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模影像指导下超时间窗动脉取栓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2020-06-11黄丽祯唐永刚潘泓华陈林坤吴霖浦

微创医学 2020年2期
关键词:溶栓神经功能动脉

黄丽祯 唐永刚 潘泓华 陈林坤 吴霖浦

(广西桂林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桂林市 541000)

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是指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发生缺氧缺血导致的脑组织局部坏死或软化,是常见的脑血管疾病[1]。该病多见于45~70岁中老年人[2],其坏死程度因血栓大小以及部位有所差异。近年来,动脉取栓术已被证明是一种成熟有效的治疗ACI的方法,有研究显示ACI患者在发病6 h内进行动脉取栓术治疗,可有效疏通血管[3]。但是,患者受多种因素影响常难以在6 h内及时进行治疗,从而使得病情进一步恶化。因此,探究如何在超时间窗内有效进行动脉取栓术治疗有重要应用价值。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CT、MRI等技术逐渐应用于临床诊断与治疗,且取得了显著效果[4],而多模影像可通过CT、MRI等影像技术准确定位病变区域进行精准治疗。本研究选择106例ACI患者为观察对象,探讨多模影像指导下超时间窗动脉取栓术治疗ACI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5年8月至2019年7月诊治的ACI患者106例作为观察对象。纳入标准:(1)经头颅CT、MRI等检查确诊为ACI;(2)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6分;(3)发病时间<16 h;(4)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严重器质性障碍者;(2)出血性脑梗死患者或其他原因导致出血倾向者;(3)无法实行取栓术患者;(4)动脉供血区梗死面积超过2/3者。将入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3例。其中治疗组男30例,女23例;年龄42~80(60.14±4.25)岁;发病至入院时间(5.27±3.47)h;基础疾病:高血压26例,糖尿病18例,血脂代谢异常9例。对照组男28例,女25例;年龄47~74(59.88±4.62)岁;发病至入院时间(5.37±2.06)h;基础疾病:高血压23例,糖尿病20例,血脂代谢异常10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治疗前均进行相应的血液分析、肝肾功能以及凝血功能检查。

1.2.1 治疗组 术前通过多模影像对患者颅脑部位进行CT再灌注成像和CT灌注成像,或头颅MRI、磁共振血管造影、扩散加权成像确定梗死部位、范围、血栓长度及缺血半暗带范围。在多模影像指导下,对患者行超时间窗动脉取栓术。患者取平卧位,用2%利多卡因在右侧股动脉处行局麻,并于右侧股动脉处穿刺,置入8F动脉鞘。于责任血管中置入指引导管,在微导丝引导下将微导管穿过血管闭塞处并延长至远端。造影确认远端血管通畅后,在血管闭塞处引入Solitaire AB或Trevo取栓支架,确认无异常情况后进行取栓,并复查影像确认无异常情况。必要时可重复上述操作进行3次取栓,每次取栓都应复查影像确认无异常情况,且观察血管是否通畅。患者术后均进行血压控制,24 h后复查头颅CT,排除颅内出血后予抗血小板聚集(房颤病人抗凝)治疗。

1.2.2 对照组 采用阿替普酶行溶栓治疗,给药剂量为0.9 mg/kg,其中10%给予快速静注,90%给予静脉滴注1 h。溶栓后处理同治疗组。

1.3 观察指标 (1)统计两组患者血管再通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2)采用血流灌注分级评估患者血管再通情况,0级表示闭塞血管远端无灌注;1级表示闭塞血管远端分支有部分灌注;2a级表示闭塞血管灌注区域小于1/2;2b级表示闭塞血管灌注区域超过1/2;3级表示闭塞血管全部灌注且再通。2b以及2b以上评级表示血管再通成功。血管再通成功率=(2b级+3级)例数/总例数×100%。(3)术前以及术后1 d、1个月、3个月,采用NIHSS评分以及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评估患者病情变化以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总分分别为45分和6分,评分越低,表示患者病情改善越好,神经功能恢复越好。(4)统计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肺部感染、出血等)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和百分率[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治疗组患者血管再通时间、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下床活动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x±s)

2.2 血管再通成功率比较 治疗组患者血管再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0.57% vs. 50.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血管再通成功率对比 [n(%)]

2.3 NIHSS评分和mRS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术后1 d、1个月以及3个月的NIHSS和mRS评分较术前降低,治疗组患者评分降低更为明显(均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NIHSS评分和mRS评分比较 (x±s,分)

注:与术前相比,*P<0.05。

2.4 术后并发症 治疗组患者总并发症发生率(3.77%)明显低于对照组(20.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n(%)]

3 讨 论

ACI具有极高的死亡率以及致残率,通常以猝然昏倒、半身不遂、言语或智力障碍为主要表现,发病3~4.5 h是ACI患者进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的时间窗,但临床上常需持续、大剂量给药,进而导致不良反应较为严重[6]。动脉溶栓是通过介入设备给予溶栓药物治疗,但是该方法治疗时间较长,且操作复杂,容易对血管壁造成伤害。近年来,随着临床医疗工作者的深入研究,动脉取栓术已广泛应用于ACI的临床治疗。多模影像对病变区域、大小等监测较为准确,可较好地指导ACI患者的动脉取栓术。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血管再通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血管再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0.57% vs 50.94%),提示多模影像指导下超时间窗动脉取栓术可明显缩短ACI患者的血管再通时间,提高血管再通成功率,促进患者康复。多模影像的应用可帮助术者更加清晰地观察病变血管,了解栓塞情况,从而更为迅速彻底地取出栓塞,疏通血管;同时有利于术者进行微导管、支架的定位,使该项操作更精确,有效降低对血管内皮以及血管壁的损伤[7];此外,该过程不必使用溶栓药物,可降低出血风险,延长时间窗。两组患者术后1 d、1个月以及3个月的NIHSS和mRS评分较术前均有所降低,但是治疗组患者评分降低更为明显,提示多模影像指导下超时间窗动脉取栓术可明显缓解患者病情,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有利于预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脑梗死面积有关,梗死面积缩小15%就可明显减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8],但若治疗不及时,即使最后血栓溶解,也难以恢复其神经功能。因为ACI患者发病后缺血性半暗带一般会持续6~24 h不等,若不及时治疗,该区域会消失,从而转变为不可逆性脑梗死[9]。然而溶栓治疗时间并不是固定的,该过程受多种因素影响,且患者存在个体差异,溶栓药物很难迅速开通血管,而多模影像可准确定位病变区域,指导术者迅速取栓,开通血管,从而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治疗组患者颅内出血、肺部感染以及血管再闭塞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多模影像指导下超时间窗动脉取栓术可减少术后并发症,可能与该方法不需要使用溶栓药物有关。但本研究术后随访时间较短,缺乏对于远期疗效的研究,同时本研究仅针对来本院诊治的ACI患者,存在一定的偏倚,不能代表整个ACI患者群体,有待于后期进一步扩大样本范围以及延长术后随访时间,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综上所述,多模影像指导下超时间窗动脉取栓术安全有效,可显著缩短血管再通时间,提高血管再通成功率,改善患者神经功能。

猜你喜欢

溶栓神经功能动脉
胰十二指肠上动脉前支假性动脉瘤1例
溶栓期血压变化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疗效及预后的关系
颈总动脉高位分叉、舌动脉与面动脉共干1例
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利培酮结合银杏叶胶囊治疗对神经功能的改善效果
上颌动脉终末支参与眼球血供1例
动静脉联合溶栓及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单侧“腋深动脉”变异1例
急性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rt-PA静脉溶栓治疗临床研究
集束化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逐瘀祛痰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