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小康社会的群众文化建设

2020-06-11苏雷

商情 2020年22期
关键词:文化产品小康社会群众文化

苏雷

【摘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指日可待。做好小康社会的群众文化建设对于继承传统文化、提高文明素质和人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文章试从建立覆盖全社会的群众文化服务体系、培育和提高群众文化力、提供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和推进“互联网+群众文化”的科技创新展开论述。

【关键词】小康社会 群众文化 文化力 文化产品 互联网+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推动国家前进的精神力量。我国已经进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指日可待,社会法治化、信息网络化、经济市场化、文化多元化的特点日益突出。做好小康社会的群众文化建设,建立覆盖全社会的群众文化服务体系,培育和提高群众文化力、提供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推进“互联网+群众文化”的科技创新,对于继承中华民族璀璨的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族的文明素质和人民生活质量、促进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建立覆盖全社会的群众文化服务体系

小康社会的群众文化建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位一体”的新发展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全民抗击疫情取得胜利之后,爱国热情空前高涨,建设覆盖全社会的群众文化服务体系恰逢其时。覆盖全社会的群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全方位、系列化、深层次的复杂系统工程。工人文化宫是群众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环节,有着现成的人员配置和服务场所,长期的文化服务经验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决定了其在群众文化服务体系中至关重要的地位。进入小康社会,工人文化宫要继续发挥文化教育载体和文化宣传阵地的功能,彰显工人文化宫在学习强国中的文化张力,与其他文化艺术单位精诚团结,密切配合,联手建成覆盖全社会的群众文化服务体系。

二、培育和提高群众文化力

相对于经济基础领域的生产力而言,文化力是一种上层建筑领域的力量,是一种精神生产力。小康社会的文化力代表了新时代国家精神文明建设成果和文化发展水平,集中体现了新时代必备的国民整体素质。

培育和提高群众文化力、文化凝聚力和文化渗透力,促进文化力与生产力的相互作用,有利于推动文化制度、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有利于挖掘和发挥人民群众的创新潜力;有利于促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法治建设、制度建设和经济建设。培育和提高群众文化力,不仅适应了人民群众要求进一步改善生活品质的热切期盼,更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

三、提供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

文化产品是人民需要的精神食粮,文化产品与物质产品一样,需要合理的产业结构,目前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结构性、全局性的问题,是进入小康社会后必须重视并予以解决的。

(1)重塑和优化文化产业结构。提供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必须在現在的基础上,实施和加快优质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合理配置并优化文化资源,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重塑结构,优化产业,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

(2)发展多种形式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企业。国有企业的混合制改造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同样要鼓励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参与到文化产业中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努力办成多层次、多形式的文化产业格局。形成多种文化产业经营方式和文化内容的流通渠道,以适应人民群众对文化产品的渴望和需求。

(3)与外来文化的融合。“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为世界人民共同进步贡献中国智慧的大政方针。在全球化发展中,国外的文化产业、文化品牌、文化产品源源不断进入我国,与本土的传统文化及现代文化不断地撞击与融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已经形成。对于外来文化,我们要坚持“大胆吸收、各取所长、求存同异,兼容并蓄”的原则,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要拓宽文化产业渠道,推进文化产业的多样性,又要集中力量创造出自己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为人民提供更多优秀的文化精品。

四、推进“互联网+群众文化”的科技创新

伴随着新时代和全面小康社会到来的,还有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向全社会的渗透,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创新驱动的先导力量。作为人民群众学习、社交、互动的首选工具和重要平台,互联网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模式。

互联网的六大典型特征可以直接运用于群众文化工作。如“大数据”特征可运用于群众文化需求的信息统计;“零距离”特征可运用于文化作品的作者与读者的交流互动;“趋透明”特征可以运用于对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谋划和实施;“慧分享”特征可以运用于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便操作”特征可给电子文化产品的作者和读者带来便利,过程感觉更愉悦;“惠众生”特征,提倡为大众服务,与群众文化服务的目标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文化与科技,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大力推进以“互联网+群众文化”为标志的体现高新技术的群众文化产业,以互联网思维深耕群众文化服务领域的科技创新,将我国优秀的文化瑰宝数字化、推动网上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影剧院、俱乐部、文化宫的建设,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多彩的网上精神家园,将有效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品质与层次。

五、结语

社会主义文化是人民的文化,来源于人民,服务于人民。群众文化工作者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牢牢把握住文化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大方向,大力推进文化创新,满足人民群众的审美品位,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培育社会文明风尚,促进全面小康社会群众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参考文献:

[1]王俊霞.加强文化建设 改善人民生活品质[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12 年 3 月 总 第 27 卷183.

[2]李友梅.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4).

[3]王振华,朝克.论文化建设与文化生活变革[J].中国成人教育,2010.2.

猜你喜欢

文化产品小康社会群众文化
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两点思考
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还需迈过几道坎
关于当前群众文化工作的冷思考
浅论基层群众文化紧跟时代步伐
做好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相关思考
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树立发展信心 培育增长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