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关键环节 做好“六稳”工作 落实“六保”任务
2020-06-11苏向坤
苏向坤
2020年4月20日至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强调,要全面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扎实做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工作,全面落实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任务,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做好今年的各项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定下的基本方略。
“六稳”“六保”是应对当前风险挑战的重要举措
全球蔓延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从现有数据看,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按可比价格计算下降6.8%,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少见的季节性萎缩;国内经济的三大产业增速均为负增长;就业市场景气指数从2019年四季度的2.18下降至1.43;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下降3.9%;人、财、物流动周转受限,对产业链供应链产生巨大冲击;大量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出现较大困难。同时,新冠肺炎疫情也引发了人们对全球粮食安全和能源安全的讨论。必须认真应对上述问题,保住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盘,确保今年各项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
2020年4月17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必须充分估计困难、风险和不确定性,切实增强紧迫感,抓实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的决策部署。
“六稳”“六保”是一个连贯的、统一的整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影响,互为支撑。“六稳”“六保”举措,体现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底线意识和应对复杂局面的智慧谋略。
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必须抓住当前经济发展中的短板弱项,科学研判,精准施策,才能度过疫情带来的发展难关。只有认真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才能使被打乱的生产生活秩序尽快恢复,才能稳定居民就业和收入,兜住民生底线,才能保护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将疫情带来的损失降至最低。从更大意义上讲,“六稳”“六保”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一项重要工作,是保证国家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的重要抓手,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措施。
抓“六稳”“六保”重在抓“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在“六稳”“六保”中,“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处于中枢地位。只有产业链供应链完整并上下左右贯通,经济的基本面才能持续向好,才能形成更多有意义的就业,不断增加居民收入,不断地改善民生;只有产业链供应链完整并上下左右贯通,才能形成不同市场主体进行经营活动的载体,为各类市场主体的有序生产经营活动提供支撑,各类市场主体才能活起来、动起来,各类市场主体才能找到出路和生路;只有产业链供应链完整并上下左右贯通,各类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才能流转顺畅,健康的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才能形成,从而为粮食安全和能源安全提供健康的市场环境;只有产业链供应链健康、完整并上下左右贯通,基层运转才有可靠的财力保障,基层政府才能不断完善社会管理,提供更多、更优质的公共产品,反过来又为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提供基础条件。“六保”得以实现,“六稳”才能有可靠的基础。可见,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一招棋活,全盘皆赢。
受疫情影响,一些交通运输、人流物流中断引发了某些产业链和供应链“停摆”,加之境外疫情“发酵”、国际产业链断裂等,令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受到一定冲击。产业链方面,化工品产业链受到冲击最大,进而影响其下游行业如橡胶塑料、造纸及加工、木材及加工行业、纺织业;对计算机、电子与光学设备、电气机械、通用设备的冲击次之;黑色、有色冶炼、金属制品行业存在一定抑制。供应链方面,疫情持续,对于汽车与通信行业供应链或带来一定的区域性风险,其中化工的一些子行业也面临一定压力。这说明,尽管疫情对产业链供应链的冲击因行业不同而不同,但是冲击是客观存在的,重新整合、补齐产业链供应链还面临许多困难和风险。
当前我省经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主要原因是我省“缺芯少核”的产业抗压能力相对较弱。在上述受到冲击的产业链供应链中,有的涉及我省的支柱产业,有的涉及我省的优势产业,有的涉及我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如何“化危为机”,把疫情给产业链供应链造成的“断痕”修补好,并不断打造新的产业链条,为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提供稳定的产业支撑,是我省各级党委政府、广大党员干部面临的“大考”。
以更大的作为抓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当前,我省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解放思想再深入、全面振兴新突破”教育实践活动,其根本目的就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我省解决制约振兴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加快推动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取得新的突破。必须牵住“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这个“牛鼻子”,以更大的作为为其保驾护航。
一是帮助企业努力修复产业链供应链。帮助重点企业认真研究主要产品在产业链供应链上的位置,分析上下游企业状况,研判可能存在的风险点,运用信息技术保证重点企业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推进企业全产业链复工复产。充分发挥传统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作用,协调促进企业用工、用能、订单、物流、原材料、设备等产销对接,强化政策支持,实现以大带小、上下联动、内外互动。
二是推动支柱产业可持续发展。 要加快促进汽车、农产品加工、石化、装备制造、医药、电子信息、冶金、建材、轻纺等产业产业结构优化,企业规模不断壮大,产品结构不断完善,技术结构不断升级,产业集聚能力不断加强。整合支柱产业各项支持政策,形成政策合力,提高支柱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保持我省发展“元气”。
三是加快新动能的培育和发展。 加快体制机制改革,营造公平市场竞争环境,强化区域创新能力建设,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完善财税金融支持体系,完善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政策,发展壮大生物、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和节能环保,高端装备与新材料,数字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拓展人工智能运用,推动新技术、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的快速发展。
四是大力发展数字技术和产业。以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为目标,加强基础性、前瞻性数字技术和产业研究;布局和推进一批5G基站、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基建”建设,做大做强数字经济;发挥数字技术重要作用,提升汽车、农产品加工、石油化工、建筑、纺织、冶金建材产业链供应链数字化水平,实现“数据赋能”;加快文化、旅游产业数字化改造。
总之,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在全链条上下功夫,既要聚力恢复传统优势产业链,又要不断创新开发新产能,还要在产业链供应链的衔接上协同发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产业链供应链的健康、安全,进而保证“六稳”工作、“六保”任务的扎實推进。
(作者:中共吉林省委党校经济管理教研部主任、教授)
责任编辑/雷 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