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仁”字为何是“人”字旁

2020-06-11叶春雷

思维与智慧 2020年11期
关键词:禽兽字旁儒家文化

●叶春雷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载体。传说是仓颉创造了汉字。也可以说,仓颉点燃了华夏文明的火种。

汉字中有一个“仁”字,这个字成为儒家文化的核心。而儒家文化,又成为了中国文化的核心。从某种意义上,“仁”,也成为中国文化的核心。

但如果我们深究一下,“仁”字为何是“人”字旁?我之理解,只有人才懂得“仁”,除人之外的其他动物,是不懂的。

自然,庄子会反对我的这个观点。因为庄子明确指出:“虎狼,仁也。”也就是说,虎和狼这些看似凶暴的动物,也是懂得“仁”的。庄子的理由是:“父子相亲,何为不仁?”俗语说:“虎毒不食子。”就是对此最好的注脚。

自然,我们可以说,对动物来说,父子相亲,还只能算是一种动物性的本能,与伦理意义上的“仁”,还是有很大差别的。儒家孟子,就认为,“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人与禽兽的差别很小,但正是这很小的一点差别,使人异于禽兽。那么,这很小的一点差别在哪里?“仁”。

孟子由此引出“四端”的概念,所谓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即仁、义、礼、智。恻隐之心,就是“仁”。在孟子看来,恻隐之心,是人生而具有的,是人的天性,是不待后天习得就有的。但是,随着人的成长,恶劣的社会环境往往会磨损天性中“仁”这面镜子,使之变得模糊,黯淡无光。这时就需要儒家的修习,重新打磨天性中“仁”这面镜子,使之恢复从前的光辉。

自然,荀子的观点看似与此相反。他认为,人的天性是“恶”的,非“仁”的。但是,这并不能说明,人就不可救药。他认为,只要强调后天的修习,用儒家的“礼”来节制人的非分的欲望,将之纳入理性的渠道,那么人就能抛弃先天的“恶”,而归于后天的“仁”。所以荀子说:“人性恶。其善者伪也。”“伪”,就是指后天的修习。

所以,孟子和荀子,看似观点针锋相对,事实上,殊途同归。也就是说,人的天性是善还是恶,并不是问题的关键。问题的关键是,人都能通过对儒家礼仪的修习,找回“仁”,或者创造“仁”。至于这“仁”是丢失后找回来的,还是重新生长出来的,又有什么关系呢?

所以,在儒家看来,“仁”并非是庄子所说,连虎狼都具有的东西,“仁”是区别于禽兽的,那很小的一点差别所在。没有了这很小的一点差别,人就堕入禽兽的行列,有了这很小的一点差别,人就上升到“人”的境界。这就是为何,“仁”字是“人”字旁的理由。

儒家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在今天,“仁”却开始在一些人的心灵中迷失。我之所以有这样的感觉,是因为最近在新冠病毒肆虐的特殊时期,看到的一个视频。视频中,一个中年妇女,在电梯里面,朝着电梯的按钮部分疯狂地吐唾沫。她可能因为自己或者家人被传播了病毒,于是想到报复,这就有了上述疯狂的举动。

自然,强大的监控系统,最终将这位妇女绳之以法。这位妇女,本来可能是一位受害者,本来应该受到人们的同情,但现在,她的行为,却遭到大家的唾弃。为什么?因为她忘记了人之为人,那小小的一点仁爱之心。

孔子早就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当一个人,“己所不欲,强施于人”的时候,他就将人与动物之间的那一点小小的差别,也抹去了。无论我们受了多大委屈,无论我们遭到多少误伤,我们也不能将自己遭受的痛苦,转嫁给他人。这是人之为人的底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仁”,就是为人的基本道德底线。

每个人都应该想一想,“仁”字为何是“人”字旁。因为“仁”是“人”所独有的一种道德修养,离开了“仁”,你就堕入畜类的深渊,再也回不来了,不可不慎哉!

猜你喜欢

禽兽字旁儒家文化
王字旁其实不叫“王字旁”
王字旁其实不叫“王字旁”
带“火”字旁的形声字
儒家文化、信用治理与盈余管理
游览中华大地,体会儒家文化(二)
趣话“衣冠禽兽”
《释名》中用为“液”的“汋”字旁议
儒家文化影响下的汉服形制研究
中国儒家文化视角下的跆拳道运动
衣冠“禽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