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少儿出版发端期重要出版物及其文化影响
2020-06-11李勇
李勇
摘 要:近年来,少儿图书出版在整个图书出版板块占比一直呈上升趋势,已成为图书市场规模最大、市场增长贡献最大的细分门类。回溯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少儿出版不过百余年的历史,发展至今能有如此巨大的规模和体量,先人“开山凿石、造桥铺路”的贡献不可磨灭。从最先的“儿童观”的引入,到“未来之国民”身份的确立,儿童读物才有了萌发之文化背景。从“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潮对“儿童”的发现和现代教育改革的全面展开,才让儿童文学读物受到空前重视。从郑振铎、茅盾等人成立的文学研究会,到《儿童世界》《小朋友》等刊物的推波助澜,才使得我国萌芽期的儿童文学步入第一个创造高潮。本文试图追根溯源,回到少儿出版萌发之初,从发端期的重要出版物入手,通过介绍其创刊出版过程进而探讨其背后深刻的文化影响,也希望能从先人身上汲取力量,进一步繁荣现代少儿出版事业。
关键词:少儿出版 儿童读物 少儿期刊 文化影响 发端
少儿出版,是儿童读物步入传播接受的关键环节。出版决定了文学创作能否以及将以什么样的形式进入传播接受过程。出版业本身,又同样是文化环境中的一份子,它的发展受制于特定时代的政治意识形态、经济基础水平、技术发展程度、社会文化风尚和传播媒介发展态势的影响。
回溯中国具有现代意义的儿童读物的萌发期,现代出版业的兴盛,一些重要的出版人,尤其是一批以“短平快”的形式刊发、传播儿童读物的少儿期刊的创刊,对推动儿童读物的普及与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其中,孙毓修创办的《童话》成就了中国近现代出版史上最早的一套大型的专门性的儿童文学丛书,具有里程碑意义;郑振铎等创办的《儿童世界》成为第一个以发表儿童文学作品为主的周刊; 中华书局创办的《小朋友》成为继《儿童世界》之后又一重要的儿童文学刊物。两刊均成为文学研究会“儿童文学运动” 的主阵地。
一、我国少儿出版的现代发端
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少儿出版,是伴随近现代出版业的兴盛,同时也是伴随“儿童的发现”观念的普及逐步发展而来的。世界童书出版可以追溯到16世纪。1563年,第一本面向儿童的读物在英国面世,亚历山大·雷希在伦敦出版了名为《歌唱迪贝斯·普拉格马蒂克斯大商人的英语诗集——献给孩子们》的小册子。在此后一个多世纪的1744年,约翰·纽伯瑞(1713-1767)创立了以“圣经与太阳”为名字的世界上最早的儿童图书出版社,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专为孩子们娱乐的书——《为了男孩儿特米和女孩儿波莉的教育和欢乐而送给他们的有趣的袖珍书》。[1]我国最早的现代出版机构, 是1897年创办的上海商务印书馆。商务印书馆标志着我国步入现代出版业。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少儿图书出版,就源自商务印书馆的新教科书和以《童话》丛书为代表的儿童读物的出版。继商务印书馆之后,开明书店、北新书局、广益书局、新中国书局等均积极出版童书,创办儿童报刊,出现了一批以丛书形式出版的、广受关注的儿童书籍,包括《儿童万有文库》《小学生文库》《幼童文库》等。
“现代”意义上的中國儿童教育,“自觉”意义上的中国儿童文学,其有迹可循的过程,同样始于晚清至民国初年之间大约20年的时间内。晚清至民初这段特殊的历史时期, 进步知识分子们的文化实践开启了建立在“现代性”观念基础上的中国现代儿童教育的建构,具有现代意义的“儿童观”也引入中国,儿童在理论上获得了与成人同等的社会地位, 并以“未来之国民”的身份,肩负了强国的使命。这样一种使命意识,推动了儿童读物萌发的文化背景。成人逐渐意识到,儿童应有专属于他们的读物,这些儿童读物明显有别于成人读物的要求。最初的儿童读物,以译介西方儿童读物为主,逐渐的,一批作家、教育家开始有意识地专为儿童展开创作,进而使儿童读物以区别于成人读物的面貌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读物样式。伴随我国新文化运动思潮对“儿童”的发现和现代教育改革的全面展开,面向儿童的文学读物受到空前重视,也产生了巨大的市场需求。在这样一个满足儿童读者需求的过程中,一批以“短平快”的形式刊发、传播儿童读物的少儿期刊的创刊,对推动儿童读物的普及与发展, 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童话》丛书及其里程碑意义
1.《童话》丛书的问世
如前所述,清末民初,伴随现代教育的逐渐发展,分科教育的逐步普及,适应于儿童读者的各种类型的儿童读物的需求,尤其是文学类读物的需求日益增长。1909年,《教育杂志》(第1卷笫1期)的“绍介批评”栏目中,明确提出: “然则欲教育进步,民德高尚,不能不有待于校外读物。”1909年3月,孙毓修主编的《童话》创办。该丛书被誉为“我国校外读物之嚆矢”。
孙毓修1902年受聘成为商务印书馆编译所高级馆员,1909年3月,调往高梦旦主持的编译所国教部,负责编撰《童话》。《童话》丛书从1909年开始出版,前后结为三集,合计102册。第一、二集共98册,其中,77册由孙毓修编写,17册由茅盾编写,另由其他人编写4册;第三集的4册于1921年由郑振铎主编。《童话》丛书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部分,当属孙毓修编写的77册。从刊载作品的实际情况看, 丛书所使用的“童话”冠名,并非今天所谈的童话概念,而是着重于“童子之话”含义,其选文包括了神话、寓言、童话、故事、小说、传记等多种儿童文学体裁。
2.《童话》丛书的文化意义
孙毓修主编的《童话》丛书,是该时期最成规模、最具影响力的儿童文学类读物,成为了那个时代孩童的“恩物与好伴侣”。[2]
孙毓修主编的《童话》,多非原创,而是根据既有的、适于儿童阅读的文学资源做出的改写。如第一集第1编的《无猫国》,就是根据《泰西五十轶事》编写的。孙毓修的选文,强调了故事性,有“教诲”作用,并且在改写过程中,有意识地追求“浅而不文,率而不迂”,采用了适于儿童理解的、近口语化的表述方式。显然,孙毓修此处所用的“童话”, 已经有了明确的读者定位意识,是以小学生为读者对象的, 是迎合儿童心理的发展程度与接受能力的,是为儿童所喜闻乐见的多文体的作品。这一理解下的“童话”,已然大体相当于现代的“儿童文学”概念。茅盾评价“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儿童文学”。该书自出版至1924年9月的十五年间, 年年重版,发行量达几十万册。
虽然如前所述,就内容而言,《童话》所选编的作品, 或为译述外国儿童文学作品,或为改编中国古代典籍与民间文学中适于儿童接受的故事,并没有原创之作,仅可视为我国儿童文学读物的启蒙阶段,但《童话》的出现,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学界界定,中国之有少年儿童“丛书”,始于商务印书馆和孙毓修[3]。孙毓修也被视为了“中国编辑儿童读物的第一人”(茅盾)。《童话》丛书是中国近现代出版史上最早的一套大型的专门性的儿童文学丛书,其规模之大、持续之久,包括用白话写作的形式,和拥有广泛的小读者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与地位。
三、《儿童世界》推动原创儿童文学发展
“五四”新文化运动掀开了中国现代儿童文学之页,“儿童文学”这一概念得到了确立,一批有识作家投身到儿童文学的创作实践中。1921年1月,郑振铎、茅盾、叶圣陶、王统照、周作人、许地山、郭绍虞等12人发起成立新文学史上第一个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由于会员中的大多数人都曾从事儿童教育、儿童文化事业,于是,在“为人生”的文学宗旨和“为后来者”的使命感、责任感的驱动下,发起“儿童文学运动”。这场文学运动得以推广,很大的因素应当归结为该时期出现了大力扶持儿童文学的报刊传播阵地。
1.《儿童世界》的创刊
顺应“儿童的文学”倡导,1922年1月16日,《儿童世界》创刊,同样由商务印书馆发行。这是我国第一个以发表儿童文学作品为主的儿童文学期刊(周刊),同时成为“儿童文学运动”的主战场。《儿童世界》每季1卷,12期。有时出特号或专号,适当增加篇幅。1932年1月16日出版至29卷3期(总第511期)后停刊;同年10月16日复刊,改为半月刊,卷期从29卷新1期起计,1941年6月5日出版46卷9期(新第207期)后停刊。[4]《儿童世界》以刊登文学作品为主,兼顾音乐、美术、科学等方面的知识文章。所刊文章突出了“儿童性”的要求,读者对象以小学中年级和高年级学生为主。
《儿童世界》的主编有郑振铎、徐应昶等。该刊作品内容注重思想性、科学性和趣味性,强调适合儿童心理和欣赏情趣。郑振铎曾经茅盾推荐,继孙毓修编辑《童话》第三集。编辑《童话》的实践,使郑振铎深感儿童读物的匮乏。1921年5月,《儿童世界》的创刊准备工作就已开始。1921年9月22日,郑振铎写定《(儿童世界)宣言》[5],介绍了自己即将主编的这本周刊的宗旨及内容分类。郑振铎意在借助这本刊物,将“学校教育”和“家庭生活”密切结合起来, 为小读者提供寓教于乐的阅读刊物。《儿童世界》从第2卷起, 开辟了“儿童创作专栏”,鼓励小读者自己动手创作。此后, 该刊举办过多次征文活动,并从第3卷第9期开始。设立“通讯”专栏,选择小读者寄来的有代表性的信件回复刊发。郑振铎还不断总结经验,刊发两个月后,着手两方面的转变: 一是由“养成他们自动读书的兴趣与习惯”向“使他们自动地去”做“他们感兴趣的工作”的转变,增设“手工”“游戏” 诸栏。二是由“多登长篇的文字”向“注重于短篇的材料” 轉变,在文字表述方面也力求更适合于“儿童”。在“为儿童” 这一点上,刊物的意识是非常明确的。刊物以新颖的内容、活泼的版面赢得了小读者的欢迎。
2.《儿童世界》推进了儿童文学原创发展
在强调“为儿童”的办刊定位的同时,《儿童世界》还对推动我国现代童话、儿童小说、寓言、儿童诗、儿童散文、儿童戏剧等的创作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和大胆的开拓。
《儿童世界》创刊之始,郑振铎一人身兼作者、编辑、校对多项工作,先后发表了《竹公主》《兔子的故事》等 30多篇童话,其中绝大部分是译述的外国经典童话,如安徒生、王尔德等的童话作品。因而,起初的《儿童世界》在内容上有较浓的欧化色彩。办刊推动了中国儿童文学原创的需求,作为主编的郑振铎同时以极大的热情从事童话写作,茅盾、叶圣陶、郑振铎、许地山、王统照、周建人、赵景深等也先后为刊物撰稿。从1922年4月起,该刊开始刊载“图画故事”,率先倡导儿童连环画。郑振铎亲自编绘的幼儿图画故事代表作《两个小猴子的冒险记》《小老人梦游记》等。1922年,王统照在该刊发表了儿童小说《小小的画片》。该刊还发表过赵景深的童话《好小鼠》《樱桃树》等。陈伯吹是继鲁迅、茅盾之后中国现代寓言的开拓者之一,他在该刊发表了《蛇要吞象》等多则寓言,还在该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童话《恶作剧》(1927)。周建人在该刊发表的《蜘蛛的生活》《蚂蚁》《甲虫的故事》等“自然故事”,寓知识于情趣,为我国的儿童科学散文创作起到了拓荒作用。儿童戏剧方面,《儿童世界》创刊第一年发表了20部剧本,其中有郑振铎的儿童诗剧《风之歌》。
尤其值得提及的,是叶圣陶的童话作品在该刊的连续发表。众所周知,叶圣陶是我国现代童话的奠基人,而促成这一奠基性创作的关键,是郑振铎和他主编的《儿童世界》。叶圣陶最初创作童话就是应郑振铎的约稿、催稿而作,叶圣陶的第一篇童话《小白船》发表在《儿童世界》1922年第1卷第9期上,在之后不到8个月的时间里,叶圣陶为《儿童世界》创作了23篇童话。1923年1月6日,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稻草人》在《儿童世界》第5卷第1期上发表。诚如叶圣陶的回忆,“还有个促使我试一试的人,就是郑振铎先生,他主编《儿童世界》,要我供给稿子。《儿童世界》每个星期出一期,他拉稿拉得勤,我也就写得勤了。”[6]郑振铎《儿童世界》的用稿需求,促成了叶圣陶持续了半年多的集中的童话创作。也正是这样的内外因素,助推出叶圣陶童话创作的高峰,树立了中国现代文人童话的样板。
总之,《儿童世界》坚持了“儿童的”与“文学的”原则, 以鲜明的主体自觉,推动了中国儿童文学发端期的各文体创作。上述作家的各文体作品,都借助《儿童世界》得以传播传诵,发展壮大。
四、《小朋友》对儿童本位论的有益实践
1.《小朋友》的创刊
1922年4月6日,在《儿童世界》创刊三个月后,中华书局的《小朋友》创刊。早在1921年10月,该刊已由中华书局的伯鸿(陆费逵)、黎锦晖、王人路、陆衣言、黎明等人开始酝酿。经过多次共商,决定创办《小朋友》。《小朋友》是周刊,读者对象定位在10岁左右的小学中高年级学生。
一季度13期为一卷,另出过夏季特刊《凉风》、秋季特刊《明月》、冬季特刊《白雪》、春季特刊《鲜花》,以及“提倡国货”、“抗日救国”、“淞沪抗日战事记略”等专号。《小朋友》的首任主编为黎锦晖,1926年5月吴翰云出任主编。1937年10月停刊,1945年1月在重庆复刊(半月刊),陈伯吹任主编,1946年1月迁回上海后改为周刊,陈伯吹任主编。1950年12月,《小朋友》改为以小学低年级学生为对象的彩色画刊,之后改为月刊。1952年12月改由新中国第一个专业少儿社——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文革”中停刊,1978年1月复刊(月刊)。1989年6月,陈伯吹再度出任主编。
《小朋友》这本儿童文学杂志至今发行,成为中國报刊史上迄今发行时间最长、历史最悠久的期刊。[7]
《小朋友》的发刊宗旨与《儿童世界》基本相似,为“陶冶儿童性情,增进儿童智慧”[8],弥补当时儿童读物之不足。内容主要有故事、童话、小说、诗歌、歌曲等,此外还有滑稽画、故事画、小游戏、小戏法、小工艺、表演舞蹈等,还有一种所谓的“文艺图”,是“一首小诗,或者几行韵文, 配上一幅简单的图画,很有韵味,给低幼儿童阅读”的文艺样式;主要撰稿人有黎锦晖、吕伯攸、吴翰云、陈醉云、陆衣言、黎明、潘汉年等。
2.《小朋友》对“儿童本位论”的倡导
黎锦晖在创刊号上亲自撰写的《〈小朋友〉宣言》,提倡“要用儿童自己的语言来办《小朋友》杂志”。第1期的封面采用了王人路所绘两个小孩看书的插图,鲜明地标示着刊物的儿童性质。《小朋友》强调了“时时体贴小友们的心志, 注意小友们的兴趣,谋划小友们的便益”[9]的精神,特别注意与儿童的联系,调动儿童的兴趣,参与刊物的工作,采取了一系列贴近小读者的措施。该刊刊名由小读者书写,一期一人,期期更换。每期封底刊登“爱读《小朋友》的像片”, 注明姓名、年龄和籍贯,不但不收费用,反而赠送照片的铜版作为报酬。《小朋友》可以说是将“以儿童为本位”的编辑思想落到了实处,因而一经推出就深得儿童的喜爱,成为继《儿童世界》之后又一重要的儿童文学刊物。
《小朋友》的创办者黎锦晖也是文学研究会会员,成为“儿童文学运动”刊发作品的又一重要阵地。如果说《儿童世界》更注重作品的文学性,《小朋友》则更重视作品的乡土化、通俗化和趣味化,尝试走了一条雅俗共赏的道路。在儿童故事方面,《小朋友》刊发了陆费逵的《我小时候的故事》、许杰的《头上的橘树》等作品。童话方面,《小朋友》发表的童话也大都通俗易懂,带有乡土气息,如陈伯吹的《我们不该生气》、吕漠野的《皮鞭下的狮子》等。《小朋友》上也刊出了不少优秀的儿童散文,其中有陆衣言的《太阳出来了》、陈载耘的《春水人家》等。《小朋友》还发表了吕伯攸和王人路朗朗上口的儿童诗。寓言方面,发表了陆衣言的
《心满意足》、吴翰云的《狼誓》等。
《小朋友》对儿童文学的最大贡献,当属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1922年至1927年,黎锦晖共创作了12部儿童歌舞剧,
同时他还创作了24 首儿童表演歌曲。这些作品文字通俗易懂,音乐生动明快,既可以歌唱也可以表演。今天中国唱片厂保存着的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录制的黎锦晖儿童歌舞剧的唯一一张唱片的模板,便是1922年4月《小朋友》发表的黎锦晖的第一部儿童歌舞剧《麻雀与小孩》。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创作在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章,也使《小朋友》成为儿童文学期刊中的一朵奇葩。可以说,《儿童世界》与《小朋友》以不同的读者定位与办刊意识,共同推动了中国萌芽期儿童文学步入第一个创作高潮。
诚如本雅明所说:“以报刊杂志、书店和出版单位为核心的文学生产机制,构成了政府体制外的文化、言论空间和社会有机体,产生和决定着文学的本质和所谓的‘文学性”。[10]回溯少儿出版的发端期,在上述具有标志意义的儿童期刊的带动下,各种儿童文学期刊纷纷出版。商务印书馆1909 年出版了《少年杂志》,后又出版《儿童画报》,1921年出版了严既澄编辑的《儿童文学丛书》。1922年5月20日,距《小朋友》创刊仅一个半月,中华书局又推出了《小妹妹》、《小弟弟》两本杂志,还出版了《中华童子界》。1924年4月,《儿童文学》创刊;1924年8月,《学生文艺丛刊》创刊;1925年7月,《少年良友》创刊;1926年8月,《小朋友画报》创刊……借助这样一些刊物发表阵地的逐步丰富与完备,以教师与编辑为主体的儿童文学作家队伍逐渐集结,儿童文学的各种体裁得到了普遍的关注与大胆的尝试,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迅猛发展,也进而推动了中国现代儿童观念与儿童教育的不断发展,对中国现代社会基于“儿童” 的文化建构,起到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韩进.约翰·纽伯瑞:儿童图书出版业的创始人—— 儿童图书出版史话之一[J].中国少儿出版 ,1998(2):56.
[2] 孙毓修·《童话》序[J].东方杂志,1908(12).
[3]盛巽昌.孙毓修和早期儿童文学[M]//儿童文学研究(第8辑).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1980.
[4]简平.上海少年儿童报刊简史[M].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2010.
[5]陈福康.郑振铎年谱[M].太原:三晋出版社,2008.
[6]叶圣陶.我和儿童文学[M].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 1980.
[8]《小朋友》编辑部.《小朋友》七十年[M]//长长的列车——《小朋友》70年(1922-1992).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1992.
[9]黎锦晖.《小朋友》创始时的经过[J].小朋友, 1931(482).
[10]本雅明. 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M].北京: 读书·生活·新知三联书店,1989.
(作者单位系山西出版传媒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