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设计因缘视野下的特色小镇景观设计

2020-06-11胡俊红郭国辉李诗意

湖南包装 2020年2期
关键词:小品景观设计小镇

胡俊红 郭国辉 李诗意

(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湖南株洲 412003)

在建设美丽宜居的乡村进程中,住建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部委于2016年联合推出了中国特色小镇建设计划,旨在培育在休闲旅游、传统文化、美丽宜居、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等方面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镇。特色小镇建设离不开景观环境的规划与设计,特别是如何利用特色小镇的建筑风貌、文化习俗、生态特质等优势,极力打造极具特色的景观,将有利于展示小镇的古镇历史文脉和人文地域个性,推动乡村生态振兴,为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作出新贡献。

1 “设计因缘”阐释

笔者从传统文化感悟构建了设计的因缘论,以因缘的观念对设计进行定义,是对设计理念独辟蹊径的思考,并在专著《设计的因缘》中指出:“设计是一种求‘因’构‘缘’的过程,求‘因’是去掉主观成见,根据事物客观规律去认识与创造事物。构‘缘’即强调设计是一种‘缘’创性的活动,设计物缘的创造过程是人缘、生缘、时缘、形缘、和缘的建构过程,应该考虑到与人宜,与生融,与时进,与形合的和谐共生。[1]”(见图1)

在特色小镇建设中,景观是展示、传承地域文化的重要平台,景观设计有利于小镇特色地方文化的体现与生态环境的营造。在具体设计中,就设计的“人缘”祈求,景观设计要“因人而异”,解读当地的人文特征,并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就设计的“物缘”要求,景观设计建立人、物、环境的关联,营造与环境相匹配的景观小品;就设计的“生缘”体察,景观设计要“因地制宜”,凸显地域个性,促进人、景观与环境永续发展;就设计的“时缘”影响,景观设计要“因时利导”,传承和创新文化传统,充分打造文化特色、地域特色或产业特色;就设计的“形缘”制约,景观设计要充分展现利用地域的自然生态资源,合理布局,以绿色观引导生态文明的建设;就设计的和缘整合而言,景观设计应综合考虑人缘、物缘、生缘、时缘、形缘等多方面要素的整合,系统设计、科学规划,努力创造宜居宜乐宜养的人居环境。

2 以“设计因缘”视角剖析特色小镇的景观创新之道

作为一种剖析造物之道的重要方法,设计因缘论可以指导景观设计实践,基于人缘、物缘、生缘、时缘、形缘、和缘的视角,系统分析、科学指导,打造和谐美丽的景观环境。

2.1 人缘祈求下的人性关注

儒家学说中提出“人者,天地之心也”(《礼记·礼运》)。孔子强调,“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论语·先进》),《尚书·泰誓》中说:“惟人万物之灵。”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一切活动围绕人来展开。在特色小镇建设中,尤其要注重当地人们的需求,分析人缘要素与关系,将景观与人们的生活结合起来,充分展现人类文明的多样性,打造独一无二的特色小镇。

关注人群需求。“设计就像一个听命于主人的仆人,他的使命就是有效地按优先顺序去满足使用者的需要。[2]”特色小镇的规划建设中,首先要考虑的是其服务对象定位,要满足生活居住人群的基本需求和特殊需要,比如在设施场景中,根据需要设置游客导向指示系统、公共服务设施、健身器具与休闲座椅等等。

体现人文关怀。特色小镇的人缘满足要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倡导人性化设计,要特别关注一些特殊群体或弱势人群的需要,比如老幼病残者。在具体设计中,像地面铺装材料,要考虑防滑的需要;在太阳辐射较强的区域要设置遮阳设施;在光线阴暗的场所要增设照明设备;要合理布局无障碍设计,台阶的长度和高度、扶手的高矮,以及无障碍通道等。要科学系统规划,为所有人群的安全性和舒适性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与保障。

弘扬人文精神。特色小镇景观塑造的关键是人文精神的弘扬。要挖掘利用各地的文化符号,将其作为规划元素运用到小镇景观设计中,能够展现独特人文面貌,彰显文化精神。例如在常宁市印山文化广场景观设计中,在厘清“文化”“景区”“广场”“印章文化”概念的基础上,依托景区的印文化,对印章图像进行图形分析和元素提炼,并融入印山广场景观设计(图2-3)之中,凸显当地印章文化精神。

2.2 物缘要求下的小品塑造

物缘主要探讨围绕景观小品赖以形成的事因及设计行为特征。“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学》)柳冠中先生认为,“物”是“人”目的性的投射[3]。设计是一种造物活动,景观小品作为一种人造物,其缘起是功能需求与文化作用的结果。特色小镇景观小品的塑造,从功能、造型到装饰动机等都是人类在长期生活生产活动中,为适应所处环境而形成的本土文化产物,反映一种特有的生活物缘。

因借体宜。特色小镇的发展,不在于磅礴浩大的体量建设,而在于小巧精致、舒适宜人的空间环境,注重人的感受与体验。“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是计成《园冶》一书中最为精彩的论断,反映我国传统造园原则和手段。“因”释义为“依据、凭靠”,“借”为“利用、依靠”,“体”是“领悟、辨察”,“宜”为“适宜、合适”。同样,小品设施作为景观设计中的造物要素之一,亦是讲究形体适度,大小得宜,与周围环境相融合。在特色小镇建设中,小品是景观环境中不可缺少的组成要素,通常因为其体量适宜、造型新颖、材质多变、色彩丰富,对整体环境中起点缀作用,往往会带给游客耳目一新之感。

图1 设计因缘关系示意图

图2 印山广场的文化墙(彭依霞绘)

图3 印山广场的文化墙(彭依霞绘)

功能拓展。特色小镇景观小品的功能往往并不是单纯的审美与造景之用。景观小品的塑造,应通过各种形式来表现大众的需求与生活状态,在满足实用性和艺术性功能的同时,还应有较深层次的文化内涵,隐喻不同地域的文化趋同与情感精神。在设计师的创造下,景观小品不仅能促进公共活动的交流、互动,让人们参与体验公共艺术品,而且能展现一定的艺术价值与“社会精神”,将艺术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例如,中国水乡乌镇有一组反映民俗风情的景观小品雕塑,把一些日常生活的写照表现在景观设施中(图4);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区新店镇长春村的景观小品反映了当地的茶马古道文化(图5),由此看出,生活缩影是人文情怀的情感关注与文化品位的艺术升华。

兴文造景。小品景观的塑造常常从文化基因中去寻找创意之源。特色小镇人们长期生产、生活的进程中,积累了不少代代相传的文化精华,这些是现代社会需要继承和发扬光大的。一般来说,特色小镇的传统文化表象更为突显,这些是小镇小品景观造型与装饰的缘由。没有体现文化内涵和文化意味的小品雕塑,常常被人们嘲笑为低劣之作。古为今用,古为今创,特色小镇景观小品必须走兴文造景之路。

图4 中国水乡乌镇历史人文雕塑(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2.3 生缘体察下的环境关爱

生缘是指设计赖以形成及存在的生境[4]。既包括设计物质文化赖以存在的自然生境,又包括设计精神文化赖以形成的社会生境。庄子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古书云:“人事必将与天地相参,然后乃可以成功。”这种“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深深影响中国古代园林景观与家具建筑等造物活动。诚然,在特色小镇景观设计中,应秉承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设计生缘观,师法自然、道法自然,努力创建人与景观环境和谐共存与演进的生态系统[5]。

因势借景。景观的营造必须与自然结合,必须合理利用地形地貌的特点打造特色,要善于因势借景,利用原有的景观风貌丰富景观的层次感,达到“一步一景”的特色。在特色小镇规划中,可以巧借地形特征来建造新建筑,最大限度地保持聚落的整体景观效果;也可以合理借助近景远景,有效延伸景观空间,将景色融于自然。例如被誉为“世界活态文化遗产”之称的元阳梯田,是人类适应自然与改造自然的结合,元阳梯田的色彩、线条、地势等特点,对于节奏与韵律、比例与尺度、统一与变化、对比与调和等等美学都表现得淋漓尽致,有着极高的生态美学价值(图6-7)。

扬“土”创景。本土化设计是基于当地文化与需求,将民族特色与地域特征相结合的一种创造性活动[6]。每个特色小镇都具有一定的历史底蕴,经过若干年的传承和演变,其居民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民俗特性。地域特色需要深入研究地域文化,通过符号图腾来呈现,提炼出最具地方特色的设计符号,恰当运用于特色小镇景观设计中,让设计具有文化认同感。

图5 茶马司小品雕塑(图片来源:远流网)

图6 元阳梯田景观(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图7 元阳梯田景观(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永续延景。永续设计是20世纪末提出的一种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设计观。特色小镇景观的打造必须考虑景观的可持续性与再生性,贯彻永续设计思想。景观设计的可持续包括环境、资源、社会和文化的可持续,要求在环境设计中既能满足当代人需要,又要兼顾子孙后代永续发展的需要。景观永续设计强调均衡考虑经济、环境、道德和社会问题,在保证环境生态发展的前提下,合理引导和满足居住者需求,因地制宜地打造舒适、绿色的特色小镇景观。

2.4 时缘影响下的特色呈现

时缘是指设计为适应时代要求不断创新进取而体现出来的时代影缘[7]。任何时代、任何社会,由于科学技术与生产力水平的进步与发展,促成了设计表现形式及特征的更替。韩非子云“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世间万物并非亘古不变的,特色小镇景观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传承中华文化的独特性,这是城镇景观整体规划设计的首要原则[8]。

文化特色塑造。吴良铺先生曾说,优美环境的创造,必须要与自然和历史文化相融合,特别是要与“文脉”结合,继承和发展历史遗产。当前特色小镇建设中,由于功利性的行为导致传统文化的缺失屡见不鲜。特色小镇文化特色的塑造,必须将小镇建设与文化传承结合起来,让传统文化能够推陈出新、与时俱进。无论是城镇的整体形象,还是细节表达,都应成为文化特色的窗口,应在文化特色的保护和传承视角下进行设计。地域文化不仅包括物质空间文化,而且还包括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这些都是城镇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9]。例如景宁畲乡之窗,位于浙江省西南部,小镇以畲族文化为特色,立足于当地优质的自然资源,建设独具畲族风情的江南小镇(图8)。该镇以弘扬畲族非遗文化为切入口,利用节庆载体,生动展示婚俗表演、篝火晚会、织彩带、唱山歌等传统文化情境(图9),塑造了浓厚的畲族人文特色。

地域特色营造。地域应是民族个性形成的“土壤”,地域特色应是其民族文化的个性突显。在特色小镇建设中,构建和谐的地域景观不仅是生态美学的体现,而且还是民族特色文化的展示。地域特色的传承与发展是小镇建设的内生动力,牢牢把握这一根基,特色小镇才能稳定发展。在特色小镇景观设计中,资源气候是影响地域景观的重要因素之一,受气候、地形等多方面的影响,资源的分布具有不均衡性,在景观设计中还要秉持因地制宜的设计原则[10]。例如在建筑构造上,北方冬季寒冷,建筑要厚重封闭,能够御寒挡风;南方雨季漫长,建筑要轻巧通风,减轻室内的潮湿等。此外,在具体设计中,常常保留传统建筑景观的局部,运用“以点带面”的手法彰显文化符号,传递文化精神,展现地方特色。例如位于云南省的楚雄彝人古镇(图10-11),独特的彝族地域文化及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与自然风光旅游资源,让商住和游客流连忘返,其在全国乃至世界具有唯一性,使得彝人古镇成为“游云南必到之地”。

图8 畲族的村落入口(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图9 畲族的篝火晚会(图片来源:新浪网)

图10 彝人古镇入口(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图11 彝人古镇风光(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产业特色打造。在历史发展与演变中,特色小镇的建设源于其一定的地域与产业优势,特色小镇的形成与其经济基础密切相关。当前特色小镇的发展必然离不开产业的支撑,只有发展特色产业,增强地方经济实力,才能让小镇发扬光大,延续历史命脉。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产业逐渐没落,只有产业创新才能促进特色小镇的发展,让特色小镇不为时代所淘汰。在特色小镇的景观设计中,各地独特的产业特色是小镇最重要的设计元素之一,特色的营造也可以从小镇的产业要素与基因中去吸收灵感,创造别致的产业景观。例如云南禄丰县的黑井古镇(图12-13),自古以来就是产贡盐的地方。盐业经济的发展,盐文化的渗透,给黑井留下一大批建筑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饮食文化。因此当地依托独特的自然景观与深厚的历史文化,进行了产业转型,将黑井古镇打造成为一个新时代的“盐都”。

2.5 形缘制约下的生态展现

设计的魅力在于形缘创造。在形缘塑造中,会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环境等方面的种种制约。在特色小镇景观设计中,就设计的“形缘”制约而言,要充分考虑地域的自然生态资源与品类特性,合理布局,以地域植物与场景规划凸显生态美景,以绿色设计观引导生态文明建设。

品类特性彰显生态特色。景观的构成包括人造景观和自然景观。在特色小镇景观设计中,要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有的天然植被,巧妙地将人工景观融入自然景观当中,使其成为集观赏性、生产性、可参与性与经济性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特色景观。要充分运用植物塑造场地空间,享受植物景观的自然野趣,延续土地生产的记忆,例如种植适宜不同季节观赏草植被;将梯田挡墙适当加宽改造为类似田埂式的游步道;利用绿色植被和自然风光,打造成游客可直观体验的多层次互动游赏景观。在人造景观植被选择上,北方小镇冬季寒冷漫长,要尽可能选择四季常绿的品种植物;南方小镇气候温暖,植物种类多样,可选择多种植被进行混合栽种,营造色彩缤纷的四季。

形态布局营造生态美景。特色小镇景观设计要做到有“因”有“缘”。“因”是指理由、沿袭,就是说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去设计,根据不同地形利用景观设计手法营造自然景观与艺术意境,让人触景生情、赏心悦目;“缘”是指存在的条件与关系,需要创造一种地、景与人之间的一种共生美学思想。基于“形缘”关系,特色小镇生态景观设计中,应依照用地性质,巧妙利用自然地势地形条件,或方或圆,或顺坡势而造,或依地势曲折而设,能够有效延伸景观空间,利用自然景色营造生态美景[11]。例如位于浙江诸暨的枫桥古镇(图14-15),小镇整体规划与周边景观协调融合,相得益彰,给人以自然宁静之美。

绿色理念创建生态文明。生态是特色小镇发展的本色,绿色是特色小镇发展的底色。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的引领下,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特色小镇建设的全过程和各领域,走出一条健康、绿色与智慧的特色小镇建设之路。特色小镇景观设计要从“绿色”中求特色,结合自身实际,选择适宜的低碳生态策略,有效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依托本地气候与资源条件,借助自身优势特点,注重在绿色建筑、环境布局、能源利用、绿色交通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体现相应特色,保护小镇历史建筑,延续特色小镇环境风貌,充分体现小镇景观“味道”。

图12 黑井古镇(图片来源:新浪网)

图13 黑井古镇(图片来源:楚雄旅游网)

图14 枫桥古镇(图片来源:谷德设计网)

图15 枫桥古镇(图片来源:谷德设计网)

2.6 和缘整合下的美景创新

“和”是中国文化的精华,设计应强调人缘求真、生缘求善、形缘求美、时缘求变的“和缘”共存。“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考工记》),是中国古代造物的倡导,也应是现代设计和谐的准则。特色小镇景观设计和谐之缘,不仅要体现在景观的细节设计上,而且应强调人、景、环境与社会的“天人合一”,体现一种“中和”思想。

系统设计。在特色小镇景观设计的和缘整合中,需注重系统规划,合理布局,使小镇景观的“和”体现一种科学性和系统性。系统是一个外延甚广的概念,系统设计是系统原理与方法在设计中的应用。在特色小镇景观设计中,按照系统的观点,将人、建筑与景观看成一个有机系统,使它们融为一体,进行科学分析和系统设计。在具体设计中,应充分掌握景观整体性及其制约的细节问题,利用系统设计理论与方法,宏观上关注景观造型与装饰要素的差异统一,微观上关注点、线、面、体、色彩、材质等形式要素的具体应用和多样协调,使人、景观、环境与社会不可分割,构筑一个有机的共生共享系统。

协同发展。特色小镇的培育,需要打造特色鲜明的产业体系,创建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营造和谐宜居的美丽景观,提供快捷便利的设施服务,彰显历史底蕴的特色文化,促进小镇全方位协同发展。就具体的景观设计而言,设计者应该从所涉及的人、境、时、事等外在要素出发,结合植被、工艺及技术等内在因素,以人为中心,以创新为动力,以特色为窗口,协调发展,科学设计,使特色小镇成为人们的安居之地、乐业之园。

3 结论

特色小镇的存在与发展必然有其设计之缘。在特色小镇的景观设计中,必然要从小镇人们的生活方式需要出发,充分挖掘和利用小镇的自然风貌、植物植被、建筑群落、传统文化、风土人情等设计源泉,保持原有自然风貌,合理整合生态景观,创建景观小品,营造和谐宜居的小镇环境。设计中要最大化地利用自然景观,创新新型绿化手段,系统设计,维持生态平衡,完善景观功能,提升景观美学价值。同时要做到“与时俱进”,体现创新求变的设计追求,落实可持续发展观,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呈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文化特性及景观表象,极力打造极具个性特色的特色小镇。

猜你喜欢

小品景观设计小镇
安安静静小镇
作 品:景观设计
——《势能》
命题小品——覆雨翻云
“CK小镇”的美好
《临宋人小品》
垂直绿化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熊的小镇
巧用景观设计和谐中的一致化
小镇(外一篇)
(小品)《加班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