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布江拼布绣产品的传承与创新研究

2020-06-11吴珂

湖南包装 2020年2期
关键词:传统产品设计

吴珂

(湖南理工学院,湖南,岳阳 414006)

1 拼布绣定义

拼布是一种传统的民间技艺,就是将各式各样形状的布料拼接缝制在一起,拼布又称为“拼贴绣”或“贴布绣”。无论中外其历史都非常悠久,存在于人类有织布技术以来的乡村社会中。在英文中通常人们习惯用patchwork来代指拼布工艺品,严格来说,patchwork一方面指的是拼缝物,着重强调“拼接”这种方式;另一方面也用来形容抽象事物的拼凑。而常见的拼布工艺品大多是由表层拼布面、夹层填充物和底布经过压缝而制成的,即 quilt[1]。

大布江拼布绣以地域为名,其根植于湖南永兴山区大布江乡,在永兴县龙形市乡、七甲乡、鲤鱼塘乡等地亦有分布,还广泛分布于湖南省郴州市各区县,是一种以碎布为载体,用针线拼缝而成的民间技艺,传统拼布产品类型以小孩用品为主,如有口水珈、凉帽、肚兜等,是功能性与审美结合的农耕时代的产物。2012年6月被列为湖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2 当前非遗产品同质化及质次问题

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品设计普遍存在创意原创力不足的现象,产品雷同、同质化的现象较多。这样的产品没有市场竞争力,也就是没有独特的文化魅力,好的、经典的产品都是有独特性、地方文化性的稀缺产品。如今走到全国各地,会发现南北各地的文化产品如旅游工艺品都一样,云南地区大多是民族娃娃、荷包之类的,花色样式、甚至产品都雷同,缺乏民族特色和少数民族地方特色,源于本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独有的乡土气、文化魅力丧失。持续这样下去,对非遗产品的可持续发展,对中国文化产业的振兴都有不良影响。

尤其是一些产品为了降低成本和保证产品安全性,而大量采用通用的标准化生产时,产品的同质化特征就会更加显现出来[2]。当然,产品同质化除了受原创力的影响,还受市场环境、消费力、文化教育程度、政策制度等的影响。如由于历史与文化的原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品由师父徒弟或血缘关系内部传授的形式传承下来的,这种传承的方式,只有个别人掌握关键传承技术,其他从业人员只能从事大批量技术含量较低的产品的生产。尤其是当机器大生产出现后,导致生产的产品更加廉价,因机器制作的效率远高于手工。但是机器只能生产出大量的粗糙的产品,同质化、质次,根本无法满足真正有消费能力的人群。随着人们文化与经济水平的提高,对产品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应需要更有文化内涵、地方特色的优质产品,因为人们买产品不仅仅是买其功能,而更加看重其背后隐藏的商品内涵。

大布江拼布也存在着创新的问题,因为传统的产品类型如今很难有消费市场,在新的环境下,必须要开发出新的产品形式,才能把这门传统技艺保护下去。一种产品越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才能越发在同类产品中显得与众不同,人们只对稀缺资源感兴趣,从奢侈品的生产就可以看出,越是限量款,人们越是趋之若鹜。如果展示不出自己的特色,只是抄袭别人,产品很难有吸引力,在市场上也就难有竞争力。因此非遗想要可持续发展,产品传承与创新的问题一定要处理好。

3 非遗产品的传承与创新

非遗是具有生命的活态文化,其最重要和基本的特点就是传承,非遗的传承主体是传承人和传承群体,非遗正是藉由他们的口传身授,得以在历史的洪流中生生不息,非遗的活态性是历经流变和创新的过程而形成的[3]。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很强的传承性,它是祖祖辈辈相传下来的技艺,有固定的制作方式和模式。另一方面,非遗也具有流变性。因为非遗的技术与艺术积累也是一代代人不断研究、适应新环境、新材料后,不断改进的结果。在保持其文化基因不变、重要的核心技术不变的条件下,肯定还是有一些其他的变化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在悄悄或剧烈地发生着。非遗的流变性和创新性是一定存在的,因为世间一切事物和生命都在变化,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一成不变就如死水,人们不可能强行改变发生事情的变化规律,而只有顺应时代潮流的方向,在把握好大宗旨的前提下,有所摒弃。机械保护传统并不是正确的方式,允许其技术的自然变化,使传统的技术和现代的创意设计相结合,才能真正让其永续发展。

“在传承中创新”这个原则意味着“传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这对手工艺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他不仅要勤学苦练,熟悉传统,能够传承,而且要有一定的理论素养,有自觉创新的意识与能力[4]。《蜗牛》的创始人和主编邓超做了许多民间手工艺人的调查工作,他们在河北蔚县收集很多传统的拼布垫,并进行改良设计,使其在色彩形式、功能上都与现代设计更相适应,并把品牌命名为“凑合”,取其“拼而凑,凑而合”之意(图1)。在蔚县几乎看到了坐垫的完整的演变形态,是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才发生的巨大变化。过去炕是北方农村主要的公共活动空间,现在由炕变成了沙发,垫子开始从长方形变成方形,尺寸在变小,然后又进一步变成了我们最常见的圆形,现在已经完全演变为装饰功能了。过去的褥垫的拼布,都是传统图案,如狮子滚绣球、鱼戏莲,数不清的娃娃,当年的被面都是结婚用的,所以都是与繁衍有关的。然后发展变化为抽象的三角、方形拼布,用色彩拼一个几何图案出来还是花。这既有对传统生活的传承,又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而变化,工艺和审美都在适应新的生活。

大布江拼布当前也在积极跟进产品相关的传承与创新的问题,从设计、文化、品牌形象3个方面入手打造。

3.1 大布江拼布绣产品的设计传承与创新

大布江拼布绣产品也一直在探索传承与创新之路,过去的产品以传统的幼儿口水珈、牛角帽、背儿包、肚兜等为主,现在大布江拼布一方面要开拓新的品种,适应更多的人群和新的社会环境,传统的拼布绣作品因为式样较古老,有些产品不为当前的年轻人所接受。传承人何娟把传统的拼布手法与现代艺术相结合起来,将时尚亮丽的壁画艺术与传统的产品相结合,形成一种传统与时尚相结合的新型拼布绣。产品设计创新面非常广,涉及到产品的类型、色彩、构图、工艺等方方面面,下面仅以大布江产品在色彩、构图、及针法的传承与创新设计探索为例展开:

图1 “凑合”拼布:猫头鹰布玩具蜗牛民艺工作室《凑合》

图2 时机已到(作者:何娟)

图3 待嫁的新娘(作品设计:何娟)

3.1.1 大布江拼布绣产品的色彩创新 何娟2011年5月的作品《时机已到》获得第七届国际文博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大赛的铜奖(图2),这种把大布江拼布绣的艺术生命与现代生活与艺术相结合的方法,延伸了其生命张力。作品突破传统拼布绣画面色彩较“素、冷”的局限性,用炫目的“红色、黄色、绿色”为主色调,群鸡斗志昂扬,生动活泼,画面既有农家的喜庆又有现代时尚,取名也独具匠心,“九只鸡等到了最后一只鸡的到来”,谐音“时机已到”,画面的趣味性与艺术效果兼具,为新一代拼布绣产品指明了设计方向。

现代的大布江拼布绣秉承传统的表现手法,同时积极借鉴其现代绘画、版画等特色,在传统手法上加入了现代设计艺术等元素,突破了传统的应用领域。从图3中可看出其突破了传统大布江拼布绣的特点。从色彩上看,把传统与现代结合,很好应用了类似色的搭配,桔红的渐变,深红色系列,整体画面偏暖,同时也延续了传统大布江拼布绣深底色配鲜艳主体、明度层次对比反差很大的色彩搭配风格,能产生醒目、热烈、鲜明的感觉,具有很强的现代装饰画的风格。在整体拼布色块上,人物尤其具有装饰画的风格特征,在色块的大小上作对比。

3.1.2 大布江拼布绣产品的构图创新 大布江的传统作品较少使用均衡式构图,以对称居多,在其创新设计中则大量运用了这种方式,因这种方式更适应现代的设计作品,显得灵活多样而又统一。对现代设计手法的运用,如运用近大远小、深重浅轻、近重远轻等透视规律,形成视觉上的平衡感,构成一种均衡的画面,画面带给人们一种稳定感。同时,现代大布江拼布绣作品中常见构图方式,通常为平视体装饰构图或组合体装饰构图,呈现很强的现代装饰性特征,具有现代的画面感,从上面两幅图中都可以看出。主要是大布江的产品功能已经发生了多样的变化。在其作品中巧妙地运用点线面的穿插,及阴阳、虚实等关系的巧妙组合,体现了统一与变化的形式法则。

3.1.3 大布江拼布绣产品针法创新 大布江拼布绣与各类现代设计产品结合起来,对传统刺绣绣法进行了改进,并运用到各种产品设计中。刺绣是我国优秀的传统工艺,深受人们的喜爱,并且被运用到很多产品设计中。传统刺绣的针法多样,如齐针、抡针、套针、施针、乱针、滚针、切针、平金等,采用不同的针法可以产生不同的线条组织,肌理效果,通过独特的手工刺绣也可以达到一定的审美效果。通过手工刺绣,既可以将一块块的布料拼绣在一起,还可以在布料上表现某些强调的细节。例如,运用施针、滚针绣的大布江拼布绣,毛丝松顺,活灵活现;采用散套针绣的大布江拼布绣,活色生香,栩栩如生;使用乱针绣的大布江拼布绣,绒条组织多变,装饰味浓,艺术效果强,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刺绣工艺的创新与运用,可以使大布江拼布绣达到图案绢秀,色彩清新,针法丰富,雅艳相宜,绣工精巧绝伦的效果[5]。

3.2 大布江拼布绣产品的文化创新

以非遗作为源头,并把它与文化创意产品相结合,设计师以非遗为资源库来寻找适合文创的产品,进行衍生设计。文创产品以文化为依托创造的产品,凭借创意人的智慧、才能、文化积淀和天赋,对文化资源、文化产品进行更新创造与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借助于现代科技手段,而产出的高附加值产品[6]。这样一方面保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又开拓了文化创意产业。这两者都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在保护国家独特文化的同时,可以推进文化和经济的发展。

对非遗文化产品进行创意设计时,设计师们需对其相关文化遗产做深入的研究,如利用其传统图案为设计思路,并以此为核心展开设计。传统图案此时便起到了一个纲领或目录的功能作用,以此为核心设计的产品可以形成一个标志性的视觉符号。以此来吸引对此文化背景有兴趣、并可以产生共鸣的消费人群。也可以使一种抽象的文化转化为具象的设计,这样形成一定的品牌效应[7]。贵州丹寨宁航蜡染有限公司以传承非遗文化为己任,主要致力于苗族蜡染的挖掘、传承与开发,把大量的传统图案、蜡染技术运用于现代服装、手包、围巾中,打造出一系列的衍生产品。这些世代相传的文化遗产,历经时间的洗礼和长期的审美淘汰竞争,其中有很多非常独特的图案、造型为世代的人们所喜爱,在现代也一样深受欢迎。这些都可以作为现代文创设计的重要源头。我们需要珍视祖先遗留下的宝贵遗产,并加入时代的元素使之更加迸发出活力。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做到回归本土、不拘一格。

目前大布江拼布绣已开有文创微店,产品类型还在开发中,已经有了壁挂、包包、鞋子、车挂等物件设计,尤其是在当今乡村建设的大背景之下,非遗与文创也有更多的合作空间,大布江在当地建立了3个固定传习所,设立了4个固定展厅,展厅与本土旅游相结合,外来旅游人员可以在传习所体验做手工大布江绣的快乐,可以参观制作大布江绣的传统流程。当地的绣娘一方面把传统的本土艺术传承下去,又通过产品与旅游相结合振兴了当地经济。以本地非遗资源与当地旅游相结合,让本土艺术走向更广阔的外在世界,是非遗能存活并且繁茂的一个重要方法。创作必须植根于当地土壤,带动当地的人民,使当地的人们与外来旅游者形成合力,整个非遗文创才真的能长远发展下去。

3.3 大布江拼布绣产品品牌形象创新

过去大布江拼布绣的种类大多是幼儿物品,现在实际上拼布绣产品的潜在用户应该是文化消费群体,尤其是年轻人。这里体现出矛盾的一面,一方面,非遗是历经历史沉淀的古老的宝藏,另一方面,消费群体又是年轻人。因此,设计出符合这个群体的人喜好的产品,抓住这个群体的消费特征非常重要。年轻的消费者不仅买的是实用产品,而且消费的是一种文化,这是他们和老一代的消费者不同的地方,他们更在意品牌的内涵与价值。因此,保护好品牌、知识产权,营造产品的特色非常重要,做好产品的文化包装,塑造其独有的特色形象,以文化地遗产形象为核心,使其具有与其他产品不同的特色、理念,甚至做工方式。

因此相关的品牌渠道建设也要符合年轻人的习惯,他们爱上网,爱看直播,要精准地抓住他们的喜好通道,出版具有权威性、教育意义的拼布艺术书籍、期刊等;在互联网上建设关于大布江拼布的专业网站,开辟拼布艺人简介、拼布经典作品、发布一些国际国内关于拼布的新动态,加强与拼布文化传承地的文化交流,定期举办拼布艺术大赛,公布获奖作品及获奖者,带动整体氛围。通过书籍和网站建立人们对大布江拼布历史、著名艺人、作品的了解,为学习拼布技艺,传承拼布文化提供一扇窗口。

非遗产品如果仅限于在当地和小范围消费,市场是较窄的,“非遗”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当前越来越成为大方向,据《农民日报》报道:“2017年 6月,移动社交直播平台花椒直播举办‘传承·匠新——非物质文化遗产巡播’第一季,探索‘直播+非遗+电商’模式。‘玉雕’‘龙泉剑’‘古法制香’等 10余个‘非遗’项目及其传承人,通过直播吸引了超过700万网友围观[8]。这类型的活动为非遗手工艺人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反响,引起了较大的关注度,带来了上百万元的订单收入。加速推动了非遗产业的商业化、互联网进程。成为新时代背景下传承‘非遗’的一种新方式。”这种传播形式对那些交通偏远,经济不发达地区的“非遗”资源来说,是非常值得学习的,大布江拼布可与当地政府、社会资本、各种媒体结合起来,积极推动产品的互联网进程,使其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4 小结

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设计想要保持活力,需要在保持其原有技术和文化的基础上,与时代结合不断地创新。包括产品的类型与色彩形式,当前与文创产品相结合的设计方式等,而且产品的品牌形象也要与当前的消费者一致,锁定年轻的消费群体,做好互联网渠道建设。

猜你喜欢

传统产品设计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2015产品LOOKBOOK直击
新产品
产品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