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宿学生德育的现状及策略研究
2020-06-11杨开斌
杨开斌
摘 要:寄宿学生的德育工作一直都是寄宿学校工作的重点,关系到学生的学习以及品格的养成,而教学管理和寄宿生的德育工作是密不可分的。笔者根据多年工作经验,从寄宿学生的德育现状与问题出发,分别从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环境三个方面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寄宿学生德育工作的有效策略,以期提高学校寄宿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
关键词:寄宿学生;品德教育;问题;策略
一、引言
寄宿制背景下,学生家长会把学生的教育、生活和学习都交由校方统一管理,学生除寒暑假和法定节假日外的时间都在学校,此时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本校的资源,培养他们的自律和自理能力。寄宿制学校一般具有一定的规模,既要负责学生的吃、住、行以及学习,又要考虑学生的安全管理工作。这不仅增加了学校监管学生的压力,考验着教师的综合管理能力,也体现了学校的管理水平。我国的寄宿制学校目前有这样几种情况:一是传统意义上的寄宿制学校,学校是既有走读生又有住宿生的半封闭式管理学校(主要是高中);二是因农村学生逐步减少,地方整合教育资源,把村小合并到乡镇小学,组办乡中心小学的全封闭式寄宿学校(主要是小学);三是整合乡镇初中与县城中学,按区域组办成全封闭式寄宿学校(主要是初中),有些学校考虑到放假时学生往返不易,怕造成家庭经济负担过重,把原本的五二星期制,变成十四(连上两周)学段制等。笔者将根据目前寄宿学生在德育方面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一些针对性的策略,以期为寄宿学生的德育工作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二、寄宿学生德育的现状
(一)情感缺失和情感教育的不足
目前寄宿学生的情感缺乏和情感教育不足,一方面,体现为亲情的缺失,学生除了寒暑假以及法定节假日回家,其余的时间都在学校,面对的是教师和同学,跟父母之间的相处和沟通很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父母缺席了孩子的成长,这会对学生人格的形成造成影响;另一方面,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够,教师和学生之间更多的是针对学习、针对知识进行讨论和交流,情感上的交流被大大弱化,且教师对学生的心理状况关心不够,开展的一些情感教育只是浮于表面,没有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二)生活成长和精神成长的不协调
在寄宿制学校里,由于学生的生活能力尤为重要,学校会通过不同的途径与形式对学生的生活进行规范和管理,但大部分是强制性的要求,这导致他们的精神成长需要被严重忽视。而学校对这方面的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比如,一些因为学习成绩不理想而失去信心、產生厌学思想甚至想辍学的学生,在班级里没有归属感,并在学习及人际交往等方面遇到困惑,但是得不到及时的帮助和指导,结果导致心理出现问题。这些示例警示学校要将学生的生活成长和精神成长一起抓。
(三)封闭管理和开放实践的不统一
在大多数寄宿制学校中,社会实践活动课形同虚设(虽然课表上有安排,但没有开展),通常是一些社区组织的文艺活动以及在重大节日时举办的庆典活动,这些对学生成长的帮助是十分有限的。由于学校采用封闭式管理形式,因此学生的活动形式单一,学生仅能从外界获取很少的信息。当然学校也有诸多方面的考虑,主要是为了学生的安全着想。但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应该最大限度地发挥校外资源的作用,实现封闭管理和开放实践的有机统一。
三、症结所在
(一)家庭德育的不断弱化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
因为学校离家较远,所以很多学生不得不选择住校,父母和孩子长期分开生活,对孩子的教育有些无能为力,孩子也很少向父母说出自己的想法。不少家庭对学校教育的期望值太高,认为将孩子放在学校,教师可以帮他解决所有的问题,这个观念是不正确的。过去的德育工作主要是由家庭教育完成的,而寄宿学生的德育工作自然而然就转交给了学校,这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学校的压力,导致家庭德育功能的弱化,对学生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不少留守学生因缺乏亲情的温暖和身边人的理解,导致思想出现偏差,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学校的德育工作缺乏对学生主体性的重视
寄宿学校的德育工作内容非常宽泛,不仅涉及学生的衣食住行,还涵盖行为道德修养,所以开展德育的形式和途径呈现出了多元的特点。但是教条化的教学方式只注重外在的形式,忽略了学生在精神方面的感受。班主任或德育教师对主题教育班队会的作用不够重视,导致班队会活动形式单一,往往以“防”“赌”“压”代替“引”“教”“疏”,从而忽略学生精神成长方面的感受和情感交流。事实上,德育的功能应该是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他们能够自觉主动地遵守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而不是作为学校维护秩序的工具。德育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能够充分参与。
(三)封闭的校园环境制约了社会生活对学生的德育
学生一周的住校时间是五到六天,他们的生活空间都是以学校为圆心,社会一直是他们想要了解和感受的地方。而学校组织学生去接触的社会实践活动只是一些停留在表面的节日和庆典活动,且缺乏专业有效的指导,因此学生很难从这些活动中获得丰富的德育知识。学生长期脱离社会环境,缺乏生活体验,所以社会生活对学生的培育作用就无法体现。
四、开展寄宿学生德育工作的有效策略
(一)加大对家庭的重视力度,促进家校沟通
沟通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面对目前寄宿学生德育工作的困境,寄宿学校的领导和教师更应该加强沟通和交流,及时反映情况,教师平常要定期向领导汇报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同时班主任或者宿管员应该积极主动与家长进行电话或者微信沟通,让他们随时力争使了解学生的情况,在孩子出现问题时共同商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力争使寄宿学生的德育工作得到家长的理解、支持和配合。
由于寄宿学生的大多数时间是在学校里度过的,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就只有寒暑假和法定节假日,学生和父母之间的沟通较少,而家长对孩子心理发育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贯穿一生的,所以,家长千万不能忽视对孩子的德育,而应该加深对孩子的监护责任意识,与学校合作,促进家校德育同步发展。学校在做好自身工作的前提下,要加强对家庭德育的重视,定期与家长进行交流和沟通,反映学生的在校情况,或者不定期开展一些有关家庭德育的讲座、培训,引导家长在家庭中更好地贯彻德育理念,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有效地提升寄宿学生德育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二)重视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
独立生活能力是学生进入寄宿学校的一项必备生存能力。现在很多学生是獨生子女,是家人的“掌上明珠”,一直在宠溺中长大,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到了中学还依赖父母,习惯过“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无法正常管理自己的饮食起居,平常在家也从来不做家务。所以到寄宿学校之后自己不知道怎么洗衣服,不知道如何更好地分配和管理自己每个月的生活费用,而家长会一手包办孩子的生活用品,这看起来好像是家长关心和宠爱孩子,但其实并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班主任或者德育教师应将学校的寄宿管理细则及时下发到学生手中,让他们对学校的制度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做好心理准备,学会自己做计划、自己管理自己、自己解决问题,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为独立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规范寄宿学生的管理机制
建立科学、规范、合理的寄宿学生管理机制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有利于有序地推进德育工作,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明确寄宿学生管理的主要内容,就是引导寄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行为习惯,培养寄宿学生独立生活和自我约束的能力。要建立寄宿管理与学科教学结合起来的寄宿管理机制,因为寄宿管理的水平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学校在实施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可以制定相关的管理细则,在解决寄宿学生德育管理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实践和总结经验,促进德育工作水平和质量的提高,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四)建立寄宿生的多种评价机制
寄宿学校的公寓管理建议实行楼长负责制、楼层宿舍承包制、年级学生管理制等。德育教师可以针对寄宿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等特点,建立和完善符合寄宿生情况的评价机制,以促进德育工作得到有序推行。多种形式的评价机制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宿舍管理员的评价、生活教师的评价、班主任的评价以及学校领导的评价,还可以组织学生家长定期到学生寝室去参观,并对其卫生情况以及物品摆放情况做评价。这种多样化的评价机制,会让学生对寝室的清洁卫生更加重视,从而帮助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根据寄宿学生的具体状况,学校可以给每一个年级的宿舍安排一个生活教师,生活教师要对学生的生活、学习以及习惯等进行评分。班主任可以根据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学习能力、对班级的贡献程度等,进行评分。学生之间也可以进行互评,这样既有利于凸显学生的个性,也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五、结语
综上所述,寄宿制学校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也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虽然目前我国的寄宿学生的德育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但是教育工作者能够从现象中找到问题的症结,并且提出具体可行的办法。因此笔者相信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以及学校、家长、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寄宿学生的德育工作一定能够取得显著的成效。
参考文献:
[1]许国俊.农村寄宿制学校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施策略[J].甘肃教育,2016(7):30.
[2]潘玉华.基于农村寄宿制小学的学生间文明交往对策研究[J].教育界,2017(19):14-15.
[3]蔺多钰,郑长喜.浅谈全寄宿制学校“两报到三反馈德育管理模式”下的人文关怀[J].学周刊,2016(7):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