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习惯养成的有效干预策略
2020-06-11倪淑贞
倪淑贞
摘 要:“习惯不是最好的仆人,便是最坏的主人。”习惯决定命运,好的习惯助力人生成功,坏的习惯毁人前途。处于习惯养成关键阶段的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必要的监护与家庭教育,在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等养成方面的情况不容乐观,这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和成长诸方面产生了负面影响。文章从农村留守儿童习惯养成方面的问题着手,探讨有效的干预引导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留守儿童;习惯养成;学习习惯;行为习惯;思想道德
一、引言
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及市场经济的进一步繁荣推动了城镇化建设的浪潮,同时导致了城乡结构的变化。在此过程中,农村青壮年大量前往大城市务工,引发了留守儿童群体的诞生,与此同时,留守儿童的学习与成长问题逐渐演变成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
具体到学校管理中,留守儿童中存在较大比例的“问题儿童”,他们与其他正常家庭的孩子相比,在学习习惯、行为习惯与道德品质方面存在很多的问题,这对他们的学习成长及学校的管理都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研究农村留守儿童习惯养成的有效干预方法、呵护留守儿童健康学习成长具有现实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二、农村留守儿童习惯养成方面存在的问题
留守儿童是“被遗忘的天使”,与其他学生相比,他们得到的关注、关怀很少。他们从小就将自己定义为“爸妈不管”的孩子,或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或心怀怨恨、抱怨父母。由于在生活中缺乏照顾,在学习上缺乏监督,久而久之,留守儿童在良好习惯的养成方面远远落后于正常孩子。
一是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厌学心理严重。根据对留守儿童的长期观察,笔者发现他们或多或少地存在不良的习惯。比如,书写潦草;不认真完成家庭作业,即便完成也是敷衍了事,常常在早读时间偷偷补作业;不爱阅读,没有预习与复习的习惯,将大部分的时间与精力放在玩上;不勤学好问,对不懂的问题,经常不向他人寻求帮助,反而习惯于放弃;没有学习计划,浑浑噩噩度日;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兴趣不足,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二是行为习惯存在严重偏差,道德品行不端。部分留守儿童在道德品行方面不够端正,他们无所事事,拉帮结派,奉行所谓的“哥们义气”,经常寻衅滋事、打架斗殴。不少留守儿童不服年老长辈的管教,唯我独尊,在家里俨然一个小霸王。由于缺乏有力的监管,很多留守儿童沾染上网瘾,放学后就待在网吧和游戏厅,更有甚者夜不归宿。还有的留守儿童则有严重的自卑心理,感觉自己是没人管、没人要的孩子,行为孤僻、自我封闭,表现出极为不合群的状态,把自己孤立在小小角落里,感受不到集体的温暖与关怀。
留守儿童在学习与道德品行方面的不良习惯不仅给学校的教学与管理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同时为其自身的学习、成长与心理健康埋下了隐患,教师只有及时介入、有效干预,才能防患于未然。
三、农村留守儿童习惯养成的有效干预
查·艾霍尔说过:“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行为;有什么样的行为,就有什么样的习惯;有什么样的习惯,就有什么样的性格;有什么样的性格,就有什么样的命运。”可见,习惯养成教育对存在习惯缺陷的留守儿童而言极其迫切与必要。笔者在留守儿童习惯养成方面着重从如下几个方面探讨有效的干预策略:
(一)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实施动态管理
要教育、管理好学生,就必须深入了解学生。在留守儿童习惯培养的教育方面,首先要建立以班级为单位的留守儿童档案,在开学之初登记留守儿童的基本信息,主要包括留守形式(父母都在外或父母一方在外)、监护人信息(年龄和学历层次等)、联系方式、学生学习与品行的基本情况等。其中,尤其要准确地把握留守形式及监护人的情况,这样能够对学生家庭教育及监管的情况有较为准确的把握。班主任可以根据留守儿童档案将班级留守学生依次分成A、B、C三个等级:A类学生为双亲在外,隔代监护,学习与行为习惯差;B类学生为单亲监护,学习与行为习惯差;C类学生为单亲监护,学习与行为习惯一般。班主任每半个学期进行一次数据的调查与修改,实现对留守儿童的动态化监管。在留守儿童的管理过程中,班主任根据学生学习与行为习惯的差异进行分层管理、因生施教,以提高教育转化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二)加强学习引导,培育积极的学习情感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在上课认真听讲、消化吸收课堂教学内容的基础之上,留守儿童只要端正学习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即便缺乏家长的教育指导,也可以学好各学科的知识内容。可见,缺乏家长的指导并不是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差的主因。所以教育的关键在于如何挖掘与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
针对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笔者从以下方面对留守学生进行学习引导。一是“家长老师”制度。让班级中的科任教师分别“认领”几名该科目学习成绩较差的留守儿童,对他们进行学习指导,课内是他们的师长,课外是他们的家人,让留守儿童的学习有人教、生活有人管。二是学习“打卡”制度。以任务驱动方式来培养留守儿童的学习习惯,为其一日生活中的几个主要学习节点(如课后作业、课外阅读、预习与复习、写日记)设置不同的学习任务,让学生逐渐明白某个时间应该完成某个对应的学习任务,有无教师和家长监督都一个样,习惯成自然。三是学习激励制度。适当地降低留守儿童的学习要求,通过激励性评价来唤醒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学习的决心,向学生家长正面反馈学生的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育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与自我教育能力。
(三)开展德育管理工作,培养良好道德品行
赫尔巴特认为:“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教育为先,德育为重,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修养有待加强的现状,以德育为抓手进行教育转化是必不可少的。一是树立道德榜样。留守儿童中也有部分学生发奋学习、自立自强,比如,学校五年级的赵××,爸爸妈妈在外务工,爷爷奶奶身体不好,她不但能打理好自己的生活,还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父母照顾爷爷奶奶和5岁的弟弟。同时,她在学习上丝毫没有放松,各科成绩都在班级中名列前茅。她待人真诚友善,乖巧懂事,深受周围人的称赞。笔者将她的故事作为典型在学校进行推介宣传,供其他学生尤其是与其处境相似的留守學生学习。二是突出德育评价。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能够获得班级和学校的表扬,道德品行优良的学生同样能够得到赏识,为此,我们设置了“道德标兵”等奖项,对诚实守信、乐于助人、意志坚强、尊老爱幼、积极向上的学生进行表扬,鼓励留守儿童严于律己、追求思想进步。
(四)实施温情教育,促进学生自我觉悟与成长
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学校教育需要有温度与情怀。留守儿童缺乏的是父母的陪伴与亲情的温暖,在班集体这个大家庭中,班主任要给予这群学生以特殊的照顾,通过情感的感化作用来引发留守儿童内心深处的真善美,促进他们的内心觉悟与成长。
中秋节来临了,但是班中仍有12名留守儿童的爸爸妈妈无法回来陪他们过节。过节的前一天,笔者特意将这些学生留了下来。他们还以为笔者又要“找茬”了,内心惶惶不安。当笔者将为他们准备的两盒月饼拿出来时,他们脸上充满惊喜与感动,“哇”地叫出声来。笔者说:“你们的爸爸妈妈虽然远在外地,但也很想回来和你们团圆。为了给你们更好的生活,他们奔波在外无法回来。今天我和你们一起提前过中秋,老师就是你们的家人,我们在一起就是一家团圆!”学生纷纷接过美味的月饼,开心地吃起来。后来彤彤在日记中写道:“妈妈打电话说这个中秋不会回家,还以为这个中秋就我一个人过了。没想到老师竟然听到了我们的心声,老师给我们准备的月饼吃在嘴里,甜到了心里。谢谢老师,我会认真地学习,回报爸爸妈妈的,还有您!”笔者知道,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举动,让这群没有爸妈陪伴的孩子充满了感恩与喜悦,对家与班集体有了更深厚的情感。笔者相信他们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也会变得更加独立与坚强。
(五)建立家校共育的长效机制,形成教育合力
俗话说,解铃还须系铃人。留守儿童学习与行为习惯的养成归根结底还是要回归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融合的这条路上。家长要与学校达成共识:留守儿童更需要关注与呵护、教育与引导,而家庭与学校都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家长需要履行自身的监护义务,即便无法常伴孩子左右,也可以通过电话、微信视频等途径与孩子进行交流与问候;而教师需要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与心理,进行合理的干预与教育。家校双方需要及时地、经常性地交流情况,掌握留守儿童的学习与思想动态。因此,我们要求家长尽量每天给孩子打一个电话或与其进行视频通话,让孩子感觉父母就在身边,并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及时舒缓其负面情绪。家长与班主任要通過班级QQ群或微信群交流教育意见,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与思想动态。家校共育长效机制的建立,有利于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促进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学习与行为习惯。
四、结语
综上所述,农村留守儿童的习惯养成教育不仅是优化教学管理的客观要求,也是促进留守儿童好好学习与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便是保证农村留守儿童良好道德品行与有效学习的重要途径。在此过程中,学校需要有自身的教育情怀与温度,建立留守儿童的监管机制以及家校共育的教育机制,把握好严与爱的力度,打好德育与智育的组合拳,维护留守儿童学习与行为成长的合法权益,使其在留守的方寸天地里寻找到实现自我的一片天空。
参考文献:
[1]邢丽红.留守儿童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途径探索[J].中外交流,2019,26(19):362-363.
[2]李瑞才,张勤光. 探索留守儿童学习兴趣的培养途径[J]. 求知导刊,2016(18):141.
[3]张玉芳.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5(3):93.
[4]任 润.隔代抚养对农村留守儿童行为习惯的影响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3.
[5]张 霄.贫困地区3~6岁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现状调查研究——以保定市唐县为例[D]. 保定:河北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