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基本要义 致力科技创新
2020-06-11闫弘宇
闫弘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科学回答了事关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一、党的领导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科技创新必须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而且要实现党的全面领导。只有坚持党的领导,科技创新工作才能始终保持正确的方向和路线,才能始终保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才能始终保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才能始终保证为人民服务的坚定立场。科技创新中坚持党的领导,是政治上和法律上的双重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从法理上讲,党的领导属于法律中的真理性原则,在诸多法律原则中具有根本性地位。从法律上讲,党的领导是宪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对于部门法的理论与实践具有根本的指导地位。党的领导,是法律实践活动所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科技工作中坚持党的领导,就是要坚持党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科技工作者要有正确的政治方向,严格遵守政治纪律,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思想方法。这些都需要强有力的党的组织体系给予保障。
二、造福人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着力推动工程科技创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通过建设一个和平发展、蓬勃发展的中国,造福中国和世界人民,造福子孙后代”,科技工作者要“牢固树立创新科技、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思想……把科学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国家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自毛泽东最早提出“为人民服务”以来,这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价值追求,也是历代党的领導集体发展理念的核心价值。“为人民服务”体现对科技工作者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道”的具体化。为人民服务是全体科技工作者应当共同追寻的价值目标。不同群体可以有不同的“道”,中国发展理念的特殊性就在于我们所追寻的是以人民利益的实现和满足为目标的,这是中国特色之所在。只有以为人民服务为根本追求,中国科学技术的创新才能获得人民的支持,从而获得发展的根基。
三、人才驱动
要走科技创新的发展之路,就必须依靠科技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创新的核心要素。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辞海》对人才的解释是“有才识学问的人;德才兼备的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中的人才,不仅是对科技工作者专业学术素养的要求,更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德”的要求。“为人民服务”在“道”的层面上对于全体科技工作者提出了共同的要求,而“德”则是对于个体做出的约束。“德是个体对道的获取”,就人才的基本要求而言,才学和德行都源自“为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在这一体系和范畴之内所构建的学术标准和道德准则才能切合中国发展的实际需要。就科技创新本身而言,人才当然指的是科技人才。但从科技创新的实践来看,人才则并不仅限于科技人才,创新的科技成果需要进入市场,这就对各行各业各类人才都有所要求,而除了各自的专业学术修养外,符合自身职业特点的职业道德同样不可或缺。职业道德与学术操守是相辅相成、紧密联系、互融共通的。才学与德行兼备的人才,才是值得我们依赖的真正人才。
四、自主创新
自主创新是指具有自主特点的创新。这一概念是对我们党一贯强调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邓小平曾指出:“提高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当然必须依靠我们自己努力,必须发展我们自己的创造,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针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我们是一个大国,在科技创新上要有自己的东西,一定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从文字上看,“自主创新”一词可以分解为“自主”和“创新”两个词,但是从文化的角度进行认识,“自主创新”应当作为一个文化特质存在。“自主创新”是针对中国社会发展现实需要而确定的方针,中国要“自主”就一定要通过“创新”来实现,而“创新”如果脱离了“自主”,就无法实现独立的发展。对此我们是有过经验和教训的。当前,国际形势日益变化,虽然我们所主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认同,但是,不掌握“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我们就难以形成话语权,我们所追求的价值理念就很难开花结果。有鉴于此,习近平总书记鲜明地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破解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必然选择,是更好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五、绿色发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我国经济发展实际所提出的现代化发展理念。科技创新要与时代相结合,为我国的发展服务,就一定要充分体现“绿色”的理念。绿色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在新时代的最新发展。“要加大科技创新工作力度,不断提高开发利用的技术水平,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加强项目环境保护,实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以破坏环境、牺牲自然为代价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早已在世界各地留下永久的伤痛。绿色,就是要求科技创新要关注并解决环境生态问题,要满足人民群众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追求。2017年颁布的民法总则,适时地将“绿色”原则确立为民法的基本原则,明确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绿色”理念早已不是单纯的口号和情怀,而是切实有效的制度规则。
六、法治保障
法治,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概念。从文化学的意义上看,法治并非是一个最小的文化单位,并不能够作为文化特质。然而,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作为一个文化现象进行认识,法治则可以也必然要成为其中的一个文化特质。此时的法治重点表达两层含义:一是指具有统一性的法律制度体系;二是指符合现代要求的法治观念。将法治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的一个文化特质,也是从文化结构的角度,基于肯定并突出法治与其他文化特质之间的关系来考虑的。科技创新成果从创造到最终向生产力转化进而实现价值,需要诸多环节,需要诸多部门和组织的参与,整个过程都需要统一的制度保障和树立现代的法治观念。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多年来,我国一直存在着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力、不顺、不畅的痼疾,其中一个重要症结就在于科技创新链条上存在着诸多体制机制关卡,创新和转化各个环节衔接不够紧密。”这就需要我们以制度推动并深化改革,以法治保障改革成果,以科学的法治观念配合科技创新和制度改革的全过程。
(作者: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雷 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