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合院,记载着古老北京居住文化的历史轨迹
——谈谈北京四合院文化的渊源及其发展历史

2020-06-11

工会博览 2020年14期
关键词:正房四合院北京

“天棚、鱼缸、石榴树,先生、肥狗、胖丫头。”这是清代就有的一句俗语,大都是旧时京城贤达贵族阶层人家生活的生动写照。对于普通百姓的四合院人家,便有了 “凉席板凳大槐树,奶奶孙子小姑姑”的描述,虽缺少了不少内容,生活也不够殷实,倒也其乐融融。而今的四合院,尽管没有了往日宁静,但也多了生活安宁。那么,四合院到底是怎样的一种院式建筑呢?其历史的发展轨迹又是怎样的呢?北京四合院又有哪些不同等级规制呢?

四合院的历史轨迹

在中国传统高档合院式建筑中,有种格局为一个院子四面建有房,通常由北房、东西厢房和倒座房(南座)组成,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这就是人们常说的 “四合院”,民间也称 “四合房”。

四合院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据现有的文物资料分析,早在3000多年前就有四合院形式的建筑出现。陕西岐山凤雏村周原遗址出土的两进院落建筑遗迹,是中国已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汉代四合院建筑有了更新的发展,受到风水学说的影响,四合院从选址到布局,有了一整套阴阳五行的说法。唐代四合院上承两汉,下启宋元,其格局是前窄后方。然而,古代盛行的四合院是廊院式院落,即院子中轴线为主体建筑,周围为回廊链接,或左右有屋,而非四面建房。晚唐出现具有廊庑的四合院,逐渐取代了廊院,宋朝以后,廊院逐渐减少。

一:一进院 二:二进院 三:三进院1.街门 2.倒座房 3.影壁 4.垂花门 5.抄手游廊6.厢房 7.正房 8.耳房 9.后罩房

从北京城历史看,元世祖忽必烈 “诏旧城居民之过京城老,以赀高 (有钱人)及居职 (在朝廷供职)者为先,乃定制以地八亩为一分”,分给前往大都的富商、官员建造住宅,由此开始了北京传统四合院住宅大规模形成时期。从20世纪70年代初北京后英房胡同出土的元代四合院遗址可见,北京四合院在元朝已经形成雏形。到明代建都北京后,开始大规模规划建设都城,四合院与北京的宫殿、衙署、街区、坊巷和胡同就成为北京城特色的城市文化建筑标志了。清朝定都北京后,大量吸收汉文化,承袭了明代北京城的建筑风格,对北京的居住建筑四合院也予以了全部继承。清王朝早期在北京实行了旗民分城居住制度,令城内的汉人全部迁到外城,内城只留旗人居住。这一措施使内城的第宅得到进一步调整充实。清代最有代表性的居住建筑是宫室式第宅,这就是官僚、富商们居住的大中型四合院。清代是北京四合院发展的巅峰时期。自清代后期起,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北京四合院的发展也逐步开始衰落。清末至民国初年,在外族入侵和西方文化渗入的影响下,北京传统住宅建筑也受到一定影响。这个时期建造的四合院,受 “西学东渐”之风影响较深的人为标榜自己为“新派”代表,也有一些在宅内兴建 “洋楼”的例子。总而言之,这时北京的传统民居基本保持了明清型制。到了抗战时期,民不聊生,北京很多独门独院的居民没有能力养更多房子,只好将多余的房子出租。独门独户的四合院开始变成多户杂居的大杂院,四合院的居住性质发生了变化。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传统四合院在使用上出现了根本性变化。由于所有制的变更,很多遗留下来的王府、宅院由私产变为公产,成为国家机关、学校、医院、工厂、幼儿园、俱乐部等公用住房,四合院固有的文化建筑被人所改造。一些仍作为住宅用的院落,变为多户居住的 “大杂院”。这些用途变化,使四合院再难保持昔日的深邃、安谧、幽雅和温馨,四合院被分割、改造、瓜分成了普遍现象。文革后,北京城市发展总体规划中确定了四合院保护方针,使上述恶化趋势有所控制,但紧跟而来的大规模旧城改造与四合院的保护出现了尖锐矛盾,建设性破坏时有发生,由于社会快速发展,现存四合院不足原来的十分之一了。进入新时代后,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好北京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和《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2016年—2035年)》所确定的建设全国文化中心,将重点抓好 “一核一城三带两区”。在 “一城”建设中,明确了推进老城保护措施,使北京四合院的腾退保护修缮工作进入了具体的实施阶段,也为四合院修缮迎来了春天。

四合院建筑特色及院落规制

北京四合院文化内涵丰富,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居住观念。传统北京四合院设计与施工比较容易,所用材料十分简单,不用钢筋与水泥,就用青砖灰瓦,砖木结合,混合建筑。以木构为主体标准结构,重量轻,如遇地震,很少会震倒,说明合院是可以防震的。整体建筑色调灰青,给人印象十分朴素,生活非常舒适。

综合看来,北京四合院有以下特点:

一是北京比较传统的标准四合院的中心庭院从平面上看基本为一个正方形,这与古老北京城的内城整体设计布局是相一致的,而我国其他地区的民居有些就不是这样。

二是北京比较传统的标准四合院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房屋各自独立,东西厢房与正房、倒座的建筑本身并不连接,而且正房、厢房、倒座等所有房屋都为一层,没有楼房,连接这些房屋的只是转角处的游廊。这样,北京四合院从空中鸟瞰,就像是四座小盒子围合一个院落。

此外,北京传统四合院,一般是以中轴线为对称,大门开在正南或东南方向,大门一般不与正房相对,也就是说大门开在院之东南居多。这或是根据八卦的方位,正房坐北为坎宅,如做坎宅,必须开巽门,“巽”者是东南方向,寓意财源不竭,金钱流畅。

北京四合院这种院式建筑好在其合,贵在其敞。合,便于保存自我的天地;敞,则更容易观赏广阔的空间,视野更大,无坐井观天之弊。这样的居住条件,似乎也影响到居住者的素养气质。一是不干扰别人,自然也不愿别人干扰。二是很敞快、较达观、不拘谨、较坦然,但也缺少竞争性,自然也不斤斤计较。三是对自然界很敏感,对春夏秋冬岁时变化有深厚情致。

我们再看看北京传统四合院形状的 “四合规制”。

从规制看,北京标准的传统四合院有一定的规制,但规模大小却有不同,大致可分为 “大四合、中四合、小四合”三种。中型和小型四合院一般是普通居民的住所,大四合型院则是府邸、官衙用房。

小四合型院一般是北房三间,一明两暗或者两明一暗。东西厢房各两间,南房 (倒座房)三间。卧砖到顶,起脊瓦房。可居一家三辈,祖辈居正房,晚辈居厢房,南房用作书房或客厅。院内铺砖墁甬道,连接各处房门,各屋前均有台阶。大门两扇,黑漆油饰,门上有黄铜门钹一对,两侧一般贴有对联。

中四合型院比小四合院宽敞。一般是北房五间,三正房二耳房,东、西厢房各三间,房前有走廊以避风雨。另以院墙隔为前院 (外院)、后院 (内院),院墙以月亮门相崐通。前院进深浅显,以一二间房屋以作门房,后院为居住房,建筑讲究,层内方砖崐墁地,青石作阶。

大四合型院习惯上称作 “大宅门”,房屋设置可为五南五北、七南七北,甚至还有九间或者十一间大正房,一般是复式四合院,即由多个四合院向纵深相连而成。院落极多,有前院、后院、东院、西院、正院、偏院、跨院、书房院、围房院、马号等。院内均有抄手游廊连接各处,占地面积极大。如果可供建筑的地面狭小,或者经济能力无法承受的话,四合院又可改盖为三合院,不建南房。

从院落结构看,北京标准的传统四合院有一进院、二进院、三进院、四进院等不同院落结构。这也从一定意义反映了住户人家的富贵程度或等级。

一进四合院,属于单一的四合院,进了街门直接就是院子,以中轴线贯穿,房屋都是单层,由倒座房、正房、厢房围成院落,其中北房为正房,东西两个方向的房屋为厢房,南房门向北开,故称为 “倒座房”。四合院中植花果树木,以供观赏。

两进四合院的结构图分为前院和后院,后院又叫做内宅。前院由门楼、倒座房组成,连接前后院的一般为垂花门,一些相对朴素的住宅则用月亮门,后院由东西厢房、正房、游廊组成。

三进四合院是复式四合院,第一进院是垂花门之前由倒座房所居的窄院,第二进院是厢房、正房、游廊组成,正房和厢房旁还可加耳房,第三进院为正房后的后罩房,在正房东侧耳房开一道门,连通第二和第三进院。在整个院落中,老人住北房 (上房),中间为大客厅 (中堂间),长子住东厢,次子住西厢,佣人住倒座房,女儿住后院,互不影响。这也有反映 “男外女内”的中国传统文化哲学观。

四进、五进等四合院,其组合方式多样化。譬如,五进四合院,通常为 “前堂后寝”式。第一进院与三进院相同,第二进院是对外使用的厅房和东西厢房,之后再设一道垂花门,在厅房和这道垂花门之间形成第三进院,垂花门之后为正房和厢房所在的第四进院是主院。如果后面还有后罩房,就构成了第五进院。还有的在倒座房北侧再建一排南房,而组成四进或五进院的。

在北京四合院中,最大的进深为两个胡同之间的距离约77米左右,一些比较奢华的院落甚至还有花园、假山。规格高一些的四合院还设有独立厕所,内设的厕所一般都被安排到西南角,按风水说法,西南为 “五鬼之地”,建厕所以秽物将白虎镇住。从实用的角度看,厕所建在西南方适应了西北——东南风向,可防臭味在院内扩散,但大多数居民如厕多在胡同里的 “官厕”,即今天说的公共厕所。

四合院“门当户对”的门道

院门,是四合院的主要入口,也是一个四合院主人贵贱高低身份的象征,北京人习惯叫它 “街门”。虽然在社会变革的今天,我们已难以从这些街门来判断以前院主人的等级,但随着北京胡同游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在这里流连于绿树掩映中的胡同,在众多的旧式门前寻找旧时北京四合院人家的历史轨迹。

“虽然不是门当户对,也强如陷于贼中。”这是元朝戏剧家王实甫 《西厢记》第二本中的一句台词,由此, “门当户对”一词便诞生了。清朝文学家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也多次使用 “门当户对”一词。譬如, “我想他两家也就算门当户对了,一说去,自然成的;谁知他这会子来了,说不中用。” 我们一般理解 “门当”,即门道相当,挣钱的门道相当才能交往相处或落户成亲。“户对”,一般理解成家庭状况,如贫富、大小、学识、官品职位相当。总体来说,社会上对 “门当户对”理解为,结亲的双方和家庭经济、社会地位对等。

其实 “门当”与 “户对”是古民居建筑中大门的组成部分。 《说文解字》上说: “门,闻也,从二户;户,护也,半门曰户。” “门当”即指大宅门前的一对石鼓,又叫抱鼓石、门墩儿、枕石、门鼓、门座、门台、镇门石、圆鼓子、石镙鼓、石镜门座等,老百姓认为能避邪,所以,民间广泛用石鼓代 “门当”。而我们讲的 “户对”,则指置于门楣上或门楣双侧的砖雕、木雕,因都是双数,所以叫 “户对”。 “户对”通常为圆柱形或方形,每根约长30厘米,与地面平行。 “户对”的横截面刻有图案,因其伸出房檐形似古代妇女头上的发簪,所以又往往被称为 “门簪”。有种说法,门簪就是固定门的一种销子,只是后来这种销子意义不大,主要于其装饰性。门框在古建筑中因为窄小没有门扇装饰的华丽。但是因为门框和门扇是一个系统,所以古人对门框的装饰主要用在位置显要的门簪的装饰上。还有种说法,比较典型的 “户对”为短圆柱形,柱长一尺左右,与地面平行,与门楣垂直。 “户对”用短圆柱形,是代表了古人重男丁的观念,意在祈求人丁兴旺。

我们先看看四合院的门当儿 (以下称北京口语“门墩儿”),那些不同形状的门墩儿是一种文化享受。

北京的门墩儿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门墩儿是门枕石的一种,常见于传统民宅大门、牌楼建筑、寺庙前,一般位于大门底部入口。北京传统四合院的门墩儿一般位于大门底部,主要是起到支撑门框、门轴作用的一个石质的构件。

北京门墩儿的发展和辽中都、元大都的兴建也密不可分,而明清两代则是北京门墩儿的繁盛期。从现存的门墩儿看,总量仍在万件以上。清朝比较重视等级文化,随着宫廷文化和社会文化的发展,北京的门墩儿便演变为功名等级的象征,门前一对门墩儿也被誉为了 “抱鼓石”,那是功名标志,无功名者门前便不可立 “鼓”。一位哲人说过, “任何时代的思想,都是统治阶级的思想。”作为历史悠久的古都北京,其文化也必然浸润着帝王色彩。这种特权在清朝定都北京后,门墩儿文化中也有着明显体现。

别看小小门墩儿,大老远一看,就可知道这家的主人是文官还是武官,是普通百姓还是皇亲国戚。

北京四合院门墩儿一般分以下几类:

一是方形或箱型门墩儿;二是圆形或鼓型门墩儿;三是兽形门墩儿;四是没有任何装饰的方条石。这四种门墩儿除了最后一种,前三种都有漂亮的雕饰,花鸟鱼虫什么的,都可以雕刻在门墩儿上。

有人说, “武圆文方”,武官的家用圆形的门墩儿,而文官家用方形的门墩儿。这种说法常出自于胡同游的导游口中,其说法似乎有些道理,细思也没道理。古代北京胡同的四合院门口儿似乎都有门墩儿,圆形和方形的门墩儿随处可见,似乎不可能每家都是当官儿的。就算一开始这么分配,但是随着房子的转卖,时代的变迁,也很难形成统一的标准。不过文臣家采用方形门墩儿比较多,方形即箱型,取其谐音“书香”,表示自己是书香门第,也有人品方正的意思。但圆形似乎可就不都是武将了。圆形门墩儿在北京非常多见,是最常见的门墩儿,其数量比另外三种门墩儿的总和还多。这或是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圆是最受欢迎的形状。圆形的门墩儿又被称为鼓型门墩儿,它看起来就好像大门口的两面鼓,通报客来的鼓。虽然鼓型门墩儿最常见,但从时间上考究,它后于方形门墩儿产生,大约只有千八百年的历史,而方形门墩是直接从方条石发展来的,历史悠久。

再说说方条石门墩儿。这是最底层老百姓使用的,在北京胡同里并不常见,因为皇城根儿下的每个宅子都有点儿历史,主人也许是老百姓,或普通买卖人。

最后我们看看兽形门墩儿。兽形门墩儿是门墩儿上面趴着一只野兽,据说,在清朝只有王公贵族才敢使用,并不多见。常见除门前摆有一对石狮外,其门墩儿上还各趴着一个狮子。可见至少是皇亲国戚类的。在封建社会的北京四合院中的大宅子的金柱大门都是朱漆大门。与其匹配的门墩儿,其等级之高可以想象。“朱户”在古代被纳入 “九锡”之列。而九锡是天子对诸侯的最高礼遇。且不说禁城、宫苑内置放的铜鳌、铜鹤、麒麟等仁禽瑞兽,它们当然是帝王皇权的象征。如今的西城府右街、鸦儿胡同、甘露胡同、大翔凤胡同、恭王府 (内),东城东板桥胡同、东城帽儿胡同等处还可以见到狮子型的门墩儿。

另外,我们聊聊 “户对” (即 “门簪”)。清朝以前北京城四合院的 “户对”的多少没有规定。有建筑美学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建筑学有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讲求和谐美。府门的 “门当”是以一对的形式出现,而 “户对”的数也须是双数,如二、四、六个。户对在外形上是多种多样的。有四方形、六棱柱形、八棱柱形,还有圆柱形。户对上的花饰也多种多样,比如各种花卉、花果、文字等。最常见的就是花卉和文字。当然,个别时候也有把整个门簪雕刻成一种瑞兽的。相比较而言,动物形门簪没有花卉、文字,门簪圆润温暖。到了清朝定都北京实行旗、民分城居住制度后,朝廷便有了规定:一到五品官员可以为六个,六到七品官员可以为四个,八品及以下只能为两个,普通大户人家也可以是两个,只有皇帝的皇宫才能有九个,取九鼎之尊之意。

清朝比较看重门当和户对。往往以户对的多少来判定户主的身份和地位。精明的媒婆在给人提亲时甚至专门看这家门框上有几个户对、那家门框上有几个户对,如果男女双方家庭门墩儿等级一样,户对数目又一样多,那就是 “门当户对”,如果门墩儿户对数量、形制都不一样,某种意义上那就是门不当、户不对。

不过有建筑专家讲,今日从大门摆设去谈 “门当户对”的说法,是近年来旅游发展的产物,这是导游们编出来的,以 “门当户对”看北京胡同宅院的 “门道”,在建筑史学没有具体记载。从建筑史学上看,“户对”所指的门簪是用来搁门匾的,当然从门匾也可以看出户主人的家世地位。其实,古代宫殿、寺庙、祠堂、书院、会馆等所有的大门,甚至陵墓建筑都有门簪,似乎与家世婚姻没有任何关系。

猜你喜欢

正房四合院北京
京西地区青砖类传统民居热工性能现状评价与外墙优化设计研究
吉林省满汉融合区域乡村住宅院落空间布局探析
北京乐成四合院幼儿园
北京,离幸福通勤还有多远?
北京春暖花开
北京的河
北京,北京
四合院下的宝藏
王家烈故居
记 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