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哀帝义陵“董贤墓”考辨

2020-06-11胡中亚

关键词:大墓墓道陵园

胡中亚

汉哀帝刘欣(公元前25 年—前1 年),西汉皇帝,元帝庶孙,定陶恭王刘康之子。 汉成帝刘骜死后,刘欣继位,时年19 岁,在位七年(公元前7 年—前1 年),病死,葬于义陵。其义陵地望,历来多有著述及考证,虽然目前还有一些争议[1],但都倾向认为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周陵办南贺村东南 (34°24′03″N,108°45′53″E)。 通过对义陵的多次调查与勘探,已对义陵的陵区布局、陵园建筑和陪葬墓等情况有了基本的了解[2]。近来有学者对义陵东北一座甲字形大墓的性质进行了探讨,认为应是董贤的“寿墓”[3],本文试结合文献记载与相关考古材料对其加以辨析。

哀帝即位之后的太初元将元年(即建平二年,公元前5 年)“七月,以渭城西北原上永陵亭部为初陵”,元寿二年(公元前1 年)“六月戊午,帝崩于未央宫。 秋九月壬寅,葬义陵”。

从目前的考古调查及勘探来看,义陵主要由陵园及陪葬墓区两部分构成。 陵园位于陵区的中央,主要包括外垣墙、外壕沟组成的外城垣及其以内的方形区域,地表现存东西两个覆斗形封土大墓。(图1)靠西的大墓有四条墓道,一般认为是哀帝义陵。 靠东的大墓为南向单墓道,有的认为是哀帝之后傅皇后陵[4],有的则推测为在哀帝时期任大司马一职的董贤墓[5]。

在陵园内除两座覆斗形大墓外, 还发现有七座墓葬, 主要分布在陵园的西南部和东北部,现存有封土的仅一座。 在陵园的周围,现在还分布着数十座封土墓, 另外还勘探出一些墓葬。 (图2)这些墓葬都未经发掘,从其相对位置来看,应有部分属于义陵的陪葬墓,但不排除有西汉之前或是西汉之后的墓葬。其中, 在义陵北1200 米的司家庄北有一座“亞”字形四墓道的覆斗形大墓(图1-9),相传为董贤墓[6]。

图1 义陵钻探调查平面分布图

也有学者将学界认同的渭陵定为 “义陵”,并将陵旁的一座大墓定为董贤墓[1]。 如若抛开义陵的名位认识争议, 关于董贤墓的讨论主要有两种:(1)义陵东侧“甲”字形大墓;(2)司家庄“亞”字形大墓。

图2 义陵陵园及主要陪葬墓平面分布图

图3 义陵东侧“甲”字形大墓平面分布图

图4 义陵与“甲”字形大墓位置关系

义陵东侧的“甲”字形大墓西距义陵470米,封土为覆斗形,东部、北部破坏较严重。 现存底部边长东78.3 米、南72 米、西78.2 米、北72.6 米,顶部边长东20.4 米、南17.5 米、西20.2 米、北18 米,现存封土高19.3 米。封土南侧正中有一斜坡墓道,平面为梯形。 封土外围有方形陵园,四周围有垣墙,垣墙四面各设一门。 各门门阙形制不一,北门址为三出阙;东门址外侧三出,内侧一出;西门址北阙两出,南阙一出;南门址内侧两出。 南门址西侧还发现有夯土建筑基址,见有鹅卵石散水、铺地青砖和瓦片堆积等。 (图3,图4)从其形制与出土遗物来看,应为汉陵[4]。

司家庄“亞” 字形大墓南距义陵封土约1200 米。 现存封土为不规则形,底部东西长80米,南北宽63 米,高约15 米。四面各有一条墓道,墓道长41~52 米、宽24~56 米。 在其封土北侧,还发现有一“甲”字形大墓,封土不存,墓道位于墓室东部。 在主陵周围还有六座陪葬坑。 陵的外围由三道围沟环绕而成,在陵园和三道围沟之间, 也发现有一些小型墓葬[7]。很多学者对其做过分析, 从其墓葬形制与秦墓的对比来看,司家庄大墓应属秦陵[9]。因此,传言所指司家庄“亞”字形大墓为董贤墓当属谬误。

通过上述对于两墓年代的比较, 可以发现司家庄“亞”字形大墓为秦陵,现有争论主要集中于义陵东侧“甲”字形大墓是傅皇后陵墓还是董贤墓。

对比义陵来看,主陵为“亞”字形大墓,封土的规模也要大很多, 主陵四面的门阙都为三出阙。 二者各有陵园,但又同属一个更大的陵园,很明显“甲”字形大墓应是从属于主陵的。 综观西汉其他帝陵,这种“同茔异穴”的埋葬形制都为帝后合葬。 (表1)

从西汉帝后陵墓埋葬形制来看, 西汉一朝文献所载皇后多与皇帝合葬, 不得合葬者仅几例。 除平帝王后因为政局动荡不能合葬外, 其他所见未能合葬的景帝薄后、 武帝陈后、武帝卫后、宣帝霍后等皇后,多是皇帝在世之时遭到废黜。 帝后合葬墓例中,太上皇帝万年陵、惠帝安陵、武帝茂陵、元帝渭陵属于“帝东后西”之制,高祖长陵、景帝阳陵、昭帝平陵、宣帝杜陵为“帝西后东”之制。 文献也有一些关于帝后陵墓关系的记载。 据《后汉书·志第六·礼仪下》引《汉旧仪·略载前汉诸帝寿陵》载:“天子即位明年,将作大匠营陵地……已营陵,余地为西园后陵,余地为婕妤以下,次赐亲属功臣。 ”《汉书·外戚传》载,宣帝皇后王氏“永始元年(前16 年)崩,合葬杜陵,称东园”。 颜师古认为:“虽同茔兆而别为坟,王后陵次宣帝陵东,故曰东园。 ”[9]3790传世的刻铭也有永始元年制造的“杜陵东园铜壶”和“杜陵东园铜钟”[10]30。 近年来,一些学者也对帝后陵墓位置关系展开过讨论, 但结论仍有较大争议[11],可见帝后陵墓的相对位置关系并无通例。 但基本可以认定的是,“汉帝后同茔,则为合葬,不合陵也。诸陵皆如此”[13]1970。因此,有理由相信哀帝义陵的修建格局也无例外。

表1 西汉帝后陵墓埋葬形制简表

同时, 哀帝将其父母进行合葬的行为也从侧面佐证了其对夫妻合葬的态度。 据 《汉书·卷十一·哀帝纪》载:哀帝母亲——帝太后丁氏崩,哀帝曰:“朕闻夫妇一体。 《诗》云:‘谷则异室,死则同穴。 ’昔季武子成寝,杜氏之殡在西阶下,请合葬而许之。 附葬之礼,自周兴焉。‘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孝子事亡如事存。帝太后宜起陵恭皇之园。 ”遂葬定陶。

傅皇后身为哀帝皇后, 在王莽当政后,“与孝成赵皇后俱废为庶人,就其(陵)园自杀”[9]4005,文献中虽未提及其最后入葬地点,但根据同样是政治斗争牺牲品的惠帝张后,也得以合葬(“独置孝惠皇后,废处北宫,孝文后元年薨,葬安陵,不起坟”[9]3940)的案例,也可以推测其“就其(陵)园”而葬。

此外, 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义陵东侧的大墓为单墓道,与“带有四条墓道、平面呈亞字形”的后陵墓葬形制相冲突,但从表1 帝后的墓道数量来看, 帝后的墓葬形制虽然多为“亞”字形大墓,但也常见单墓道者,所以单以墓道数量判断该墓葬的性质并不足为据。

董贤,哀帝幸臣,与哀帝刘欣关系密切,有断袖之谊,恩宠尤盛,官至大司马,被封高安侯。 除受封食邑钱财外,“及至东园秘器,珠襦玉柙,豫以赐贤,无不备具。 又令将作为贤起冢茔义陵旁,内为便房,刚柏题凑,外为徼道,周垣数里,门阙罘罳甚盛”[9]3734。 但哀帝去世以后,董贤立刻失势,官罢身死,不得全葬。“其收大司马印绶,罢归第。 即日贤与妻皆自杀,家惶恐夜葬。 莽疑其诈死,有司奏请发贤棺,至狱诊视”,“贤既见发,裸诊其尸,因埋狱中”,“贤所厚吏沛朱诩自劾去大司马府,买棺衣收贤尸葬之”。 董贤身前 “贵重人臣无二矣”,但最后“位过其任,莫能有终”。 董贤罢官后孔光上奏,“贤质性巧佞,翼奸以获封侯,父子专朝,兄弟并宠,多受赏赐,治第宅,造冢圹,放效无极,不异王制,费以万万计,国家为空虚。 父子骄蹇,至不为使者礼,受赐不拜,罪恶暴著。 贤自杀伏辜,死后父恭等不悔过,乃复以沙画棺四时之色,左苍龙,右白虎,上著金银日月,玉衣珠璧以棺,至尊无以加。 ”[9]3739-3741这种奏疏虽有夸张的成分,但也应有所本,按文献记载来看, 董贤生前应有哀帝为其所建寿陵,而且等级规模异于普通人臣,并位于义陵旁。

在西汉一朝,佞幸之臣众多。 高祖时期有籍孺,惠帝时期有闳孺,文帝时期有赵谈、北宫伯子、邓通,景帝时期有周仁,武帝时期有韩嫣、李延年,昭帝时期有金赏,宣帝时期有张彭祖,元帝时期有弘恭、石显,成帝时期有淳于长、张放,另武帝时期有卫青、霍去病。 除卫青、霍去病是以外戚得幸“然颇用材能自进”外,余下诸多佞臣都是以色事君。 这种佞幸文化是西汉时期习见的一种现象,当时之人对其也多有评述。

《史记》载:“太史公曰:甚哉爱憎之时! 弥子瑕之行, 足以观后人佞幸矣。 虽百世可知也。 ”[12]3196《汉书》曰:“赞曰:柔曼之倾意,非独女德,盖亦有男色焉。 观籍、闳、邓、韩之徒非一,而董贤之宠尤盛,父子并为公卿,可谓贵重人臣无二矣。 然进不由道,位过其任,莫能有终, 所谓爱之适足以害之者也。 汉世衰于元、成,坏于哀、平。 哀、平之际,国多衅矣。 主疾无嗣,弄臣为辅,鼎足不强,栋干微挠。 一朝帝崩,奸臣擅命,董贤缢死,丁、傅流放,辜及母后,夺位幽废,咎在亲便嬖,所任非仁贤。 故仲尼著‘损者三友’,王者不私人以官,殆为此也。 ”[9]3741这些佞臣的结局也正如评述一样,多数未能善终。 以当时之人对待佞幸之臣的态度和国家礼仪制度来看, 董贤墓应该也很难替代皇后陵墓。 尤其是在哀帝百年之后,董贤优宠尽失, 王莽主政之下更不会有如此违礼之举。 即便董贤位极人臣,生前得以在义陵旁营建寿陵, 我们认为寿陵的位置也不会替代皇后的陵墓。 义陵周围还建有一些陪葬墓,这些墓葬之中或有董贤的寿陵。

在义陵附近还曾发现过“高安万世”的文字瓦当,但并无具体出土地点[10]42。 清代钱泳《履园丛话》也著述有“高安万世”的瓦当,“此钱别驾得自汉城。 别驾据《汉书·佞幸传》:‘董贤封高安侯,上为起大第北阙下,重殿洞门,穷极技巧。’此即其殿瓦耶?”[13]“高安万世”瓦当或与董贤有关,但其出土性质大多不确定,所以并不好多加推测。

传世文献对于义陵及董贤墓的位置也有一些记载。 《元和郡县图志》《太平寰宇记》都认为“义陵,汉哀帝陵也,在县(咸阳)北八里”[14];《太平寰宇记·关西道二·雍州二》 载:“董贤冢,在县(咸阳)东北一十八里。 ”[15]若按此说,董贤墓与义陵位置则相隔甚远。 最后朱诩“买棺衣收贤尸葬之”,《太平寰宇记》所载董贤冢很有可能是其实际的葬地[10]42-43。 但无论是其寿陵,还是最后身埋之处,当不会是义陵东侧的“甲”字形大墓。

从目前西汉帝后陵墓的考古发现来看,帝后同茔异穴合葬是其重要的丧葬礼俗之一。 傅后是哀帝唯一的皇后,虽然最后成为政治的牺牲品,但从礼制及西汉丧葬传统来看,傅后应有资格得以合葬到义陵陵园,也即义陵东侧的“甲”字形大墓。 虽然董贤恩宠尤盛,位极人臣,但在当时社会礼俗之下,董贤的社会地位,尤其是在西汉礼法体系中的位置是很难超越傅后的。 虽然傅后与董贤是否最终入葬义陵都缺乏证据,但仅从寿陵角度来看,义陵东侧的“甲”字形大墓也不会是董贤墓,而应是傅皇后的陵园。 至于董贤的寿墓, 推测可能在义陵周围的一些陪葬墓之中。 西汉帝陵普遍流行在陵园外设置陪葬墓园,高等级的贵族、官僚方有资格陪葬其中,如西汉开国功臣萧何陪葬长陵,卫青、霍去病、霍光陪葬茂陵。 董贤地位再过尊崇,也不会超过这些人,他的寿墓安置在陪葬墓园中应是最合理的做法。

猜你喜欢

大墓墓道陵园
维权解难题,英烈归陵园
《王文治论书绝句三十首之十二》
论燕下都战国大墓的埋葬特点*——与齐国战国大墓等比较
秦公一号大墓车马坑启动考古发掘
模糊生死界线:东汉墓内祭奠活动的考古学观察
内蒙古辽代契丹贵族墓葬门道初步研究
走进陵园(外一首)
陕西蓝田支家沟西汉大墓考古 西汉鄂邑长公主墓探谜
建设陵园 缅怀先烈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简评《墓道》中的宋若虚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