。
(五)融人新兴信息技术,提高自身信息技术水平及能力
高职院校必须主动拥抱新兴信息网络技术,加快转化应用新興信息网络技术的速度,从而有效地促进信息化教学管理水平提高。如,高职院校可以将大数据技术融人信息化教学管理之中,应用大数据技术实现对于庞杂教学信息和数据的科学分析处理,得出教职人员和学生各项行为的科学模型,通过这一模型对教与学活动展开合理预测,并给予教师和学生针对性指导建议,切实促进教师教学质量改善、学生学习效率提高。又如,高职院校可以将物联网技术融人信息化教学管理之中,借助物联网技术的物体实时动态监控功能,更好地掌握教室的使用情况,从而实现信息化教学基础设施的优化配置。
(六)加强资源整合优化,建设优质数字教学资源共享库
高职院校应积极展开校际合作,引入其他学校的优质网络课程和教学资源,进一步提高信息化教学资源内容的丰富度。与此同时,高职院校自身也需要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开发力度,力求进一步扩大网络课程规模、推动网络课程朝着精品化方向发展,切实保证信息化教学全面实现。
总而言之,在“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已全面迈人信息化教学时代,唯有将计算机及信息网络技术与教学管理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突破传统教学管理模式局限性,切实改善教学管理质量,进而带动自身人才培养水平与现代化水平。
(责任编辑 左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