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弹力图检测对消化道出血患者临床输血的指导分析
2020-06-11马云麟袁明启段亮月胡晓雷再芬罗怀稳
马云麟,袁明启,段亮月,胡晓,雷再芬,罗怀稳
云南省昆明安宁云南昆钢医院急诊科,云南昆明 650302
血栓弹力图(TEG),血栓弹力图是一种从凝血、血小板聚集、纤溶等多方位动态监测凝血全过程的监测手段。在临床检测当中,TEG检测已被广泛推广并应用,该种检测可以用到需要大量输血的重症患者中[1],指导患者合理成分输血,有助于临床合理用血。从该院2018年1月—2019年6月收治的消化道出血患者中抽取200例为该次研究对象,探究消化道出血患者应用血栓弹力图检测对临床输血的指导作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随机选取该院收治的200例消化道出血患者,实验组和对照组。凝血功能检测组以 PT、APTT、FIB和PLT的10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血栓弹力图检测组同时检测凝血功能的100例患者作为实验组,实验组主要根据血栓弹力图检测的R、K值和Angle (α)、MV分别给予血浆、冷沉淀及血小板输注,对照组根据PT、APTT、PLT及FIB结果给予血浆、冷沉淀及血小板输注。血栓弹力检测组男性为 65例,女性为 35例;平均年龄(67.69±14.09)岁。凝血功能检测组男性75例,女性25例,年龄(66.27±13.36)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该次实验研究所有患者均知晓该次实验研究的全部内容,实验研究已经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检测方法
采用西芬斯CFMS血栓弹力图分析仪,检测方法严格按照血栓弹力图(普通杯)检测试剂盒(粘度测定法)说明书,采用枸橼酸钠抗凝血全血 2 mL,移液器移取1 mL到试剂1瓶中,颠倒试剂瓶5次使之充分混匀,静置 4 min激活血液,移取 20 μL试剂2(氯化钙)到普通杯杯底,激活完成后,移取340 μL试剂1瓶中的血液到普通杯中行移至测试位置开始检测。TEG的参数为:R值:是从开始的血液标本检测最后到血凝成块的整个检测时间,一般时间是5~10 min,若是患者的血液当中的凝血因子较少,则会使R值增加,若是患者血液呈现高凝的状态,则会使R 值减少;K 值:形成血凝块时间,1~3 min;Angle(α)角:是血凝块的形成点至描记水平线与最大弧度形成切线。Angle(α)角和 K值都可能将患者的纤维蛋白原水平、血小板的功能呈现出来。MA是形成血栓的最大振幅,属于血小板与纤维蛋白经过GPIIb/IIIa的受体结合,充分体现了纤维蛋白原/血小板结合的最大强度。MA主要是受到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影响,其中纤维蛋白原的作用比重较小越(占20%左右)、的血小板作用比重较大(占80%作用)、其中血小板的数量、质量都会对MA值产生一定的影响。传统的凝血功能检测:将患者的清晨空腹的3 mL静脉血液 ,送到检验中心,检测凝血功能、血常规检查,取 PT、APTT、FIB、PLT检测结果进行分析。
1.3 统计方法
以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统计,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或 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栓弹力图、凝血项检测指标
若血栓弹力图、凝血项检测指标,检测血栓弹力图R值(6.7±1.2)min、K 值(4.2±0.6)min、MV(30.1±1.1)mm、Angleα 的结果 (35°) 和凝血检测 PLT (200.8±14.3)、APTT(61.2±10.3)s、FIB(1.62±0.2)g/L、PT(15.4±3.2)s)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中凝血时间分别为(39.58±10.24)min 与(25.14±2.14)min(t=183.803,P=0.000)血凝块运动时间分别为 (9.58±10.24)min 与 (5.14±2.14)min(t=183.803,P=0.000),最大振幅分别为(30.58±10.24)与(25.14±2.14)(t=4.244,P=0.000)描记图最大曲线弧度切线与水平线之间的夹角分别为:(40.58±2.14)°与 (35.14±5.20)°(t=9.674,P=0.000)。
2.2 临床申请用血与血栓弹力图检测指导用血比较
传统凝血功能组各项指标的的平均值为 悬浮红细胞:(4.78±4.38)U,FFP:(358.65±472.15)mL,冷沉淀(1.34±4.63)U,血小板:(2.24±6.94)U,见表 1。
表1 凝血功能组用血量值Table 1 Blood volume for blood coagulation function group
表2 血栓弹力组用血量值Table 2 Blood Volume Values for the Thromboelastic Group
血栓弹力图组各项指标的平均值为悬浮红细胞:(3.93±2.10)U, 血浆:(63.00±210.17)mL, 冷沉淀:(0.20±1.40)U,血小板:(0.30±1.71)U,见表 2。
经秩和检验:血栓弹力图组与传统凝血功能组的各指标统计分析结果为:悬浮红细胞:Z=-1.087,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浆:Z=-6.12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冷沉淀:Z=-2.39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小板:Z=-3.153,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见表 3、4。
表3 各种成分血输注量比较Table 3 Comparison of blood infusion volume of various components
表4 各种成分血输注量校验比较Table 4 Comparison and comparison of blood infusion volume of various components
3 讨论
消化道出血合并凝血功能障碍的出血是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近年来心血管疾病发病呈上升趋势,患者长期使用抗凝药物、抗血小板药物、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其所导致出血成为急性消化道出血常见病因[2]。在该院统计病例中,对照组中例有17例与服用上述药物有关,但通过检测药物对凝血因子或血小板聚集的影响,单纯从PT、FIB、APTT和PLT来看变化不大,受到多种疾病因素的影响下,引起血小板减少,但血小板的功能是正常的。所以在临床治疗时,为患者输血浆及血小板,增加了输注血液制品风险,而且血小板输注获益并不大。血栓弹力图检测法首次是在德国临床输血中应用,其全面动态反应从开始的凝血一直到血凝块的溶解整个过程,从凝血因子激活成凝血酶,纤维蛋白原形成纤维蛋白,血小板激活聚集,血小板、纤维蛋白结合形成了凝血块;在临床上按照血块的形成全过程对患者是否有凝血功能障碍进行分析[3-4]。该次对实验组的 100例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血栓弹力图检测法,合理指导血浆、冷沉淀成分输血是有效的。临床医生在为患者申请输血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传统凝血功能、PLT数量作为用血依据。传统的凝血功能检测项目反应凝血过程中某一阶段异常,不能将患者的所有凝血过程呈现出来[5],传统凝血功能和PLT数量仅为医师提供了输血指征,但在选择输血量、血液制品类型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6]。而血栓弹力图反应是从凝血开始至凝血块形成及纤维蛋白溶解的全过程。从病例数据统计结果显示血栓弹力图检测PT与R值成正相关关系,但R值能够全面反映出患者凝血因子的活跃程度,特别服用止痛药物所致消化道出血患者呈现血液高凝改变,提示药物所致消化道出血主要导致消化道黏膜损伤,血管暴露启动外源性凝血,不对凝血因子产生影响。血栓弹力图对患者血液中的纤维蛋白与血小板结合通过K值及MV值作出有效综合评定,输注血浆及冷沉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申请用血浆及冷沉淀明显少于传统凝血功能检查,与相关研究结果一致,因此消化道出血患者采用血栓弹力图检测法,该次研究从上述统计有利于给患者提供合理成分输血指导,有效避免临床浪费血液资源[7]。黄东联等[8]报道指出,输注相应血液成分后,患者的TEG 参数 R 值、K 值从(9.7±6.2)min、(3.6±0.8)min 降到(6.5±2.8)min、(2.1±1.2)min,CI值从(-7.3±9.1)升到(-1.6±2),说明凝血功能明显改善,可见,利用血栓弹力图对临床成分输血具有指导作用。该次研究中发现血栓弹力图检测方法若R值为高凝状态,利于止血,传统凝血功能组平均值悬浮红细胞、血浆、冷沉淀、血小板指标数据为(4.78±4.38)U、(358.65±472.15)mL、(1.34±4.63)U、(2.24±6.94)U;血栓弹力图组对应数据为 (3.93±2.10)U、(63.00±210.17)mL、(0.20±1.40)U、(0.30±1.71)U,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实了血栓弹力图检测方法的有效性。李小彦[9]在研究中对98例需要输注血制品患者进行随机对照研究,观察组使用血栓弹力图、对照组使用常规凝血指标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悬浮红细胞使用量(4.25±1.07)U、血小板使用量(2.14±0.58)U显著低于常规组,组间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说明在进行血液输注治疗时,使用血栓弹力图对临床用血具指导性价值,与常规凝血指标相比,可降低血液输注量,与该次研究结论一致,进一步证实血栓弹力图临床价值。
综上所述,血栓弹力图对于消化道出血患者临床输血具有指导作用,可收集更多病例进一步研究,发挥其应有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