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信息公开研究的特点与趋势
——基于2008至2019年文献的CiteSpace可视化分析
2020-06-11缪志波覃贵彬
■缪志波,覃贵彬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1483)
2008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公开条例》)正式颁布。教育部则于2010年9月公布了《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以下简称《公开办法》),对高校信息公开的内容、途径和要求、监督和保障等方面做出了具体规定。2014年7月,教育部发布了《高等学校信息公开事项清单》(以下简称《事项清单》),进一步明确了高校应予以公开的12类信息。随着我国高校信息公开工作的全面开展,对该领域的学术研究也在逐步深入,相关研究成果不断涌现。本文运用美国德雷塞尔大学(Drexel University)陈超美教授研发的CiteSpace软件,对2008年至2019年我国高校信息公开领域的研究文献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将结果进行了可视化呈现。
一、数据来源
本次研究选择中国知网(CNKI)为文献信息获取平台,将其包含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分别将“高校”并含“信息公开”、“大学”并含“信息公开”、“高等院校”并含“信息公开”作为检索词,在其他条件保持默认的情况下,共检索到相关文献890篇(截至2019年12月31日)。剔除新闻报道、重复文献等内容,最终得到有效文献757篇。其中,包括中国社会科学引文(CSSCI)收录论文48篇,核心期刊170篇。
二、结果分析
(一)文献的年份分布
图1是我国高校信息公开相关文献发表或撰写的年份分布情况。结合图1可以看到,随着2008年5月《公开条例》的正式颁布,高校信息公开的研究热度开始“升温”。2010年《公开办法》的颁布对研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使得2013年成为了第一个文献发表的高峰年份。2014年《事项清单》的出台则促进了相关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从2015年开始,文献的数量快速增加,并在2016年到达顶峰。此后,相关文献的数量开始逐年减少。总体来看,关于高校信息公开的研究符合公共政策研究的一般规律,即重大政策的出台会引发相关研究热潮,但研究热度会随着工作的常态化而逐步降低。
图1 高校信息公开研究文献的年份分布情况统计图
(二)高影响力作者分析
我们将发表CSSCI收录论文或核心期刊论文的作者视为高影响力作者。符合条件的218篇论文共涉及276位作者。将数据导入CiteSpace软件,把参数设置中的时间范围选定为“2008-2019”,设置时间切片为1年,将节点类型选为“Author”,在selection criteria区域中设置Top N=10,运行分析即得到了高校信息公开领域高影响力作者的图谱(图2)。
从图谱中可以看到,黑龙江大学的马海群教授、浙江树人大学的尹晓敏教授、湖北医药学院的吕红教授是目前高校信息公开研究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作者。同时,对276位作者的信息进行分析后发现,超过85%的作者仅发表过一篇相关主题的论文。这一现象说明高校信息公开研究的领域尚未形成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学者群体,相关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
(三)主要研究机构分析
在CiteSpace软件中将分析节点设置为“Institution”,其余设置保持不变,运行后即得到了高校信息公开领域主要研究机构的共现图谱(图3)。
图2 高校信息公开领域高影响力作者图谱
图3 高校信息公开领域主要研究机构图谱
这些机构的涌现与其拥有的高影响力作者或作者群密不可分。而将合作发表论文的数量与研究机构进行综合分析可以看到,不同机构之间,甚至同一机构的不同部门之间的合作程度普遍不高,相关研究机构在行动上还处在“各自为战”的状况下。
(四)发表研究成果的刊物分布
本次研究涉及的757篇论文分别发表在184种刊物上,刊均载文数量约4篇。其中103种刊物发表论文的数量为1篇,38种刊物的发文数量为2篇。有9种期刊发文数在10篇(含)以上,总数为122篇,约占全部发表论文数的16%(见附表1)。
从刊物所属的学科来看,教育学学科(8种)、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7种)、财务会计学科(3种)是这一研究领域产生最多交集的学科。这反映出对高校信息公开的研究首先是教育学学科领域的一项内容。随着研究的深入,各类学科的交叉研究也在不断涌现。
(五)研究的热点内容
在CiteSpace软件中保持其他设置不变,将分析节点设置为“Keywords”,运行后最终得到673个关键词。在调整和优化了部分聚类属性之后,CiteSpace软件将673个关键词生成为4个聚类,这也是高校信息公开研究领域的热点内容。
1.高校信息公开的法理研究
一是高校信息公开的权利和义务问题,即高校信息公开相关法律法规中各类主体及其逻辑关系的梳理和明确;二是对我国高校信息公开领域相关法律法规立法过程的梳理和分析;三是中外高校信息公开相关法律法规的对比研究。
2.信息公开与高校治理能力提升研究
信息公开与高校治理能力的提升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关于这一点,目前学界普遍达成了两点共识:一是信息公开有利于社会利益相关者参与大学治理,可以借助外部力量来提供预防高校权力寻租、权力异化和权力失范的约束机制;二是数据的全面共享和信息的充分流动可以促进高校内部管理水平的提升。
3.高校信息公开平台建设研究
网站现已成为高校公开各类信息的主渠道,对这一渠道的研究包括两个方面,即网站建设的规范性研究和高校信息公开网站的效能研究。后者又以构建指标体系对网站开设前后或分时段的信息公开网站运行效果进行评价为主。
4.高校信息公开的效果研究
效果研究是高校信息公开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相关研究成果来看,对高校信息公开效果的评价已经从传统的“公开后”的绩效评估向“公开中”的过程评估延伸。同时,不少学者均提到高校信息公开是一个相对的、模糊的概念,其实施效果的好坏缺乏具体清晰的界定标准。关于构建高校信息公开效果评价体系的研究也逐渐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
三、高校信息公开研究的未来趋势
(一)从关注概念讨论向关注具体实践过渡
经过近10年的发展,我国高校的信息公开走过了一条从无到有,从探索起步到规范实施的道路,反映在学术领域则体现为研究焦点从机制建立向具体实践的转变。从2010~2016年,高校信息公开相关研究的主题普遍是制度建设、社会参与、高校改革、公开制度等较为宏观的话题。从2016年开始,对财务管理、招生信息、突发事件披露、信息公开网站建设等工作具体内容的研究开始增多。特别是最近两年来,随着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和国家对高校信息公开工作要求的进一步细化,学者越来越关注高校信息公开的重点环节和具体做法。这一趋势将在未来的研究中继续得到体现。
(二)从关注制度构建向关注效果评价过渡
初期关于高校信息公开的研究主要论述的是“依法治校”“政务公开”“公众参与”等理念的重要性,解决的是高校信息公开“有”和“无”的问题。在《公开办法》《事项清单》等陆续公布之后,信息公开的各项任务在高校得到普遍落实,信息公开的理念成为高校各组成主体的共识。学界研究的焦点开始转移到高校信息公开的效果评价之上,即研究信息公开工作的“好”和“差”的问题。如何构建高校信息公开评价指标体系成为研究的热点内容,并将把研究活动引向深入。
(三)从完善高校职能向引领学校治理能力提升过渡
我国高校的信息公开职能并不是从学校建立之初就具有的,从“校务公开”到“信息公开”,其间的转变尤以政府的行政命令为主要推动力。当时的研究也以如何适应这种转变,更好地完善高校信息公开职能为主要内容。伴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高校的信息公开逐渐由“被要求公开”向“主动公开”进步。大部分高校将主动信息公开视为增强学校治理能力的重要手段,学术界也开始将信息公开与大数据应用、信息公开与社会力量办学等更广泛的内容联系起来开展交叉研究。
附表1 国内刊发高校信息公开研究领域研究成果较多的刊物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