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 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
2020-06-11李军国
李军国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第17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的历史关口和当前国际环境深刻复杂变化、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以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发布的具有特殊意义的指导“三农”工作的重要文献。
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粮食和生猪生产两大核心领域,特别提出“保供稳价”。尤其是在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下,农产品稳产保供不仅有助于稳定民心,确保社会各界全力投入疫情防控战,也为疫情结束后各项经济生产顺利恢复和加速发展提供重要的物质保障。
一是稳定粮食生产。粮食生产要“稳”字当头,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三稳”的提出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面对国内外风险挑战上升、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复杂局面,稳住农业发展基本盘更加重要。尤其是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下,农产品稳产保供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多年经验表明,经济形势越复杂,越要稳住农业、稳住粮食。如何稳住农业基本盘,文件提出,进一步完善农业补贴政策,调整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格政策,稳定农民基本收益,推进稻谷、小麦、玉米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与此同时,加大产粮大县奖励力度,优先安排农产品加工用地指标,支持产粮大县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增耕地指标跨省域调剂使用,目的是为了让农民种粮、地方抓粮不吃亏。
二是加快恢复生猪生产。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是我国既定的战略目标,确保猪肉等优质农产品供给安全无疑是重要前提。“猪粮安天下。”文件指出,生猪稳产保供是当前经济工作的一件大事,要采取综合性措施,确保2020年底前生猪产能基本恢复到接近正常年份水平。落实“省负总责”,压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强化县级抓落实责任,保障猪肉供给。严格落实扶持生猪生产的各项政策举措,抓紧打通环评、用地、信贷等瓶颈。针对一些地方以环评为借口放弃生猪生产责任的错误做法,文件提出,纠正随意扩大限养禁养区和搞“无猪市”“无猪县”的问题。做好猪肉保供稳价工作,打击扰乱市场行为。
多措并举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到2020年城乡居民收入要比2010年翻一番,这不仅是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检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能否实现的硬指标。只有主动作为,保持农民持续较快增收的势头不减弱、趋势不逆转,才能保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必须看到在当前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疫情防控形势直接影响农民工就业和收入,农民增收形势不容乐观的背景下,文件提出了要“发展富民乡村产业、稳定农民工就业”,通过多种途径增加农民收入,继续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一是发展富民乡村产业。产业发展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文件提出,要支持各地立足资源优势打造各具特色的农业全产业链,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各类产业园区基地,重点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订单农业、入股分红、托管服务等方式,带动小农户融入农业产业链。继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打造地方知名农产品品牌,增加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提升农民生产经营效益。
二是稳住农民工就业。工资性收入占农民可支配收入的大头,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即可支配的现金收入,一多半以上来自外出务工。稳住农民工就业对稳定农民增收至关重要。目前疫情影响最大的两个行业是服务业和工业,这恰恰是3亿农民工打工挣钱的重要领域,今年农民收入增长压力会非常大。文件提出,重点是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积极开发城镇就业岗位,加大农民工稳岗支持力度。要加大对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整治力度,以政府投资项目和工程建设领域为重点开展排查整顿,确保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农村创新创业是农民就近就地就业的重要渠道,要深入实施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培育行动。同时,要稳定农民转移性收入。保持好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确保农民转移性收入不减少。
加快补上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八大短板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突出的短板在“三农”。农村基础设施不足、公共服务落后是农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民生问题,也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最直观的体现。在当前的疫情防控中,加强农村薄弱环节建设也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文件首次提出了加快补上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八个方面短板的政策举措:加大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农村供水保障水平、扎实搞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加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加强农村社会保障、改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治理农村生态环境突出问题。这也是城乡差距的八个表现,补上这些短板,城乡差距就会大幅度缩小,农村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更好,农村发展得更好,就可以吸引大量农民回乡发展。这将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三农”工作的重点。
如何加快补上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文件在强化农村补短板保障措施,特别是强化“人地钱”要素保障方面出臺了许多含金量较高的政策。一是在人才保障方面,抓紧出台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推动人才下乡,有组织地动员城市科研人员、教师、医生等下乡服务。二是在用地保障方面,对完善乡村产业发展用地政策体系,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可以通过入股、租用等方式直接用于发展乡村产业等进行了部署,从而破解乡村发展用地难题,从制度上、政策上把农民用地问题理顺。三是在投入保障方面,加大中央和地方财政“三农”投入力度,中央预算内投资继续向农业农村倾斜,加大地方债用于“三农”规模,抓紧出台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进一步提高农业农村投入比例的意见。
(作者:中共吉林省委党校教授)
责任编辑/李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