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势视角下小组工作介入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实践研究
——以S大学倾听者行动为例

2020-06-11王冰超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组员优势大学生

■陈 燕,王冰超

(沈阳化工大学人文与艺术学院,辽宁沈阳 110142)

当今伴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社交方式更加多元化,许多大学生在享受着虚拟网络带来社交便利的同时,逐渐弱化了自身在现实生活中的社交技能。调研表明,当代大学生在众多的心理问题中,人际交往障碍显得最为突出,有高达47.8%的大学生表现出遭受人际关系的困扰,其中严重人际关系困扰者高达15.7%;北京市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的跟踪调查结果显示,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最大原因是人际关系的适应不良[1]。

笔者通过在中国知网上查阅文献发现国内学者对于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关注较高,而以往关于社会工作运用到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针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问题,韩佳言(2016)、张艺婷(2018)、刘可可(2018)通过研究证明运用社会工作三大方法之一——小组工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障碍进行介入有一定效果。而以优势视角为切入点,我们将会看到事物不同的一面,一种内在的自我纠正和追求健康生活的能力,即抗逆力(苗春凤2007)。社会工作者应运用优势视角弱化服务对象的问题与缺点,相信每个人都有自身独特优势,他们可以用自己拥有资源、智慧和知识去应对自己的生活,去实现自己的追求,解决面临的障碍,满足自己的需求。基于对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状况及原因分析,发现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障碍具体表现为:缺乏正确的自我认知、缺乏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经验和良好的沟通技巧。

笔者在中国知网上以“小组工作”“大学生人际交往”为主题进行高级检索时,共找到相关文章44篇(包括期刊、博硕士论文),通过对其题目分析发现,关于小组工作介入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共有20篇,其中对于高校贫困生与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和少数民族的研究涉及较多。而以“人际交往”“优势视角”为主题进行高级检索时,共找到37篇文章,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的共有三篇,其中有两篇是关于高校贫困生的,另一篇是以普通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主要以优势视角为出发点,通过个案访谈来对有人际交往障碍的大学生进行了解,分析发掘这一群体所具有的能力和资源,并探讨优势视角下社会工作者如何帮助他们健康成长[2]。由此,本文以S大学倾听者行动——人际交往发展小组为例,在小组工作中引入“优势视角”,通过实际案例来探索“优势视角”在小组工作介入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效果。

一、优势视角

优势视角是一种不同于问题模式只关注病态的思维方式,它首先关注的是每个人所具有的天赋、兴趣、能力、知识和才华等内在力量,但同时也不忽略问题和缺陷,优势视角是在事物的问题和缺陷中看到了积极的一面(余瑞萍,2009)。优势视角强调以正面、积极的眼光去看待案主及其处境,挖掘案主及环境中潜藏的资源和能力,主张将问题策略性地悬置起来从而使优势得以凸显,使社会工作者与案主的关系彻底地跳出问题的限制,将新的可能、新的思维方式带入到案主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中(卢山,2010)。优势视角以挖掘个人内在的品德、内涵、资质等方面的优势,进而扩展个人的潜能,将自身的潜能实现最大化,以此来应对生活中面临的障碍,不断提升个人的社会实践能力(王中岭,2016)。

综上所述,优势视角的聚焦点在于发现服务对象内在的潜能,相信服务对象拥有自我改变的能力,并利用社会工作的技巧去协助服务对象改变。

二、小组工作

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之一。刘梦(2013)认为小组工作是一种社会工作方法,由知识、原则和技巧组成,通过个人参加小组的形式,引导组员互动,有目的地分享经验,彼此建立关系,相互支持,并以个人能力和需求为基础,获得成长的经验,实现个人和小组的目标[3]。吕新萍(2005)认为小组工作专业的小组工作者在与小组成员的互动过程中,通过评估组员的基本需求,增强他们解决面临难题的自信心,满足其需求,实现个人、团体和社区的预期目标,以达到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提升社会福利水平的目的[4]。

笔者采用王思斌对小组工作的定义:小组工作是由专业的社会工作者通过开展有计划的活动,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交流,鼓励成员积极加入到整个团体之中,从中获得经验,从而更好地解决人与人之间、人与团体之间存在的问题,改变自身不良行为,挖掘自身潜能,使自身获得成长[5]。将小组工作的专业方法运用到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问题的研究中,在小组活动中形成朋辈群体氛围,朋辈群体关系在干预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具有激励作用,朋辈群体之间的趋同性使得小组成员之间更加容易沟通交流[6]。

三、S大学“倾听者行动”项目组情况

(一)倾听者行动项目组基本情况

倾听者行动项目组是由S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师生创办的社会工作服务团队,共有1名项目督导老师、6名研究生以及10名本科生。倾听者行动项目组的服务对象为全校学生,旨在为校内学生提供包括个案辅导、工作坊、小组活动在内的专业服务。倾听者行动——人际交往发展小组的服务对象是S大学大学生自治管理委员会的大一、大二的学生。

(二)服务对象的需求评估

在团队师生与S大学学生处处长接触后,对部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现状有了初步了解,并对报名参加小组的大学生进行了关于人际交往问题的访谈后,发现他们存在的需求主要有:

第一,学会换位思考,拒绝以自我为中心,培养正确的自我认知。

第二,增强个人人际交往的自信心,缓解人际交往的焦虑情绪。

第三,习得更多的现实社会生活人际交往技巧,扩展自身的朋友圈,减少对虚拟网络的人际交往依赖。

通过调查分析发现,报名参加人际交往提升小组的学生表示初步入大学校园,大学宽松的环境与高中生活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加上缺乏老师的督促,他们对互联网世界产生了依赖,但同时他们又渴望在现实生活中与人友好交往,使得他们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焦虑心理。他们具有强烈的改变欲望,希望参加多种形式的小组活动,在活动中学习人际交往的技巧,提升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扩展自己的朋友圈。针对这些需求,结合大学生在同辈群体中更容易沟通模仿,更容易产生激励作用的优势,项目组开展了主题为“we are friends”的五期小组活动。

(三)项目实施情况

地点:S大学五号楼101活动室

目的: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协助组员分析自身人际交往过程中的非理性理念,认识自身的潜在优势,增强人际交往的自信心,引导组员学习人际交往的技巧,提升人际交往能力。

参与方式:学生自愿报名,共有20名学生参加到小组中。

活动时间:2019年3月-2019年4月,每周四下午14:00-15:30

针对小组组员的需求设计的具体小组目标与主要内容如附表1所示。

四、优势视角下小组工作介入中的效果评估

在小组活动中运用优势视角为有人际交往障碍的大学生服务,通过帮助服务对象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发掘服务对象的潜在优势与资源,提升自身人际交往的技巧。为了检验优势视角在小组工作介入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实践效果,笔者将对小组成员认知、情感、人际三个维度的改变进行评估。

(一)认知的改变

所谓认知,就是个体认识、思维或知觉的自身发展,包括理解和推理的意识过程,靠它来获取关于感觉或理念的认识。这里是指服务对象在对自我认知方面的改变,从“我不行”的态度转变为“我能行”的态度,认识到自身所具有的优势,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事情。

“我的自画像”中,每位组员都看到了自身的“价值”。小骆同学意识到自己对于身边人物情感的变化非常敏感,具有非常细腻的倾听能力。小党同学说到“我在人多的场合会表现得非常不自然,特别是发言时能够明显感觉到自己心跳加速,而在私下单独与人交流时又很正常,我觉得自己对社交缺乏自信心”。其他同学也表示深有同感。

在“你来我往”活动中,通过情景模拟,引导组员在游戏环节中扮演自己适合的角色,并运用基本的人际交往技巧,利用自身的优势去协助团队工作,完成小组任务。在师生角色模拟的环节中,“老师代表着权威”和“师生之间应平等相处”的价值选择使学生陷入矛盾。扮演权威老师角色的学生最终也意识到老师也是从学生中走来,在长期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也拥有与学生独特的相处方式。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使得学生更多地懂得了老师在处理教学和学校生活事宜的区别。在讨论中,组员也在认真思考对方角色的观点。最后,社工引导组员认真思考自己在情景模拟中角色扮演的优点和不足之处,着眼未来,发挥自身优势,弥补不足的地方。

通过这两次活动的开展,使组员在认知上有了变化,促进组员从不同角度、不同立场看待问题。由此判断,“认知”这一维度在小组工作介入大学生人际交往中是有效的。

(二)情感的变化

情感是指生活现象与人心的作用下产生的感受,是态度在生理上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心理学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这里是指组员能够在社工帮助下在人际交往方面更加主动,表达出对身边人物的关爱。

在“我的自画像”环节中,组员对所刻画的自身形象相对消极,在社工的鼓励支持下,最终勇敢站在台上分享自己经历和感受,通过每位组员对自身经历的分享,增强了组员的表达欲望,同时也调动了组员之间沟通的积极性。

在“明天会更好”的活动中,由于小组成员知道这是最后一次小组活动,都表现出了不舍之情,但在上一次活动结束之前工作人员已经告知成员活动的策划安排,也给了小组成员准备做好处理离别情绪的时间。在活动结束之时,组员们纷纷表达了对自己未来人际交往的期望和对社工的关怀。此外,虽然小组成员在不同的年级和院系,但都在同一所学校,还有很多见面的机会,所以离别的伤感情绪并未持续很久,最后一次活动整体还是处于一种和谐的氛围之下。

小组成员在情感表达方面由被动变得更加主动,也向身边的朋友表达出了关爱之情。由此看出,“情感”这一维度在小组工作介入大学生人际交往中是有效的。

(三)人际的扩展

人际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个人表现为对人友好、真诚,表达善意,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事情,并倾听他人的故事。在人际交往提升小组活动中,表现为组员交到新朋友,并在生活中通过习得的人际交往技巧去巩固已有的情谊和结交更多的朋友。

在第一次开展小组活动时,社工发现组员X表现得很拘谨,独自一人坐在角落,也不主动与他人进行交谈。后来社工了解到组员X是一位来自农村的孩子,并且父母一直在外打工,从小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在第二次活动开展时,主持人特意分配了每个人的位置,让他坐在靠窗户的地方,在游戏环节结束后,邀请他分享自身参与活动的感受。在第三次活动开展的过程中,组员X已经开始试探性地与他人进行交流,在“情景模拟”游戏中表现得非常细腻。通过全体工作人员的讨论,发现组员X的思维比较缜密,同时拥有很强的组织积极性。在第四次活动的“诺亚方舟”游戏环节,主持人让组员X负责他那一小组人员的分配工作并让自己参与到游戏当中。在本节的分享环节,组员X终于敞开了心扉,说出了自身在参与四期活动以来内心的情感变化,自己开始愿意去与他人进行交往,与其他组员产生了紧密联系,并结交到了几位好友。此外,组员之间都留了联系方式,在大学生自治委员会的工作中,如遇到不懂的地方时,也会主动请朋友来帮忙解决;在后期参加小组活动时,也会三三两两组队前来。这些方面可以发现,“人际扩展”在小组工作介入大学生人际交往中是有效的。

五、总结

通过活动,每位组员都结交到了新朋友,习得了更多的人际交往技巧,在日常生活中与身边亲友的交流增加,建立了对自我的正确认知,达到了此次项目活动的目标。

本文以S大学倾听者行动——人际交往发展小组为例,探讨了在优势视角指导下小组工作介入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有效性。通过评估发现,在认知、情感、人际三个维度评估结果显示有效,由此可以证明“优势视角”指导下小组工作介入大学生人际交往是可行的。但在小组活动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由于每位小组成员的经历、性格等的差异,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不同的问题与需求,在整个短期的小组活动过程中很难做到满足每位成员的需求。在今后的工作中,可以增加对大学生日常生活方面的服务,对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应对”这一维度做出评估,并将优势视角更多地运用于学校社会工作中,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附表1 人际交往发展小组项目策划方案

猜你喜欢

组员优势大学生
矮的优势
当组长真不容易
回忆流金岁月
小组落幕
画与话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还是不错的
谈“五老”的五大特殊优势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