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居住空间的中西混搭设计与方法研究

2020-06-11王冠

湖南包装 2020年2期
关键词:中西文化中西室内空间

王冠

(东北大学艺术学院,辽宁沈阳 110819)

如果说1840年的鸦片战争带来的是中西文化的正面碰撞,给予中国居住空间形态带来的是深刻的影响与转型,从此中国步入近代社会。中国居住空间形式发生了渐进式的改变,以致于居住生活方式随之变化,但是中国近现代居住空间形态表现出共同的集聚与发散特点,缺乏对应的个性特征。随着当今世界的全球化、信息化、城市化浪潮,中西方的文化交流更加全面化、信息化,希望在对中西之间居住观念的转变与传统空间特点的回顾中,找寻更好的中西文化融合之路。

1 中西文化交融下的中国居住观念形态的转变

1.1 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与居住观念的转变

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建立,完成了中西文化交流由强制到自觉的转变,在此期间面临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由此而来导致中国传统观念的一些转变。就中国的居住观念而言,伴随着中西文化的碰撞而不断淡化,尤其是在中国沿海沿江的大城市表现得较为明显和剧烈。上海成为这场转变中典型的注脚。

在鸦片战争至一战期间传统的居住观念在适应新的社会形势下带来的居住形式变体中,得到相当程度的保持。在人口成分复杂且激增的上海面临着人口与土地矛盾的问题越发突出,带来了与传统居住观念的合院住宅完全相异的居住形式建筑。可就其本质仍然未能抹去传统居住观念的痕迹,体现在具有居住伦理的居室功能布局,守礼与执中的居住审美情趣,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一方天井及其他途径中尽可能地蔓延。除此之外的五四运动同样没有真正使中国居住观念发生革命性的变革,社会生活依然停留在传统时代,但在精神文化领域输入了西方学理,完成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接受的转变[1]。

随着一战结束,一些西方人来到上海发展海外市场,西方人的住房要求及住观念引发中国居住观念的相应变革,体现在等级秩序的传统居住观念和审美情趣逐渐淡化,天人合一的思想不再刻意表现。取而代之,首先关注居住环境的舒适,再则就是居住功能的方便。这段时间里居住空间形态、居住生活方式上的改变,较居住观念的转变显得更加深刻,却在还未及深入时因随之而来的全民抗战停止了变化。

1.2 新传统文化背景下居住观念的转变

新传统文化在某种层面上讲是重建中国文化,在此背景下新中国引进了前苏联的“大集体”和高度组织化价值观,影响着我国20世纪50~60年代城市和居住区规划建设,呈现出新传统居住观念有别于改革开放后的新居住观念明显的断裂,表现为包含结合中国实际需要出发,在引入和学习前苏联的城市和居住区规划建设模式的同时,构建适合当时社会、政治、文化、经济现状的居住观念。“先生产后生活”的口号成为新传统居住观念的基调并持续至20世纪60年代后期,由于“文革”才又一次陷入停滞状态。

1.3 西方文化的全面引介后中国居住观念的转变

改革开放后,西方文化全面涌现在国人的面前,其中西方居住理念及居住空间形式引起对中国传统居住观念再一次冲击。在新传统文化的土壤里注入西方文化带来的居住观念及形式被一种本土原有习惯抵制与排斥。由于改革开放后中西文化迅猛交锋,致使居住观念亦随之迅速转变。从单纯关注住宅内部环境到住宅外部周边,从小环境再拓展到更广阔城市的大环境。这种转变其实是城市化、信息化、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中国在完成传统住文化向现代住文化的转变[2]。在转变过程中的挣扎又会引发对中国传统住文化的再认识与复兴。中国传统住文化在抵抗外来住文化的热潮中,从某种程度上引起民族住文化的反弹。纵观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居住空间设计,本着重新审视中国传统与客观评价西方,兼收并蓄的态度始终贯穿于此次居住观念转变之中。

换言之,中国的居住空间自1840年以来在完成了由被动到主动接受西方单体多层建筑居住空间的过程。以致20世纪20-30年代出现院落式合院居住空间与租界的独栋洋楼和多层住宅、办公建筑夹杂的现象,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积极吸收西方设计理念呈现兼收并蓄的发展趋势,不断完成近现代的居住空间向西方居住方式的彻底转变,21世纪又掀起兴建民宿旅游业和新农村建设的热潮。中国居住空间正朝着传统文化回归的道路上发展,但不会是简单意义上的重现,而是迎合时代需求,构建多文化融合的居住空间。

2 中西方传统室内空间特点比较

2.1 室内空间设计概念界定

对于室内空间设计的诠释首先是空间概念的理解,“空间”常指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是长度、宽度、高度围合而成并且具备广延性和伸展性,同时在多个领域都有空间一词,比如:体验空间、梦幻空间、心理空间、物质空间、生活空间,因此空间具有多义性。在建筑领域空间即空的部分,建筑空间可分为内部空间、外部空间,还有一定意义下的“灰空间”即“檐下空间”“廊下空间”,其中内部空间,也就是由天棚、墙体、地面围合而成的空间称之为室内空间,与之相对为室外空间。

设计是一种从无到有的创造性活动,那么室内空间设计泛指人类为获得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而进行的设想、规划、方案等创造性活动,且与建筑艺术有密切的关系,是建筑提供的内部空间基础上,运用技术与艺术手段而进行的二次空间再创造。主要内容有:室内空间的大小与形状,室内与室外空间的衔接与过渡,对室内空间的分割与组织及室内各界面的表面装饰等[3]。

2.2 中西传统室内空间特点的比较

从空间表象层面,中西方的空间布局表现为中国的“离散”与西方的“集中”,空间大小形状表现为中国的“适形而止”,西方的“巨大高敞”。中国离散型的室内空间布局,每座单体建筑都具有完备的空间结构和形态,但布局简单,带来了空间功能的不完整性,只能满足有限的几个功能需求,更多功能依靠的是多个单体建筑的组合连接得以实现,所以在空间形状呈现“适形而止”的特征。反而西方的集中型的室内空间布局势必衍生出空间的复杂化,导致“体量”上的扩大来实现,因此西方建筑室内空间是“巨大高敞”的。

从空间结构层面上,表现为室内外空间关系的不同,中国的“流通”,西方的“隔绝”;分隔空间的手段表现为中国的“灵活”与西方的“固定”;空间组织方法上分别采用“主从”与“序列”的方法。室内外的关系取决于门窗的处理,数量、尺度、位置都可以改变室内外的衔接方式。而室内空间分隔是通过一定的隔断方式,它的灵活或是隔绝由隔断的材料与结构决定,由于中西方的选材和建筑结构的不同最后呈现不同的特征走向。那么中西方空间组织方法的不同体现在对轴线的运用,中国是以院落式布局由一条南北轴线将形状、大小不同的院落及建筑对称或不对称布置,形成“中心空间”为主,“边缘空间”为次的空间组织[4]。西方室内空间不是单一的而是复合的,需要一定的方法构建“空间序列”,形成多类型的序列形式,如:开放空间序列、结构要素序列、封闭式序列,垂直向的高程面的变化序列,明暗序列、方位或尺寸交替序列等[5]。在空间界面的处理上中西方表现也是截然不同的,中国追求“朴素”,而西方选择“华丽”装饰。其根源于中西方装饰空间的目的不同,中国是为了教化,西方是为了美化。

室内空间的性质往往影响到对空间设计的处理和设想,不同的文化观念下产生了中国的“人居”和西方的“神居”,最终形成不同的室内空间特征。中国表现为“水平性”的强调,以人伦为出发点,尺度宜人,人与自然的融合关系处理,灵活的隔断满足生活需求突出人在空间中的重要性;西方强调“垂直性”尽可能接近天国,不以人的尺度去建造,用墙体或围柱等手段将“神的空间”与“人的空间”区分隔绝,空间终端的表现突出“神的空间”地位。借用一切可能的手段营造与神同在的氛围引人向上升腾。

3 现代居住空间的中西混搭形式与设计方法

3.1 现代居住空间表象的中西混搭形式与方法

中西传统空间布局在前面我们已经了解,中国离散的室内空间布局包含了3种类型的空间:建筑室内空间、庭院空间、介于内外的“檐下”“廊下”的“灰空间”;随着西方建筑发展,在采用集中型布局的基础上,必然带来室内布局的复杂化,具有代表性的有“集中式”“拉丁十字式”“长廊式”“连列厅式”等[6]。空间的大小形状,中国的“适形而止”和西方“巨大高敞”的空间内部,具体表现为中国以面阔形式的水平延伸和西方在垂直向的无限升腾。

在中国接受西方住文化且已转型的今天,不可能为了传承传统文化而完全回归到原来的院落式住宅,这是不现实的。只有在西式住宅建筑空间形式下作中国化创新,在空间塑造方法上试图将中西传统理念融合。

图1 上海某洋房檐下设计

图2 上海某老洋房廊下设计

图3 应公馆内景设计

图4 某现代别墅室内设计

中国自汉代以后便以单数为开间数,而数字“9”被视为最高等级、最尊贵的数字[7]。另外,在离散的布局之下内外虚实空间衔接处的过渡空间的处理就显得尤为重要。西方的集中式空间布局带来的是大体量的内部空间,给人以宏大的气魄之感,配上与之相衬的“华丽”装饰,显得十分奢华大气。在关于空间表象层面的中西混搭设计时,可以选择间数为单数,而且注意空间序列层次向西方复杂性靠拢,以及功能空间的过渡部位的中式细部处理,比如装饰上数字“9”的运用,它的中国寓意与西方的“华丽”装饰相辅相成。对于西方的空间体量感的塑造需要高举架的建筑室内空间。在中西空间表象混搭设计豪华的跃层式别墅显得更为适合,由此让人想到了上海的老洋房。从一组老洋房的照片中受到启发,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比如老洋房“檐下”和“廊下”灰空间的处理(见图1、2)[1],可以尝试在现代的商品房住宅中一层店面与二层住宅空间形态的塑造。图2的廊洞灰空间可以设计成中式的檐廊,材料依然与建筑墙体砖石相同,拥有中国元素同时又不显得突兀,西方的风格韵味得到保留,运用到一层店面既增加了店面空间又使二层住户多了可利用的室外空间,并且营造了住宅建筑的空间虚实关系,柱廊的设计增添了几分韵律感。再有老洋房的室内细节处理(见图3)[2],在现代高端大气的别墅混搭设计中同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那些高架的玻璃窗和过度部位的点状语言,仿佛带有夹层般多层空间感受,将我们引领到西方教堂般的神圣之境,尽显西方的“巨大高敞”,也唯有别墅这样的住宅可以驾驭(见图4)[3]。例如居住空间表象的中西混搭设计中借鉴图3的点状语言处理,可以换成中式元素并且单数为一组排列在空间序列的节点部位。综上可知,空间表象的中西混搭设计体现在细节处理和空间形态的塑造上。

3.2 现代居住空间结构的中西混搭形式与方法

图5 中西方空间混搭室内设计

图6 玻璃分割空间室内设计

图7 木格栅分割空间室内设计

中西传统空间结构的混搭设计主要体现在室内外的空间关系、空间分隔方式、空间组织方法以及空间界面处理上的不同。在现代的住宅设计中空间结构的中西混搭要分层次地考虑,是一个从细节和实际出发回到整体调整融合的过程。现代集中式高层建筑是居住空间的发展趋势,不可能为个人量身定制内部空间结构,往往是后期根据房主偏好简单改造,而且在设计风格上也要迎合现代人的审美不宜过于传统老旧即便是体现文化融合的设计,那么我们下面具体地谈谈如何用现代设计手法表达文化的融合。首先是室内外的空间关系中国的“流通”与西方的“隔绝”的设置。西方的伟大建筑多为宗教建筑空间性质是神居,中国的空间性质是人居。居住空间需要足够的采光,与大自然接触,所以室内外关系“流通”更合适。西方的“隔绝”可转化为内部空间功能性的创造,例如母子空间,既有了隔绝之意又分隔出封闭的独立功能空间(见图5)[4]。其次,由于中西建筑结构与选材的不同,室内空间分隔方式形成了中国的“灵活”,西方的“固定”。再有,中西的空间组织方法都采用了轴线,运用的方式不同,中国表达空间的“主从”关系,西方强调空间的“序列”变化[8]。中国接受了西方的住宅形式但没有深入理解其文化内涵下的空间特征,缺乏空间序列的塑造,丢失了民族的传统,忽视了中西文化的融合。空间分隔方式的混搭有必要先了解中西方的传统分隔空间要素,中国分隔空间主要用帷帐、屏风、格栅、多宝格、落地罩,西方主要是内墙与列柱[9]。为了达到“灵活”与“固定”地分隔方式的结合目的,巧妙运用这些元素是关键。比如,玻璃透明墙体的隔断设计,这种围合有亦是无,既是固定装置,阻断了空间,而空间与空间又清晰可见,体现一种空间分隔的灵活处理手法,隔而不断使空间富有层次感的同时空间得到了延展而不显得局促(见图6)[5]。分隔要素与不同空间类型的混合运用也有利于空间分隔方式混搭的表达,如封闭空间带来的墙壁与珠帘、木格栅等灵活装置的混合运用造成空间的虚实[10](见图7)。在空间的序列混搭上,可以将中国观念中的以北为尊,中心空间与边缘空间处理结合西方空间序列的起承转合,利用房间的大小、举架的高低、交通的宽窄,交替开合变化完成起始、过渡、高潮、终结的空间系列。综上所述,现代中西方居住空间结构的混搭过程可以理解为室内空间的水平向与垂直向的重塑创新。

4 结语

中国对西方居住文化的认识早在1840年中国近代历史初期已然拉开帷幕,并不断经历几次重要的转折,逐步地完成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过程。中西文化的融合在一步步地加深,到现如今全球化的发展加速了中西交流的脚步,中西文化相融的设计相继出现,所以混搭设计对人们来说并不陌生已经接受。混搭设计不是不同民族元素的堆砌,而是与文化相链接,要深入了解中西文化的哲学观念下的形式流变才能更好地做出不同文化共生共融的设计。文化被一代代传承,并赋予新的内容需要我们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沿袭中反思,在反思中创新,在弘扬与再认识之中使本土传统文化向现代化转型,让设计向更深层次的文化哲学上靠拢。希望本文可以在中国现代居住空间设计的创新上有所借鉴。

猜你喜欢

中西文化中西室内空间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基于新媒体专业能力培养的“中西文化比较”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室内空间设计》
陶瓷艺术品在室内空间中的应用探讨
室内空间设计之住宅设计
影響中西的波希戰爭
书介:《中西文化关系通史》
杨洁宇作品
“双栖”画家孙志纯 行走风景 融会中西
中西文化视阈下的《艺术概论》课程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