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积极青少年发展理论的高校教学模式探索
2020-06-11杨淑芸
杨淑芸
摘 要:高等教育的质量关乎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及心理品质。目前,相当一部分高校存在学生课堂参与度低、课程评价方式单一、课程开发和研讨不足等问题。积极青少年发展理论重视发展能力、体现自我价值,可以为高校专业课的改革提供新的理念。教师通过构建以“情感”为中心的教学平台,建立多元化的课程评价机制,创设互动式的教学课堂等方式,优化教学模式,把积极青少年发展理论与教学改革相结合,在改善课堂教学的同时,有效促进青少年学生积极发展。
关键词:积极青少年发展理论;情感体验;教学模式
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是培养创新型、实践型人才,教育质量关乎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及心理品质。在教学改革的相关研究中,研究者们更多地关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设置及教学模式等方面的研究,而忽略了对以学生持续积极发展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方式的探索。
近年,随着积极心理学的蓬勃发展,研究者们越来越关注积极心理品质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也有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考虑如何从构建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的角度去探索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笔者从阐述积极青少年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出发,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在积极青少年发展理论框架下,探索适合高等教育改革,促进学生积极、可持续发展的教学策略。
一、积极青少年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
青少年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人力资本,而青少年时期也是个体可塑性强、变化迅速的时期,因此,促进青少年的健康发展一直是发展心理学的重要议题。但是,早前对青少年发展的相关研究却往往聚焦于“缺陷补救”。直到20世纪90年代,积极青少年发展理论才成为发展心理学领域新的研究方向。在此影响下,发展心理学家从探究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因素出发,关注个体的系统性与可持续发展性。在积极青少年发展理论中,心理弹性理论、发展情境理论及发展资源理论等都为积极青少年发展理论的干预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当前高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参与度低
高校课堂教育以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探究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而当前,相当一部分高校存在学生课堂参与度低、学习积极性不高等现象。课上,因为缺乏对相关知识的自主探究,大多数学生对课程内容不加思考,对于教师的引导或提问无动于衷。课下,大多数学生对于课程内容也没有结合实践进行反思,导致知识片面化和缺乏系统性。这些都大大降低了高校课堂质量,久而久之也会影响教师的教学热情与工作积极性。
(二)课程评价方式单一
有效的课程评价对学生的课程学习起着诊断、激励及调控的作用,教师会在课程评价的基础上调整课程设置,从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而当前,大多数高校的课程评价缺乏系统性与发展性,往往用单一的总结性评价来代替全面的动态的评价,使得许多教师更关注学生低层次的学习,对其高层次的能力提升、复杂的知识体系构建关注较少,这大大降低了课程评价应有的价值。
(三)课程开发研讨不足、实践性差,不利于学生的持续发展
高校专业课教师大多存在着课程任务重、科研压力大等现状,并且许多高校在职称评定、考核过程中“轻教学、重科研”。在这种导向下,教师不得不压缩课程开发研讨的比重,导致课堂教学“重知识、轻能力”;课堂教学案例缺乏实践性,课堂互动环节少,无法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实践性学时偏少,学生不能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具备知识应用及变通能力,这也影响了学生的思维创新,不利于学生的持续发展。
三、基于积极心理发展的教学目标探讨
(一)促进学生系统地、可持續地积极发展
积极青少年发展理论整合心理弹性理论、发展情境理论及发展资源理论等相关研究成果,在高校课程目标设置上强调教学环境的创建、学生积极思维的激发及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对青少年发展的积极影响。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渗透来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态度、主动学习及勇于探索的精神,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专业学习及创造性地发展。
(二)形成积极有意义的师生互动
积极青少年发展理论重视角色榜样、高期待及高质量的人际关系对青少年发展的积极影响。师生关系是大学阶段学生重要的人际关系之一,如果在师生互动中,教师表现出对学生的高期待,那么学生就会更积极地投入学习。因此,教师可以将积极青少年发展理论运用于专业课教学,创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模式,通过深层次的师生沟通、积极有意义的师生互动,将课堂教学延展到课前、课后及实践中,促进学生可持续地发展。
(三)创建高效课堂,提升教学质量
积极青少年发展理论重视“个体—情境”的互动对青少年发展的积极影响。课堂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个性成长的重要平台。教师创建积极、高效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思考,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升教学质量。
四、基于积极心理发展的教学模式探讨
积极青少年发展理论基于对青少年积极发展潜力、影响因素等的研究,来探索青少年与情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教学中,探索发展资源与发展结果之间的关系,可以为高校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思路。教师可以通过构建以“情感”为中心的教学平台,建立多元化的课程评价机制,创设互动式的教学课堂等方式,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促进学生积极地、持续化地发展。
(一)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构建以“情感”为中心的教学平台
积极青少年发展理论重视青少年的心理、情感及社会性的发展。积极的情感体验可以使青少年形成积极的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利于青少年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及创造性的培养。在高校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激发兴趣、创设情境、参与体验等方式,使学生在互动与实践中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一方面,灵活使用移情,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移情能力是一种重要的人际交往技能。青少年对他人的情感、认知方式等进行换位思考,感受他人的情感与需求,能更好地建立人际网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灵活地使用移情,可以转变课堂角色,创新教学方式,同时针对学生的情感与需要进行课程设计,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认同感,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另一方面,利用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优化教学模式。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学习是个体跟环境动态的相互建构的过程,知识无法脱离情境而存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设与知识相关的情境,利用自身丰富的知识储备与教学经验,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究来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大量的案例,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的积极性。
(二)设立合理学习目标,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机制
高校课程包含了对学生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等多维度的专业素养要求,因此需要进行多层次的课程评价。结合青少年积极发展理论,课程评价应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主导。而发展性课程评价强调课程评价的多元性、过程性与动态性,弱化评价的诊断性与甄别性,可以有效发挥课程评价的引导、激励与反馈等发展性功能,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地、可持续地发展。
结合积极青少年发展理论,在运用发展性评价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第二,以学生的积极发展为导向的高校课程评价体系必须是科学的、多元的、尊重个体差异的。在评价主体方面,要求学生、教师、专家与教学管理人员广泛而深入的参与;在评价内容方面,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还要聚焦于学生课堂投入程度、学生情感发展等。第三,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学生的发展,注重过程性。发展性课程评价应该以促进学生的积极发展为核心进行评价,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学习策略改进情况等,动态地考查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能力的发展以及情感态度的转变,这样才能达到以课程评价来促进学生积极发展的目的。
(三)注重课程的实践性,创设互动式的教学课堂
高校课程具有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双重特点,课程的实践主体是教师和学生。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适当增加实验性、实践性课程的比重,注重教学与实践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实践思维、动手实验及操作能力。相似专业可以开展结合性实践,增加课程与学科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增加师生间的互动,真正做到以促进学生的积极发展为目标来开展教学。互动性、实践性的课堂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有利于学生积极、持续、创造性地发展。
參考文献:
[1]郭海英,刘方,刘文,等.积极青少年发展:理论、应用与未来展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6).
[2]马静.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高校专业课教学质量提升策略探讨[J].教育观察,2018,(17).
[3]马静.论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教育改革[J].教育观察,2014,(12).
[4]朱丽芬.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源开发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8,(5).
[5]林丹华,柴晓运,李晓燕,等.中国文化背景下积极青少年发展的结构与内涵——基于访谈的质性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6).
责编:初 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