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词语教学“活”起来

2020-06-11汤丽田

教师·上 2020年4期
关键词:演示联系生活对比

汤丽田

摘 要:词语是组成语言大厦的基础材料,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引领学生准确理解、感悟、积累和运用词语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文章论述了如何通过创设情境、随文释词、直观演示、对比感悟、联系生活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词语教学焕发生命活力,走进学生的心田。

关键词:创设情境;随文释义;演示;对比;联系生活

词语是凝固的语言文字,只有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优化词语教学,激活其生命活力,学生才能在理解、积累的基础上,学会运用,真正提升语文能力。激活语言文字,要以词语为抓手。词语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教师在教学时抓住课本中的重点词语来教学,可以实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然而放眼当前的课堂词语教学,一些语文教师的处理方法总是不尽如人意:有的置词语教学于高台,放任不管;有的词语教法单一,缺乏理解力;有的词语教学漫无目的,让学生照抄照搬,把课文中所涉及的词语的意思原原本本地抄录到课本的空白处……那么,如何让词语教学焕发灵性和生命活力,让学生联想自己的生活体验,让词语真正走进学生的学习情境,促使学生对词语产生学习的动力,让他们乐于学习、快乐学习,以真正地落实培养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工作呢?文章将从以下几点进行探讨,开启小学语文词语教学的新思路、新篇章。

一、创设情境,境中悟情

提升词语教学的成效直接影响到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和思维创新能力的发展,关系到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准确理解与运用。创设情境的教学方法常常运用于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切记不要陷入这样的误区:偏离实际教学,导向不明确;忽略词语本身特点,语言训练不到位;多媒体作用不够凸显,学生情感体验不深刻等。作为扎根在农村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我们有必要走出词语教学困境,对当前词语教学的情境创设进行深度思考,并摸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符合词语教学规律的情境创设之路。在词语教学中,创设智慧情境,能够让学生产生似曾相识的情感体验,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一个词,而是一个个精彩的生活场景。这样的情境创设会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对词语有更真切、更准确的领悟和理解,从而轻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春笋》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唤醒”的意思,有位年轻的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情境:一声春雷,唤醒了笋娃娃。“唤醒”是什么意思?讲台下学生的眼神是茫然无知的。教师再问:“小朋友,每天早上,你还在睡梦中,爸爸妈妈是怎样唤醒你的呀?”有的说:“滔滔,该起床了啊,快醒醒!”有的说:“恬恬,7点了,快醒醒吧,上学要迟到了。”教师又问:“哪个小朋友上台来学一学春雷公公是怎样唤醒小春笋的?”这时教室里小手高举,响声一片:“小春笋,快醒醒,春天已来到你身边了。”“小春笋,该醒醒啦!你都睡了一个冬天,该长大啦!”“小春笋,春天来啦!天气变暖和了,花开了,你赶快醒来看看这个多彩的世界吧!”……在一声声唤醒中,学生很自然地体会到“唤醒”就是叫醒的意思。在这一教学中,教师将“唤醒”一词置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引领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从自身生活中熟悉的“唤醒”转移到另一个场景中去,产生了一种新的语意张力,使学生感悟到词语中蕴藏的特有情感。

由此可见,高效的情境教学,能更好地为词语教学服务,为学生的素养发展服务。有了智慧的情境创设,才会有学生智慧的生成,才会构建出令学生期盼的、欢呼雀跃的高效的词语教学课堂。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不是靠教师“讲”出来的,而是在情境創设中通过听教师讲、自己讲后,自己“悟”出来的。

二、随文释词,直接感知

课文中的一些关键词需要引导学生在特定的语境中去思考和推测。这种方法比直接让学生从字典中查看解释的效果要好得多。这也是人们常说的“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灵活运用这种方法是小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语文学习能力。比起查询相关语文工具书而言,直接感知理解更考查学生对上下文的理解,让学生试着去理解句子、段落、篇章之间的关系,是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重要方法;同样,对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具有重要作用,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提升学生解析文本的能力。学生要顺利地读通、读懂文章,必须从清楚地理解词语开始。在备课时,教师要弄清文中的哪些词语可以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进行理解,把它们选取出来作为典型例子来锻炼学生联系上下文进行词语解读的能力。

例如,在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山中访友》第三自然段教学中,笔者就利用了“德高望重”这个词语作为教学的关键点,以高效地带动学生对这段文字的学习。为此,首先让学生在文段中找出表现老桥“德高望重”的句子。“不管时光如何变化,这座桥都保持着其原有的姿态,继续为人们做贡献,一直默默无闻地服务着,不求任何人的回报,这就是一种高尚的精神!”接着,文中又谈到人们对桥也是那般尊重,桥服务于人不求回报,人们对桥又是这样的尊重,桥就称得上是“德高望重”。可以说,学生在“德高望重”引领下学习文章,对文段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这就是联系上下文进行语言学习的作用与价值。

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把词义理解和情感体验巧妙地融为一体,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让学生体会到课文中蕴含的情趣。学生只有真正理解了词义,才能将词语灵活运用到生活中。

三、直观演示,形象感知

在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一些词语用得极其传神准确。教学这类词时,教师可以通过直观演示让学生来理解词义,从中体会作者的心境,以及词语所表达的感情色彩。这样,可使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对词义的理解升华到对句子的深刻理解以及对文章中心的把握上来。通过模仿和表演,学生获得个人体验,理解了词的意义,这比教师简单的讲解或参考书的解释更为形象和灵动。

例如,部编版三年级下册《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的第二自然段:“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句子中的“拎”字体现了村民随意砍伐树木的无知心态。为了使小学生感受到“拎”字的深意,以及作者对村民的遗憾和谴责,笔者请学生上讲台扮演村民,结果就看到一名学生一上台就伸手“拎着斧头上山砍树”。表演者“拎”的动作直击学生的心灵,讲台下的学生从表演者“拎”的动作中,切身感受到是村民身上的那份无知与随意毁了这个小村庄。看到的很难记,听到的容易忘,动手实践才能学得牢。在很多词语的教学中,让学生做一些直观的动作,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

四、对比感悟,深刻体会

学生对课文中词语的理解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大致会经历“自我模糊—不断理解—日益清晰”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在比较中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对作者情感的深度体会。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自然之道》中的“愚不可及”时,笔者先让学生交流“愚不可及”的意思,接着联系上下文理解,“愚不可及的蠢事”具体指“一只幼龟的生命受到威胁,同伴们违反自然规律,让向导抱走幼龟,导致成百上千的幼龟成了食肉鸟的腹中之食”。而后,笔者进一步巧妙地启发学生比较“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与“我们干了一件蠢事”这两个句子所表达的感情的异同点,教室里顿时沸腾了。有的说,“愚不可及”表达了“我们”深深的自责;有的说,“愚不可及”包含着“我们”身为人类的无知,强行改变自然规律的悲叹;有的说,“愚不可及”表达了“我们”因幼龟的惨死感到悲伤与悔恨;有的说,“愚不可及”表达了“我们”无比的后悔……学生通过删词对比,不仅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还明白词语不但可以表达一定的意思,还能传达作者的一份感情。就这样,使学生进一步披文入情,感受语言文字的神奇魅力。

五、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有些词语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凭借熟知的生活经验理解词语,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理解词语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正确地运用所学的词汇。

例如,一位年轻女教师教学部编版一年级下册《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学生对句子“燕子回答说:‘不行啊,我要用尾巴掌握方向呢。”中的“掌握”一词不容易理解,这时若照本宣科地说给学生听,学生可能会越听越糊涂或一知半解,根本谈不上运用。于是,这位女教师有意识地启发学生:“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小时候骑过三个轱辘的小车吗? 你是怎样前进、后退、转弯的?”骑过这种车的学生就异口同声、滔滔不绝地说起自己的经验:必须转动车把手才能自由移动,还要速度慢,否则会翻车的。教师在此基础上告诉学生转动车把手以调整小车的方向、保持平衡就是“掌握方向”。那么,燕子是用尾巴掌握方向的。这样,教师通过调动学生现有的生活体验,不仅让学生准确地理解了“掌握”的含义,而且向学生传递了生活知识。燕子尾巴的作用在这位教师的启发下根植于学生的心中。在学生理解了一些词语后,教师不妨趁热打铁,鼓励学生用“掌握”造句。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我们掌握了骑车的要领。”“全班同学都理解了‘掌握的意思。”教师总结道,“瞧,只有真正理解词語,才能灵活运用到学习中。”

综上所述,词语学习是语文学习的基础,需要教师们特别重视。一树一菩提,一“词”一世界。只要教师以学生为主,充分挖掘身边的资源,采用更有利于学生理解词语的多种方法、多种手段,就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词语的独特魅力,让学生在文字之旅中徜徉,在精神之旅中陶冶,最终达到积累运用词语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马晓霞.关注语用,让词语教学动起来[J].当代教研论丛,2018(9):54.

[2]喻奕琼.让词语教学灵动起来[J].黑河教育,2018(4):48-49.

[3]常 莉.唤醒词语,让词语教学鲜活起来[J].教育教学论坛,2013(19):252-254.

[4]金 淑.小学语文课文词语、句子、段落教学研究[J].参花,2019(24):81.

[5]李艳侠.小学语文词语教学方法研究[J].考试周刊,2019(83):66-67.

猜你喜欢

演示联系生活对比
迷你小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探索
高中生物教材《生物技术实践》的教学策略
克里斯托弗·马洛与陶渊明田园诗的对比
浅谈语文课堂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