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紫云县红芯红薯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2020-06-11王晓环凯2高青宇3李子红邓仁菊4
王晓环, 罗 凯2, 高青宇3, 李子红, 邓仁菊4, 朱 怡
(1.贵州省植保植检站, 贵阳 550001; 2.紫云自治县植保植检站, 贵州 紫云 550800;3.安顺市植保植检站, 贵州 安顺561000; 4.贵州省生物技术研究所, 贵阳 550006)
甘薯是我国重要的粮食、饲料、工业原料和新型生物能源作物,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1-3]。紫云红芯红薯是紫云县“一县一业”特色优势发展产业,是全国知名的优良甘薯品种,也是贵州唯一获得地理标志产品的地方特色甘薯品种,享有皮薄、红心、无渣、板栗香等特性,具有“长寿食品”之美誉[4]。通过实地调研,并查阅近年来关于紫云红芯红薯的研究资料[5-7],对紫云红芯红薯发展现状、优势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为紫云红芯红薯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1 紫云红芯红薯产业发展现状
1.1 种植情况
紫云红芯红薯具有多年的种植历史,但多以农户散种、零星种植为主,基地主要集中在白石岩乡。近来年,随着农村产业革命的大力推进,紫云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坚持实施“红薯富农战略”,大力发展红芯红薯产业,种植规模逐渐扩大。2017—2019年,红芯红薯种植面积从800 hm2增加到1 200 hm2,年均增长率22.5%,产量为900 kg/667 m2。2020年全县规划种植面积达到2 000 hm2,主要分布在以松山街道办、五峰街道办和白石岩乡为核心的种植区域,可有效带动5 000户贫困户稳定增收脱贫。目前,从事紫云红芯薯种植的企业有5家,合作社19家,1.3 hm2以上种植大户200多家。
1.2 加工情况
目前,从事紫云红芯红薯加工的中小企业有2家,产品主要有红薯条、红薯片、红薯干等,以原生态的红薯干加工量最大,口感好,食品佳,产品供不应求。2019年共加工红芯红薯300万kg,占总产量的18.5%,加工产值达1 157万元。2020年种植规模扩大后,又有新的加工厂正在建立,产品也逐步向甘薯精深加工开发。
1.3 市场销售
紫云红芯红薯主要以鲜食为主,加工为辅。销售市场主要是依托深圳等沿海城市的客商采购和本地加工企业收购,少量依托农户散卖和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销售。其中,100~250 g的鲜薯主要销往北京、广州、深圳、上海等地,市场售价一般在10~20元/kg,高于普通甘薯价格的6~10倍,2019年,销往深圳的红芯红薯达1.8万t,占总产量的55.5%;250 g以上的薯块主要销往本地鲜食或用于产品加工,紫云红芯红薯加工成原生态的红薯条后,售价一般在40~50元/kg。因此,无论是鲜食还是加工,其经济效益都十分显著。近年来,在省、市领导和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紫云红芯薯产业发展不断壮大,知名度也不断提升。在产品市场方面,紫云红芯红薯正慢慢朝产业集中,资源节约的方向发展,正在完善市场销售体系和电商平台,扶植团体性集中销售网络。目前,紫云红芯薯已逐渐走向了全国,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市场前景广阔。
1.4 品牌建设
紫云县多年坚持实施“商标富农战略”,通过品牌化建设,提升价值链,拓宽增收链。2011年,“紫云红芯红薯”获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2年,紫云红芯红薯获得国家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2015年,紫云红芯红薯获得有机红薯的有机证,并在深圳注册了“香贵栗”品牌,采用线上线下销售模式,使紫云红芯红薯“甜”遍大江南北;2016年,通过县委的重视,紫云红芯红薯在中央7台进行宣传推广,并荣获安顺市黄果树杯“百佳旅游商品”;2017年,紫云红芯薯启动实施了《紫云红芯薯“红起来”三年行动计划》并举办了全国推介会。
2 紫云红芯红薯产业的发展优势
2.1 政策支持有力
近年来,中央、省、市、县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支持“现代农业”、“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的政策及文件。根据相关方针政策,中共安顺市委、安顺市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以“关岭牛”、“火龙果”、“红芯薯”、“金刺梨”为重点的特色农产品发展行动计划实施意见》的通知,安顺市农业委员会印发了《紫云红芯薯发展振兴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建成以紫云红芯薯良种育苗、精深加工、市场营销、品牌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科技支撑为主体的现代山地绿色农产品生产体系。紫云县委办公室、紫云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了《关于在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中实施农业产业“三提升、两壮大”行动的工作方案》的通知,提出在白石岩乡幸福园、五峰街道中心坝区主推“鲜食薯、加工薯”共同发展。这些措施,为紫云县发展紫云红芯薯产业提供了有力保障。
2.2 科技支撑有保障
在科技支撑方面,紫云自治县属于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贵阳综合试验站的示范县,又是贵州省农科院的协同创新基地,并与国家甘薯产业研发中心及省农科院签订了战略框架协议。依托国家、省、市科研单位的技术力量,进行技术创新和试验示范;依托省、市、县植保专家团队力量,进行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探究和试验示范,为紫云红芯薯产业的壮大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2.3 气候条件适宜
紫云是山水故乡,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地貌,平均海拔在1 000~1 300 m,平均气温为15.3 ℃,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生态环境优良,仍保留着原生态。县内河流密布,土层深厚,土壤类型多砂质型的红壤土与黄壤土,富含磷、钾、硅、铁等微量元素。土壤pH值多为5.0~7.0,正是优质红芯薯生长需要的土壤环境。紫云县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造就了紫云红芯红薯独特的品质。
2.4 种植历史悠久
紫云县种植红芯红薯的历史较长,据《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志(1986-2010)》[8]记载:“紫云红芯红薯于1941年引进种植,后经过人们长期生产活动不断选择与培育出来的优良品种,是紫云县一张独特的饮食文化名片。又据《中国特产大全·贵州卷》[9]安顺篇特色农产品记载:“红芯红薯主产于紫云县松山镇磨来冲黄色土壤,肉质细嫩酥软,个体适中均匀,无虫无洞,蒸熟后通体晶莹,香甜感好,远销省内外,是游客馈赠亲友的佳品”。印证了紫云红芯红薯久负盛名的历史地位。
2.5 品质优势突出
紫云红芯红薯口感好、品质优良,所含氨基酸、钙、铜、锰、钾、锌等多种矿质微量元素是普通红薯的3~8倍,碘、硒含量是普通薯种的20倍以上,富含钾、叶酸、多种维生素和胡萝卜素,具有很高的食用、药用和经济价值。紫云红芯红薯于2013年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于2015年获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证书。
2.6 脱贫致富优势产业
紫云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制定了《紫云红芯红薯“红起来”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明确了红芯红薯产业的发展目标,是助力脱贫攻坚的优势产业。县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由县级国有平台统买统卖,合作社组织土地流转,吸纳农户、贫困户参与务工,收益实行二次分配。这样,农户可通过土地流转、务工工资、利润分红3种途径获得收入,拓宽了增收渠道。对于散户种植,公司与农户签订最低保护价收购合同,采取统一供种、统一技术,将分散、传统的种植方式组建成现代农业种植经营模式,解除了农户的后顾之忧,有效带动了农户脱贫致富。
3 存在的问题
3.1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紫云红芯薯生产所需要的育苗、排灌、道路等基础设施滞后,生产几乎处于靠天吃饭的状态。缺乏育苗设施及水源,不能解决提早育苗、提早移栽、提早上市和分批上市的问题;而7—9月份雨季洪涝来临时,坝区没有排灌系统,造成甘薯被淹,后期减产严重等问题。另外,部分区域缺乏机耕道和便道,造成机械作业和运输很不方便。因此,紫云红芯薯产业要持续健康发展,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是必要条件。
3.2 脱毒种薯应用面积小
紫云红芯薯种植历史较长,由于在同一块地长期沿用同一个品种,加之多年连作导致各种病毒病的积累,该品种的薯形变差、品种混杂、抗病抗虫能力减弱、产量和品质严重下降,商品率显著降低,亩增收效益较同类其他产品,没有竞争优势。目前,虽然省、市农科院已成功研究和繁育出脱毒种薯,但脱毒种薯三级扩繁体系尚未健全,无稳定的脱毒种薯扩繁基地,生产的种薯远远满足不了大面积生产的需求,加上人们对脱毒种薯的认识不够,严重制约了紫云红芯薯产业的发展和单产水平的提高。
3.3 标准化种植程度低
受打工浪潮影响,目前在家从事农业生产多为中老年妇女和男性老人,文化程度相对低,市场意识、标准化生产意识淡薄,规范化栽培管理技术和市场开拓能力欠缺,普遍仍是种“懒庄稼”方式,物资和劳动力投入相对较少。紫云红芯薯种植管理仍沿用过去几十年的传统习惯,栽培技术落后,管理粗放,全县平均产量仅1 000 kg/667 m2左右,远低于山东、河南等地的优质鲜食红薯。加之薯块品种混杂,薯形参差不齐,病虫害严重,小薯较多,导致商品率较低,虽然平均单价较高,但比较效益低下。
3.4 贮藏设施落后
甘薯块根含水分高达70%左右,组织幼嫩,在贮运过程中易受损伤,又易受冷害和感染病害而发生腐烂,贮藏比其它粮食困难,对贮藏条件特别是温度、湿度和透气性要求都较高[10]。而大多数种植户一般是利用冬季的自然低温,在自家的空闲屋内或是利用室外的井窖、岩窖进行贮藏,多以一家一户为主,许多产地由于严重缺乏贮藏设施和贮藏技术,出现严重的冻害,以及干腐病、软腐病、黑斑病等病害,损失一般都在15%以上,有的甚至超过30%。据有关市场数据统计,紫云红芯薯收获后的9—11月销售量占总产量的75%左右,其中省内销售53.7%,省外销售46.3%。而12月-翌年8月销售量则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因此,贮藏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措施。
3.5 缺乏行业协会及加工企业
目前,紫云县白石岩乡为促进红芯红薯销售,临时成立了行业协会来调控紫云红芯薯的供应节奏和价格,没有统一规范的营销网络,受小农经济的影响,各合作社、种植大户、普通种植户进行价格分散自主决策,造成市场价格混乱甚至出现恶性竞争。同时缺乏加工企业,产业链得不到有效延伸。紫云红芯薯虽然以鲜销为主,但平均单产和商品率较低,且250 g以上的单个块根难以进入市场。而紫云红芯薯又是做原生态薯干的上等原料,薯干一般售价在40元/kg,如果100 g左右的中等薯进入鲜销市场,250 g以上的大薯进入加工厂,这样既保证了种植户的利益,也为加工提供了增值转化。而目前全县仅有小型加工企业2家,加工设备相对落后,稳定性差,加工工艺和技术标准还有待提升和改进。
4 对策与建议
4.1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结合全县基本农田建设、500亩坝区建设、新农村建设、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六项行动计划、乡村振兴规划和农村能源建设等工程,整合资源、资金,加快产业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红芯红薯种植基地机耕道、生产便道、排灌设施、储藏设施设备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抗击自然灾害的能力。
4.2 建立工厂化脱毒种薯(苗)繁育基地
甘薯脱毒苗的应用是未来的一个趋势,北方省份已经开始应用,但目前贵州省还处于试验期,并未大规模进行示范应用。因此,针对紫云红芯红薯退化严重问题,建议在核心区建立工厂化脱毒种薯(苗)繁育基地,实施统一供种、统一育苗,助力紫云红芯红薯提质增效。
4.3 建立高效轻简的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
目前在家从事农业生产多为老弱病残的群体,文化程度相对低,对栽培管理新技术、机械化技术的应用和接受能力较弱,劳动力成本投入过大,造成比较效益较低。因此,可结合当地地形特征,引入全国先进的甘薯起垄施肥、覆膜、栽插、微耕、打蔓、收获等中小型机械,实施轻简标准化作业,加强技术培训和应用示范,提高生产效率。
4.4 建立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体系
坚持以“农业防治、生态调控、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防治原则,在省市县植保专家指导下,通过轮作、合理密植等农业措施,悬挂诱虫灯、释放天敌等生物防治,或者采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的应用,试验和探索对红薯常见病虫害的绿色生物防控技术,科学防治黑斑病、软腐病和甘薯蚁蟓等病虫害。
4.5 实施品牌化战略
实施“地域化、品牌化”战略,用好地标名片,实现无公害认证全覆盖,组织绿色食品认证,积极向有机品牌进军,建立地标监管、督查、保护常态化机制,整合力量多部门齐抓共管,加大品牌保护力度,维护“紫云红芯红薯”的品牌效益。同时,紫云县政府着力打造紫云农特产品品牌群,利用互联网+,把紫云的名片推出去,打造“番薯中的松露”,最大程度上挖掘这一地理性特产的稀有价值,让紫云红芯红薯走上全国成千上万户家庭的餐桌。
表1 生育期记载
4.6 拓宽市场销售渠道
发展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发展红薯干、红薯片精深加工。继续与深圳市泰和盛公司、深圳“一号仓”签订红芯红薯收购订单协议,保障深圳、广州、上海市场的供应量逐年有增加。加大与阿里巴巴、京东、苏宁等知名品牌电商合作力度,依托天猫贵州原产地特色产品店、淘宝特色中国安顺馆、农村淘宝、京东贵州扶贫馆、贵州电子商务云、黔邮乡情及“贵农网”等优质电商平台,参与阿里年货节、春耕节、春茶节、吃货节、双十一等高人气促销活动,推动“紫货出山”。鼓励知名电商平台建立产地仓等直采模式,增强线上推广和线下服务。整合全市各类电商资源,加快县乡村电商服务中心和站点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