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农村“空巢”老人情感赡养问题与对策

2020-06-11吴婷婷

中国集体经济 2020年14期
关键词:老人空巢农村

吴婷婷

摘要: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的急剧变革,农村“空巢”老人的赡养问题逐渐成为社会所关注的重要问题。对于广大农村“空巢”老人而言,他们不仅仅希望得到物质供养、生活照料,更期待的是得到情感上的满足。文章对“空巢”老人的情感生活面临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就我国农村“空巢”老人情感赡养体系的构建提出意见和对策。

关键词:农村;“空巢”老人;情感赡养

随着我国社会开始步入转型期,农村的家庭生活方式、组织形式也随之改变,原有的复合家庭逐步被复合型大家庭取代并成为主流家庭组织形式;同时,城乡流动限制的放宽,促使大量的农村中青年外出务工、经商、学习,家中只剩老人和小孩。受此种种变化的影响,我国农村地区逐渐衍生出“空巢”家庭形态。在农村,大量中青年外流,“空巢”家庭遍布农村地区。“空巢”老人们逐渐脱离劳动生产,又因为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不足,他们的生活十分单调、空虚,情感生活问题重重。

一、我国农村“空巢”老人情感生活面临的问题

农村“空巢”老人,大多独居生活在农村地区,他们精神生活空虚,心理情感寂寞、孤独,家空心更空。

(一)老无所养,缺乏依存感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生理功能逐渐衰退,对他人帮助的依赖性越来越高、脆弱性越来越强。一方面,农村“空巢”老人大多身患慢性疾病,年老体弱,生活自理能力不强, 在老年期后期,他们大多卧床不起,几乎丧失活动能力,对他人照顾的依赖日益增强。家庭系统其他成员是他们唯一的依靠,然而,在快速地城镇化进程中,大量中青年逐步城市化,留下的老人失去了生活起居照顾的主体,只能依靠老伴或孙辈幼童照顾。现实中,老伴也已经年老体衰,孙辈年幼,老伴和孙辈本身亦是被照顾的潜在对象,他们根本无法为老人提供可靠的起居照料,一旦老人夫妻双方同时病倒,只能相望兴叹,甚至还要带病照顾年幼的孙辈。另一方面,老年人身患慢性疾病大多存在发病突然性,若突然发病时家中无人或抢救不及时,老人的生命就会受到威胁。两方面的因素,使得他们对自己的养老问题充满担忧。华中师范大学的“百村观察”项目调查结果显示:高达 61.7 的农村“空巢”老人担忧自己的养老问题。农村“空巢”老人因为老无所依,往往只能默默忍受病痛折磨,失去了生活的依存感。

(二)内心孤独,缺乏幸福感

农村“空巢”老人由于繁重的家务负担、沉重的经济负担、衰弱的身体状况、贫乏的娱乐资源、有限的社交网络,他们感情生活往往空虚、孤独,缺乏幸福感。

首先,农村“空巢”老人普遍缺乏社会活动。老人参与社会活动,是老年人满足情感需求、提升幸福感的重要途径。然而,多数农村“空巢”老人因为经济拮据、身体虚弱、家务负担、社交网络有限等原因,他们很少愿意、有机会参加社会活动,他们的生活圈子囿于邻里、本村,情感无处宣泄、倾诉,孤独感强烈。

其次,农村“空巢”老人与子女和孙辈缺乏沟通。农村“空巢”老人的子女常年在外务工、经商,忙于事业,孙辈尚处于孩童时代,年幼懵懂,子孙们与老人沟通的时间少、频率低,子孙很难感受、体会到老人的内心世界的孤独、期盼。同时,老人出于爱护子女的心态,从来都是报喜不报忧,不愿意打扰子女工作,心中的苦楚、郁闷和对子女的思念无法表达,孤独感顿生。尤其是部分“空巢”老人在丧偶后,伤感、孤独的感觉更加严重,甚至会抑郁而终。

第三,农村“空巢”老人心理压力大。 多数空巢老人由于老无所依、经济拮据、体弱多病、内心孤独、情绪失落、心境抑郁、不愿拖累子女等原因,表现出抑郁、焦虑、烦躁等情绪现象,相当部分的老人患有抑郁症,有悲观厌世情绪。相关调查显示,在中国大陆,农村男性老年人自杀率为170/10万,农村女性老年人自杀率为104.4/10万。

(三)生活单调,缺乏充实感

农村“空巢”老人的时间几乎都用在照顾孙辈和繁重的家务劳动中,很少有闲暇时间,只要身体允许或土地未被征收,即使八、九十岁的高龄老人仍会下地干活。同时,因为文化程度偏低、消费能力不足等条件的限制,他们很少看书报杂志,不懂计算机网络, 几乎不外出旅游、参加社交活动,与邻居聊天成为他们娱乐生活的主要内容之一。在所调查的农村“空巢”老人中,会到邻居街坊家串门聊天的老人占32.6%,有看电视、听广播娱乐劳动的老人占23.1%, 偶尔下棋、玩牌的老人占12.6%,有唱歌跳舞活動的仅有4.1%。

由于农村经济条件相对落后,农村公共文化事业投入不足,农村地区普遍缺少文体娱乐场所。 调查显示: 42.1 的村没有室外活动场所,仅有16.8 的村设有老年人活动室,但环境较差,设备老化。“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 ,是农村“空巢”老人们单调生活的真实写照,文娱活动种类少、质量差、内容单调,生活枯燥、乏味,严重缺乏充实感。农村“空巢”老人本就有强烈的孤独感,又因为精神文化生活的单调、空虚,很容易诱发心理疾病,加快老人身心衰老的速度。

(四)医疗贫乏,缺乏安全感

在我国农村现有的医疗设备和医疗条件下,农村“空巢”老人的身心健康状况,令人堪忧。

首先,多数农村“空巢”老人被各种慢性疾病困扰。湖北省老龄委曾委托华中师范大学开展“农村空巢老人调查”,相关数据显示: 65.7%的老人处于“基本健康”状态,19%的老人“身患重病”,“健康”老人仅仅只有15.2%。老人的身体机能退化、躯体功能受限,对疾病的抵抗能力降低,身体每况愈下,患上多种疾病,严重影响老人的生活。 在老人“害怕疾病”心理作祟下,老人的安全感跌至低谷。

其次,农村的医疗资源匮乏。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之后,农村地区的医疗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善,但是乡镇医院缺医少药的情况仍然存在。医疗设施简陋,就医环境恶劣。相当部分的医疗从业人员不愿意到农村地区医院或卫生所任职,农村乡镇医院的医疗水平也难以提高。 当老人们遇到大病时,被迫舍近求远,为其带来不便和经济负担。

第三,农村“空巢”老人医疗承受能力有限。 他们常年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收入较少,积蓄不多,根本没有多余的资金用于支付高昂的医疗费用。虽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可以报销部分医疗费用,但实际报销额度相当有限。 部分农村“空巢”老人只能进行间歇性治疗或者自我调理,甚至放弃治疗,饱受病痛的折磨,失去了生活的希望。

二、我国农村“空巢”老人情感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造成我国农村“空巢”老人情感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国家层面的制度、体制不健全,也有社会层面的社会变迁、社会氛围的影响,还有个人层面的思想观念的制约。

(一)国家层面

1. 农村养老制度不健全

随着我国人口的迅速老龄化,养老保险的社会需求不断增大,而农村社会保险制度在运行上主要依靠地方政府作为,各地区之间的差异巨大,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与农村老人养老现状之间供求失衡。我国农村养老保险资金筹集采用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政府财政支持的模式,由于农民收入有限,地方财政不足,农村养老保险资金很难得到落实。农村的养老保险的保障能力有限,很难满足农村老人的养老要求。处于弱势群体的农村“空巢”老人,特别是年龄高、失去劳动能力的老人,既没有退休金, 也没有任何收入,生活难以为继,老人们不得不对自己的养老问题产生深深的忧虑。

2. 农村医疗保险制度不健全

尽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以后,农村地区的医疗状况得到一定改善,但农村“空巢”老人依然面临着医疗费用不足、医疗质量偏低的问题。这些医疗问题的存在,极大的降低了农村“空巢”老人的安全感,受疾病困扰的老人们充满担忧。

首先,医疗费用承受能力低。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大病统筹”框架内,农村老人“看病”的门诊费用都无法报销,药物开支得不到补偿,治疗费用自负比例不堪重负,意外伤害补偿过低,难免会导致农村“空巢”老人的常见病、多发病因得不到及时治疗,最终转换成大病、重病。

其次,医疗质量偏低。处于卫生体系终端的乡镇医院和村级卫生所,由于医疗环境较差、医疗设施不足、医务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使得农村地区的医疗质量无法保证。农村老年人不得不舍近求远,到医疗条件更好的县级医院看病就医,不仅要忍受奔波之苦还要负担更多额外的开支。而大多数农村“空巢”老人为节省医疗费用和开支,“小病挨,大病扛”,干脆放弃就医。

3. 政府养老职能缺位严重

为农村“空巢”老人提供养老政策关怀,是政府的责任。事实上,我国各级政府在养老政策方面职能缺位严重。

首先,农村养老设施供给不足。在我国现行的财政体制下,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只能维持基本的运行费用,地方债务高企,很难有更多的资金用于农村养老设施建设,老年人活动场所、养老设施、养老机构严重不足。一个镇下辖有十几个村甚至几十个村,却只有镇中心设立了养老机构。

其次,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不足。地方政府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关注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投入小,农村基层文化服务人员因机构设置、人员编制、财政经费等问题而流失严重,农村文化服务基本处于放任自流状态,很难满足农村“空巢”老人强烈的文体娱乐需求。

(二)社会层面

1. 传统养老文化的弱化

随着社会变革和社会流动的加速,农村代际人口之间日渐分散,受到新的社会思想观念的冲击,传统的“养儿防老”、“三世同堂”观念逐渐淡化。由于价值观的改变和家庭利益关系冲突等原因,老人逐渐被家庭边缘化,老人成为家庭中最不受重视的群体,代际之间情感逐渐疏离,中青年对小家庭的子女教育的重视和对大家庭老人的情感淡漠成了普遍现象。家庭关系疏离,不仅仅让老人失去了生活的依靠,更极大的加深了老人内心的忧伤和苦闷。

2. 农村家庭结构变化

受经济体制变革的影响,农村家庭结构日益发生变化,原有的复合型家庭结构逐渐被核心家庭结构所取代。农村家庭的生产、生育功能逐步弱化,代际之间分散居住逐渐成为农村家庭主要形式。越来越多的年轻夫妇为追求更高水平的生活和对城市的向往,他们开始向城市迁移,从而加速了农村家庭的分裂。“空巢”老人因而得不到及时的生活照顾和有效的情感沟通,農村家庭的养老能力大大削弱。

3. 农村生活水平提高

我国农村地区的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不断增长。首先,年轻一代对生活自由和独立空间的要求强烈,传统的家庭聚集居住方式难以满足他们的需求。农村青年婚后大都脱离原家庭而单独居住,或是自建房屋,或是在城市购房定居,这种变化加速了“养儿防老”式农村养老方式的衰落。其次,农村地区在改革开放之后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农村老人在生理需要得到满足后,需求开始转变为安全、精神等情感上的需求,特别是子女不在身边的农村“空巢”老人,他们的情感需求尤其强烈。当强烈的需求与难以满足的现状之间产生冲突,必然加深了农村“空巢”老人情感生活问题。

(三)个人层面

1. 自我养老能力不足

我国农村“空巢”老人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一生收入较少,大多没有积蓄,他们的劳动收入基本用于日常生活开支、子女教育、农业生产投入,缺乏养老储蓄。随着年纪的增长,生理机能逐渐衰退,逐渐丧失劳动能力,获取收入能力日渐减弱。在物价快速上涨的背景下,他们的收入在日常开支后所剩无几,自我养老能力严重不足。

2. 老人养老观念落后

农村老人根深蒂固的“养儿防老”、“老少同堂”的观念无法转变,自我养老意识薄弱,因担心被嘲笑、愚弄而放弃向他人求助的机会。同时,缺乏互助养老精神,在自我养老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又不愿意依靠养老院等养老机构,晚年生活凄惨、悲哀。

三、我国农村“空巢”老人情感赡养体系的构建

(一)互助参与型情感赡养体系

结合农村“空巢”老人情感的特点,本文主张建立社区参与、政府保障、社会支持、家庭参与、老人互助的互助参与型情感赡养理论模型。由农村社区提供文化、娱乐项目,政府部门提供养老制度、政策和养老设施建设,社会提供“尊老、敬老、养老”风气,“空巢”老人家庭提供生活关怀、情感慰藉;构建宣传机制、教育机制、财政保障机制,为农村“空巢”老人提供幸福、安全、丰富多彩的晚年生活。

(二)路径探析

1. 转变思想

改变传统的养老观念,是加强农村“空巢”老人情感关怀工作的首要任务。首先,政府、社会、农村“空巢”老人家庭要深刻认识农村“空巢”老人情感赡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思想上进行一次深刻转变,培养对农村“空巢”老人的感情,增强农村“空巢”老人的被关注感。其次,农村“空巢”老人要改变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克服“空巢综合症”,培养互助互济精神。学会调整自我心态,多关注自我,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要积极参加社会生活、社区文化娱乐活动,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消除嘲笑、愚弄的顾虑,广交朋友,善于倾诉,在集体活动中感受生活乐趣,舒缓心情。

2. 明确情感赡养参与主体的责任

农村“空巢”老人既是家庭成员,也是社会成员,需要政府、社会、“空巢”老人家庭各自分工,共同努力。

第一、农村社区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实施“空巢”老人互助措施。提高农村文化娱乐活动的数量和质量,丰富活动形式和内容,组织文体娱乐、文化学习、老人联谊等活动,组织好业余生活,培养农村“空巢”老人的文化娱乐能力,丰富老人的业余生活,让老人老有所乐。要建立“空巢”老人互助小组,鼓励村内老人相互照顾、共同娱乐,提倡低龄老人照顾高龄老人、健康老人照顾体弱老人,实现老人之间的优势互补。

第二、政府部门要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和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养老政策。依据城乡发展的实际情况,适时调整农村养老制度、医疗制度,为农村“空巢”老人提供充足的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吸引农村“空巢”老人参加社會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村公共文化、卫生产品供给,为农村地区开展文化活动提供条件,提升农村地区医疗保障水平。实施引导农村养老产业化发展,健全农村养老机构设置,完善农村社区养老服务。

第三、社会系统要完善农村“空巢”老人情感赡养支持功能,倡导“尊老、敬老、养老”的美德,设立农村“空巢”老人情感赡养公益组织,动员社会成员参加志愿者行动,为农村“空巢”老人情感赡养提供社会系统的支持,让农村“空巢”老人们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第四、农村“空巢”老人家庭要做好亲情关怀,为老人提供亲情慰藉,怀着感恩的心态,关心、孝顺老人,时常看望、陪伴老人,给老人充足的亲情关怀,满足老人依存感、尊重感的需要。

3. 构建农村“空巢”老人情感赡养的保障机制

关怀农村“空巢”老人情感需要,需要有健全的制度、机制作为保障。

第一、构建农村“空巢”老人情感赡养的宣传机制。综合利用各种舆论工具,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普及,使关爱农村“空巢”老人深入人心,并转化为自觉行动,推动社会形成关心关爱农村“空巢”老人的社会风气。

第二、构建农村“空巢”老人情感赡养的教育机制。做好农村“空巢”老人家属的思想教育工作,鼓励家属回乡创业,加强孝道文化的教育,强化社会成员道德素养和自觉行为,提倡家属同农村“空巢”老人建立持续性、定期化的情感联系。同时,引导老人们正确看待“空巢”现象,培养互助、自主意识,融入到老年人群体中,保持社会联系。

第三、建立农村“空巢”老人情感赡养的经费保障机制,在法律和政策框架内,拓宽资金的筹集渠道,建立农村“空巢”老人基金会,设立农村“空巢”老人赡养基金,救助困难老人,由政府预算体系提供农村“空巢”老人救助经费。

参考文献:

[1]黄润龙.我国空巢老人家庭状态[J].人口与经济,2005(02).

[2]齐晶.关注农村空巢老人——基于湖北省21个村200份问卷的分析[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1).

[3]刘险峰,唐俊.中国高龄老年人的社会保障问题初探[J].中国行政管理,2011(06).

[4]邵德兴.浙江农村空巢老人帮扶服务体系建设实证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2011(09).

[5]廖和平,付睿.社会转型背景下农村空巢老人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基于五省18个自然村的调查数据[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6).

[6]孔娜,宣北凯.老年社会工作价值体系初探[J].伦理学研究,2011(05).

[7]石瑛,王志丹.关注农村空巢老人——基于湖北的调查[J].湘潮,2007(10).

[8]杨丽,李娟.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基于云南数据的分析[J].未来与发展,2011(03).

[9]李琼.西部贫困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成效、问题及对策——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切入点[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5).

[10]任祥君,韩俊江.我国农村社区养老机构存在的严重问题及对策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2(01).

[11]王玮,赵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构建[J].法制与经济,2009(04).

(作者单位:湖北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猜你喜欢

老人空巢农村
树上有一个空巢
空巢生日不孤独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四十一岁的“老人”
健身气功·八段锦对社区老人终身体育的促进研究
故乡,长不大的“老人”
“空巢青年”戳到你了么?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被“老人”统治的日本社会
新农村 新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