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性化视角下的疫情防护用品设计

2020-06-11李毅王伊芬李洋

湖南包装 2020年2期
关键词:防护用品防护服医用

李毅 王伊芬 李洋

(重庆工商大学艺术学院,重庆 400067)

随着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不断蔓延,疫情已经影响到各大城市的正常运转,目前,在党中央的领导下,疫情防控有一些积极的变化,但是就目前形势来看,疫情仍然严重,而疫情防控仍处于一个关键的窗口期。

1 当前新冠疫情分析

众所周知,此次疫情由一种新型冠状病毒所引起,最初人们在武汉华南海鲜市场发现此类病毒的存在,认为病毒潜伏期最长不超过14天,而大量疑似病人以及无症状的感染患者在人群中形成了潜在的传染源,这类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为接触传播以及飞沫传播,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人传人现象,凡是有接触过感染患者,都有可能被病毒感染,到目前已经出现家庭传播、社区传播以及医护人员传播等病例,这也说明了新型冠状病毒有比较强的人传人流行形式[1]。而在这么严峻的传染形势下,医院则成为一个重要防护区,做好医护人员的疫情防护显得尤为重要。

2 疫情防护用品概述

在疫情流行期间,如何进行有效的自我保护成为当务之急。医疗防护设备是保护医疗机构从业人员健康和安全的有效屏障。医用防护用品主要分为5种:医用防护服,医用防护口罩,医用防护手套,医用防护帽和医用防护眼罩[2]。医用防护服是指医务人员(医生,护士,公共卫生人员,清洁人员等)和进入特定区域的人员(例如患者,医院来访者,进入感染区域的人员等)使用的防护服。它的作用是改善治疗区域的卫生环境,并防止细菌渗透引起的间接感染和交叉病毒感染。它不仅用于医院,而且还用于急救站、私人诊所、残疾人中心、疗养院和独立实验室[3]。

3 当前疫情防护用品现状及问题

我国的疫情防护用品还处于比较初级阶段,防护用品整体发展还不成熟,目前防护用品所存在的问题,将从以下4个方面进行阐述:

3.1 产品形态学方面

顾名思义,产品形式是产品设计后的状态。它通常是指产品形式,即视觉形式。在这种所谓的视觉形式中,由产品形式的颜色、材料和完成等元素执行的创造性活动统称为产品形式中的CMF设计,在产品设计领域,产品形态CMF设计是针对构成产品形态的色彩 (Color)、材料(Material)及表面处理工艺(Finish)等要素进行的创造性活动[4]。在本文中,主要从防护设备的颜色、材料和形状3个方面进行分析。

就色彩符号而言,目前市场上存在的医用防护用品多以白色、蓝色为主,色彩单一,且颜色多为冷色系,在一定程度上带给人冷静的视觉环境感受,同时让人感觉到距离与一种压迫感,而医护人员所配戴或穿着的防护用品,主要视觉观赏者为患者,冷色系会使患者感到强烈的距离感与紧迫感,就此,防护用品的颜色搭配需要给患者更多的温暖感与安全感,这样才能使患者内心不对医护人员感到惧怕,同时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这对于年纪尚小的患者来说,是尤其重要的。

就防护用品材料而言,我国目前大多数医院采用的都是一次性的医用防护用品,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这类医用防护品原材料的损耗,同时也加大了对此医用防护品的需求紧张。到目前为止,我国医用防护口罩常用无纺布材料,这种复合材料的透气性、透湿性都非常好,但对微小病菌气溶胶的过滤性极差。而医用隔离防护服具有其特殊的功能要求,它是一种纺织材料通过特殊的复合技术加工的复合材料,具有隔离细菌等功能[5]。医用防护服常采用聚乙烯、聚丙烯等材料,但这类材料制成的医用防护服透气性能十分不好,会导致医护人员在穿着此类防护服后出汗量增多,而且在降低医用人员舒适性的同时,一定程度上还滋生防护服内病菌,影响了防护服本身隔离病菌的作用。

就防护品造型而言,市场上的防护用品根据人体一般承受特征所设计,目前市场上的医护口罩及眼罩在正常使用时间下,不会对身体产生负面影响,但在疫情特殊时期下,医护人员持续工作时间长,由此导致现在产品的弊端出现——医护人员长时间佩戴口罩和眼罩后,面部受到压力损伤,以及女性医护人员在生理期不易脱下防护服等问题。从实质上而言,我国目前缺少专门在疫情阶段使用的特殊医用防护产品,也缺少这样的产品设计,而疫情专用的防护用品,应综合考虑医护人员的切身体验所设计,并非像现在使用一般情况下的防护产品。

3.2 用户心理学方面

在新冠疫情期间,医护人员会进行长时间的疲劳工作,在此期间,医护人员要不间断地为感染患者进行身体检查以及治疗,同时在隔离病房的医务工作者们也必须时刻保持着高度紧张状态,高强度以及长时间的工作时间会让医务人员感到身心疲惫。所谓用户心理学,逆向思维就是人性化设计,分析用户心理,构建更符合用户需求的新的产品模型。就医护人员而言,他们选择走进隔离室,也代表着他们相信这一系列的防护产品,他们将自己的安全交给身上穿的防护服,佩戴的防护口罩,同时,满足最基本的安全期望,由于过于长时间的疲劳工作,所谓防护产品,更重要的还需要使用户感到舒适,这样才有利于缓解用户压力。目前市面上的防护用品,只是基本满足安全需求,甚至在疫情这样特殊时期,长时间连续使用防护用品,只会降低其安全性能,更不用谈所谓的舒适性了。

3.3 人机工程学方面

所谓人机工程学,顾名思义,除了探究人与产品之间的关系之外,更多的是探究人——机——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6]。目前在我国医院所使用的防护用品,除一次性特点之外,绝大多数医用防护服采用一体式结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隔离了病菌,保证了工作人员安全的工作环境。但是连体一次性防护服在某些方面很大程度限制了人的行动,就一体化这样的结构而言,其主要缺点在于不方便医护人员的穿脱。在《穿脱防护服的流程解读》中,我们能清楚地了解到,医护人员穿脱防护服的整个流程需要进行18个操作步骤,而在此流程中,强调最多的就是手卫生,医护人员需要戴双层手套才能更好地防止与外界病菌接触,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同时双层手套的佩戴,也会使医护人员在实际操作中受到牵制。而就女性医护人员而言,这样一体化结构的防护服也给她们带来了极大的不便。由于一体化结构的防护服多为一次性使用,所以在生理期间,女性医务人员不便于正常去厕所进行清理,同时根据妇联的调查研究,一线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生中有50%以上的工作者为女性,女护士的数量更是超过了总数的90%。为了确保持续投入高强度的工作,大多数的女性医务工作者们在生理期间为了减少穿脱防护服的次数,只能通过使用考拉裤来减少对防护服的浪费以及损耗。而针对这一点,设计师们更应该思考现在医用防护服的人机优化设计。

4 医务人员用户特征分析

在此次疫情防控攻坚战中,医务人员进行的不仅仅只是简单的日常操作中的工作,而是要以更为谨慎与严谨的态度来攻克这场无硝烟的战役,这考验的除了医务人员的身体素质以外,更加考验他们的心理素质。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一线医护人员需佩戴医用口罩及护目镜长达5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在长时间的佩戴下,由于受口罩边缘以及护目镜边缘挤压,发生面部压力性损伤,导致面部严重受损。而当前市场上的医用口罩以及护目镜只适用于正常时间期间的穿戴,未考虑到长时间穿戴的弊处,所以导致了医护人员面部受损的情况屡屡出现。同时,对于女性医务人员来说,现在防护服的设计无疑在某些方面带给她们一些不方便的地方,由于医护防护服的一次性特征,在女性医护人员生理期间无法进行正常的上厕所,因为如果选择去厕所进行清理,那么就意味着没有新的防护服进入隔离室了,所以她们只能强忍着痛楚以及身体的不适继续待在隔离病房直到第二天换班时才得以解脱。另外,女性医务人员必须剪去长发才能避免头发在防护服内出现接触外界病毒和泄露的危险。通过以上的分析,医护防护用品不仅要满足最基本的防护需求,更要求其照顾到不同群体的体质特征以及心理健康状况,以更为舒适的产品来满足用户更全面的需求。

图1 医护人员行为特征分析(作者自绘)

图2 医护人员感染症状饼状分析图

除此之外,一线医务人员无疑是这场攻坚战中的主力军,关注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以及日常需求成为重中之重。他们不仅要面对来自疫情现场的创伤,又要面对冠状病毒感染的风险、治疗中的诸多未知情况所产生的担忧恐惧,还要面对可能的治疗的失败,应对治疗中来自患方的各种不理解等,如此巨大的压力很容易让人产生心身障碍(图1)。通过对武汉市部分医院等70余位医务人员调查发现,其中感染症状轻微47例(67.14%),普通型 15例(21.43%),重及严重 8例(11.43%)(图 2),SCL-90量表结果显示感染组躯体化、抑郁、焦虑、恐怖因子分高于正常,其中SCL-90总分及躯体化、抑郁情绪、恐怖情绪因子分,感染组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7]。焦虑评分差异不显著可能是因为疫区正常对照组医务人员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焦虑(图3)。

通过分析医务人员的心理活动,可以发现,医护人员对于防护用品的安全性能有更高的期待,由于之前防护用品安全性能不够,导致自身受到感染,然后产生心身障碍,出现各种健康问题,例如失眠。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关注医务人员的健康,就要注重医护防护用品的设计,在保障医护人员对防护品基本的安全需求的同时,达到更高的舒适性需求。

5 人性化设计

图3 SCL-90量表各因子分比较图片来源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感染医护人员心理及睡眠状态分析》

产品的人性化设计是指以人为核心,全面考虑人的物质、精神需求的一种设计观念。以人机工程学为设计基础,在满足产品功能的前提下满足使用者的情感需求,建立人与产品之间的和谐关系,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宗旨[8]。这种设计观念要求尽量避免用户在使用时产生心理压力,在产品设计上更多考虑舒适性、便利性和包容性[9]。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所言,从用户升级的新需求期望出发来重新设计人与产品之间的关系,随着需求的不断变化,为了更好地满足需求,使设计更好地为人所服务,人性化设计也就应运而生。

图4所示是美国纽约O2O2公司所研发的一款智慧口罩,它采用透明塑料制成,内建风扇系统,不仅能促进空气循环,还能起到清洁口罩的作用。相比较普通口罩而言,其最大优势为其持续使用时间最少可达到40小时,而且在使用过程中,运用了清除雾气功能,使得透明口罩保持美观,减少使用者更换口罩的频率。这款口罩在造型上非常吸引眼球,在功能上也突破了传统口罩的不足之处,将人性化设计理念充分融入产品中,使产品更加方便实用。

就医疗防护用品而言,在疫情非常阶段,我们应该要充分使用“人性化”理念,改善现有的防护用品,无论从外形、材质还是功能,在产品设计中提升人的价值的同时,尊重用户的实际需求与期望需求,同时找到功能与期待需求之间的平衡点,从而设计出更具有安全性、舒适性,更能满足医护人员需求的防护产品。

6 防护用品的人性化改良

目前国内市场上的医疗防护用品多种多样,但大多数只是满足了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防护隔离病菌功能需求,忽略了医护人员的生理以及心理上的需求。而在新冠疫情非常阶段使用时,这些所谓的医疗防疫用品就暴露出了很多问题。除了产品本身的痛点而引发的设计思考之外,用户的心理需求、行为习惯以及人体结构也是重要的人性化设计决定因素。为给一线的医护人员们设计出更好的防护产品,保障他们的身体健康以及身心健康,使他们能够更加舒适地使用产品,防护用品的人性化改良应该成为设计师们设计防护用品的主要目标。为了使设计满足医务人员生理需求以及心理需求,体现人性化设计理念,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分析:

6.1 造型的人性化设计

主要是基于产品的视觉效果所进行设计,从形态、色彩、材料与质感这3个方面进行分析。

6.1.1 形态的人性化设计 所谓的人性化设计是基于人为因素的,它探索了人与环境,人与事物以及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各种科学关系,以使人类适应事物和环境的规模、能力、活动和心理,然后运用到实际产品设计中产生各种效果的知识。现阶段防疫产品的形态设计,重要的是安全性能的提高,即通过对防护产品形态的人性化设计提高其物理性的安全性能以及心理上的安全依赖,以此来增加防护人员对产品的信赖感。另一方面,形态设计也要充分考虑到产品的使用方式,更便捷的使用方法会减少医护人员的顾虑,节省在使用过程的操作流程。例如将医护口罩设计成为无压力式面罩,这样医护人员在使用过程中无论使用时间长短,都不会出现面部被口罩损坏的现象。如图5的Cyclone Mask智能面罩,外观上,面罩覆盖了面部从鼻根到下颚的整块呼吸区域,从外观上给人一种强烈的安全感,同时面罩的内部空气清洁结构设计,使面罩下半部分比普通面罩更长。面罩形态上的“十字”设计,使得面罩在最大程度上覆盖了人体主要呼吸部位,这样的设计充分满足了用户在使用时的安全依赖。这种结合人机工程的产品设计,在保证产品美观的前提下,将人性化设计融入其中,是科学的人性化产品设计的有力举措。

6.1.2 色彩的人性化设计 色彩在防护产品设计中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色彩的选择直接影响到产品给人的第一印象和直观感受。色彩作为一种视觉符号,虽然无法展现产品的现实功能,但是却能突出和强调产品的基本功能。当色彩的象征与产品的属性一致时,色彩的视觉符号就会和产品的基本功能相统一,完美展现产品的美观性和实用性。每种产品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因此,对于不同产品,色彩搭配也是不一样的[10]。目前一般防疫用品的配色采用的都是白色、蓝色等冷色系搭配,这种色彩搭配给人冷静踏实沉稳的感觉,但是这种颜色容易让患者与医护人员产生距离感,使患者有心理压力。建议在冷色系的防护产品中融合适量的暖色。例如橙色、暖黄色等,能够使产品更加具有温度,同时增加医护人员的亲和力,除此之外,还要考虑到颜色与周围环境的搭配,在使用暖色点缀的同时,注意要与环境相呼应。如图6儿童呼吸口罩设计所示,口罩主体颜色为半透明白色,除开口罩本身的不对称设计,在不影响口罩主体颜色的前提下,在口罩的部分零件颜色选择上,选择了暖色系的橙色,以及贴合大自然的绿色,这两种颜色给人活力与安全感的同时,也会让小朋友感受到新鲜和健康。

图4 智慧口罩

图5 Cyclone Mask及其内部结构

图6 儿童呼吸口罩

6.1.3 材料与质感的人性化设计 材料与质感的设计现在也成为提高产品视觉效果和心理感受的一种方法,产品的材质绝大多数情况下取决于产品的功能以及特点,防护用品的材质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其防护性,对病毒颗粒的过滤率要足够高,才能保证医护人员的使用安全。同时还必须具有良好的透湿性。疫情期间,在隔离病房的医护人员工作强度高、工作时间长,出汗量增多,不透湿的防护材料会导致医护人员在进行长时间的工作后,出现胸闷气短的现象,更严重者甚至会出现晕倒等症状,所以这就要求防护产品材料要具有透湿性。另外,防护品材质还必须具有很好的耐酒精渗透功能,在隔离室多用酒精进行消毒,而酒精具有很强的渗透功能,被酒精渗透之后的防护品阻隔性能会比较差,为了保证医务人员的安全,采用良好的耐酒精渗透的材质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就普通的纱布口罩来说,为了加大口罩的安全性即口罩的过滤性,在制作纱布口罩时,会将多层基布复合,以此来增加口罩厚度,同时降低了口罩的呼吸性以及透气性。而相反,含活性炭的过滤材料,可吸附大多的废气以及灰尘,透气性好,同时还能去除异味。图7所示是一款防雾霾口罩,利用多层不同材质的防护层的结合,最后达到防雾霾的最终效果。最后,要选择使人体感到舒适的材质,减少材质与肌肤接触的不适感,减少材质对肌肤的刺激性,在保证防护品安全性能的同时,提高产品所带来的舒适感,一定程度上减少医护人员的心理压力。

6.2 功能的人性化设计

功能性即为产品的使用性,对于疫情防护产品功能的人性化设计,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6.2.1 功能的适用性 防疫产品功能的适用性,即产品功能适用于医护人员的工作环境以及医护人员的工作需求。图8所示也是一款用于火灾逃生的口罩,在紧急火灾下,使用此款产品,不仅能减少二氧化碳的吸入,更能进行必要的呼吸,呼吸功能也是在火灾中不可少的一项必要功能。防疫产品最需要具备的功能即为防护功能,其次针对长时间在隔离室的医护人员来说,防护品还需具有透气功能、透湿功能、隔热功能、透水功能等,同时这几项功能都取决于产品的材质上。除此之外,医护产品分为一次性或多次反复使用这两种,对于一次性产品来说,在设计产品时,不需要清洁这一项功能,而对于可多次反复使用的防护品来说,清洁功能就是不可忽视的一项。不同的防疫产品所具有的功能也有所不同,便于医护人员使用,减少多种繁杂功能的防疫产品,更适用于疫情期间的防范使用。

6.2.2 功能的便捷性 功能的便捷性实质体现在医护人员的具体操作上,即为易用性,方便操作与使用。就单个产品而言,其易用性与便捷性是体现在其交互界面,例如手机,其便捷性在于手机的操作界面。而对于疫情期间的防护产品而言,其便捷性在于功能的直接性,用户可以直截了当地获得产品功能及其使用方式,操作简单易懂,无需阅读使用说明书,这样节省了医护人员的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如图9是一款交互式的雾霾口罩,此设计是在现有防雾霾口罩的基础上加入交互设计的体验,使用者能够清楚从口罩上的显示条了解到自己吸入的雾霾量,简洁的视觉设计带给了人们更多的便捷。

图7 防雾霾口罩

图8 火灾逃生口罩

图9 交互式雾霾口罩

6.2.3 功能的智能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智能化产品走进了我们的生活,智能音响、智能电视、智能手表等越来越多的生活用品开始智能化,智能化的出现,便捷了人们的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而对于疫情防护产品而言,智能化发展也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图10是一款智能口罩设计,这是通过使用一种名为PositivAir的专利技术来实现的,它能够将纯净的空气直接导入你的鼻子和嘴巴,同时引导你呼出面罩中的空气。这种自由流动的空气传输让你可以很容易地呼吸,这一功能也确保了使用者在进行呼吸后,眼镜或设备不起雾,更方便人们进行工作,而这款产品主要适用于医务人员、急救人员以及消防员,因为他们的工作环境需要戴上口罩才能呼吸到干净的空气。疫情防护产品的智能化在这个时代条件下,是大势所趋,对于设计师来说,将智能与防护产品结合,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项选择。例如智能变温的防护服以及智能清洁的防护口罩等,这些智能化设计无疑为医护人员提供了更便利的防护产品。除开功能智能化之外,其次就是大数据的统计,智能化不仅仅只是单纯的智能化某项功能,或某个部分,更重要的是对大数据的收集与分析,通过数据的收集与分析,能更深层次了解到医务人员在工作时的体征与行为,然后通过不断地设计研发出更符合疫情工作人员的防护用品。

6.3 安全的人性化设计

防护用品最重要的就是其隔离防护功能,即它的安全性。防护功能的安全性不仅仅是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而且是贯穿在整个过程中,从最开始的穿戴防护用品到最后的脱下防护用品,都必须要保证医护人员的安全。考虑到防护用品安全的人性化设计,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阐述。

6.3.1 使用前的安全因素考虑 防护用品在使用前的安全主要是如何让医护人员知道正确的使用方法以及能够全面了解到防护用品的各项功能,使用流程的详细说明也必须包括在设计说明中,在进行使用方法以及功能的说明时,可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这样的方式能比较清晰明了地说明内容,当文字说明过于繁杂时,可以添加视频讲解来配合展示。

6.3.2 使用过程中的安全因素考虑 使用过程中的安全因素主要是其产品的可用性以及产品的应急操作处理。防护产品的可用性在于其在不同环境中的安全可靠性,在不同指标下的疫情环境中,防护品能够正常进行病毒病菌隔离,不会出现严重疫情导致防护产品无法使用等情况,也需要防止出现防护用品在长时间的使用过程中,出现危害医护人员的身体健康的现象。以上都是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因素的考虑,实际上这一层的考虑也是产品的人性化设计,防护产品保护的主体是人,是医务人员,所以在进行产品使用安全考虑的时候,也需要以人为出发点,为了医护人员的安全着想,在疫情期间的防护产品,需要比普通的防护产品的安全性能更高,这样才能够确保医护人员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

6.3.3 使用后的安全回收考虑 目前我国的防护产品最主要的还是以一次性的防护产品为主,通常使用之后的一次性产品会直接丢弃,而这也导致了有不良商家将使用过后丢弃的一次性口罩进行二次售卖。而疫情期间的一次性防护产品进行二次售卖的话,很大程度上会导致病毒的扩散,以及加大疫情的严重程度,所以必须充分考虑到一次性防护品的回收,探讨一种科学有效的一次性防护产品的回收模式,以期达到减少环境污染、降低处置成本、增加经济效益的目的。除了科学回收模式,还可以将一次性的防护产品设计成为可多次反复使用的形式,这就要求在设计产品时需要考虑采用可多次反复清洁的材质。

图10 智能口罩

图11 防疫产品改良思路(作者自绘)

6.4 5G通信技术以及人工智能在未来防护产品中的可能性应用

如今,5G是最炙手可热的技术话题。5G网络的定义是第五代移动电话行动通信标准,是继4G网络之后的延伸发展,5G具有速度快,可靠性高以及延迟低的特点,可以实现短时间内大量数据的传输、检索和运算[11]。利用5G技术,将其与防疫产品相结合,可以提高防疫产品的数据传输效率,加快防疫产品的数据收纳。例如将5G技术融入到防疫产品中,设计一款可智能进行人体感应调节的防护服,使得防护服可根据隔离室的环境,智能感应防护人员在工作中的体温以及身体机能的变化,来进行有效调节,同时在调节的过程中,智能快速地分析数据变化特点,并且能在第一时间传输到防护服终端,然后进行数据的整合以及运算,这将会极大缓解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从医护人员的感受出发,以调节用户感受,提高用户人性化体验。

除此之外,疫情防护产品需要及时全面地信息收集、分析与传送,在5G技术与人工智能承载下的疫情防护产品,在极大程度上保证安全的同时,也带来了充分的便利,同时实现了科学技术与产品的共同繁荣与发展,而这一切的结合,都是为了用户的人性化体验与需求的提高。

7 改良后的防护产品起到的重要作用

经过改良后的疫情防护产品,从产品造型色彩到功能,即从形式到功能都深度融合了人性化设计,从视觉形态——有温度的色彩搭配到感官层次——能呼吸透气的材质再过渡到身体机能——安全性的防护与智能化的体验,从防疫产品的使用前到使用结束,每一个阶段步骤,都充分考虑到防护人员的心理感受与实际需求,进一步完善以及优化了整个防疫产品的使用系统[12],防疫产品不能仅仅是一个单独的产品,更应该是一整个完善的系统,这个完善的系统相比较一个单独的产品而言,带给医务人员的安全防御更完全、更整体且更有效。在很大程度上,这类产品舒缓了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同时提高了工作效率,就疫情这一特殊时期而言,效率与安全是最重要的指标,改良后的防护产品不仅对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起到了积极作用,更是对疫情的防护起到了更广泛的控制作用。

8 结语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我们要不断寻求一种紧随时代、更智能化、更人性化的设计理念,使产品更好地为人们服务。人性化设计理念,将科学技术、艺术、人性的设计理念结合于一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为艺术以及人性化设计提供了技术的支撑与基础。疫情防护产品,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它应该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而更新换代,结合新兴科学技术满足使用需求,同时运用人性化设计思维,设计出更好的防护产品。未来,在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下,人们需求层次的不断提高,防护产品也会进入到新的设计阶段。

猜你喜欢

防护用品防护服医用
基于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和自动曝光控制降低CT检查中受检者辐射剂量的研究
浅析生产作业个体防护用品装备及其市场发展
《工作场所粉尘危害防控检查要点
——工会参与尘肺病预防实用指南》—— 检查要点20 为劳动者提供适宜的个人防护用品,并确保正确使用和良好维护(连载六)
集成有散热功能的防护服
医用一次性防护服热湿舒适性主动式改善方法研究
独具IP魅力的防护服时装秀
75%医用酒精
75%医用酒精
基于高温防护服设计的数学模型研究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