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野寻趣:农村小学研学旅行再出发

2020-06-11杨建伟

关键词:乡野研学旅行

杨建伟

(浙江省桐乡市崇德小学教育集团语溪小学)

近年来,国内研学旅行得到高度重视,国家出台了系列文件,明确提出推进研学旅行发展的若干意见。2013 年《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 年)》中提出“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设想。2014 年4 月,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司长王定华在第十二届全国基础教育学校论坛上发表了《我国基础教育新形势与蒲公英行动计划》的主题演讲,对“研学旅行”进行了定义。2016 年12 月教育部等11 部门发布的联合意见中,更是明确提出要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要求小学阶段一般安排在四至六年级,以“乡土乡情”为主。面对日益盛行的研学旅行之势,如何妥善利用好身边的资源,让研学变得更切合实际是目前需要思考的问题,亟待我们认真审视,重新出发。

我校作为一所百年老校,周边拥有广袤的自然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突出的经济特色等。早在2011 年以省级规划课题“打造农村学校‘乐学校园’的行动研究”为学校的主导性课题,通过变革课堂教学方式、搭建张扬个性的第二课堂和多维立体的展示平台,让学校的每个孩子乐于学习并善于学习,享受校园学习生活的快乐。2014 年省级课题“‘乡野寻趣’项目课程群开发之研究”更是结合当地特点、学校特色、学生学情,拓展、补充国家和地方课程,引导学生体验广袤的乡村田野中的生活乐趣,还学生一个快乐的学习童年。幸福教育与学校拓展课程开发的研究已成为我校特色,研学旅行的研究为进一步深化学校特色提供了契机,研学旅行的学习形式将成为学生素质教育的新途径和新常态。

一、梳理“课程+自然+社会”的研学资源

图1 研学资源分类

“浙江省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指出,要建立区域性研学课程体系、设计学校研学课程,建构“走下课堂、走出校园、走进社会、走向未来”的研学旅行课程模式。

1. 整合“乡野寻趣”的课程资源。研学旅行是旅行与研究性学习的结合,既要有旅行也要有学习,是在玩中研,研中学的活动。为此,在活动前需要有课程目标作为方向性的引领。“乡野寻趣”课程是我校在2014 年开发的拓展性课程,包括了农场农技项目课程群、乡土艺术项目课程群、乡村健身项目课程群、益智休闲项目课程群,具有浓浓的地域性与乡土气息,贴近学生生活。在相应的研学旅行活动前,需要对相关的内容延伸、综合、提升。

2.挖掘“乡土气息”的自然资源。研学旅行给学生接近自然、体验社会创造了更多机会。我校虽处镇上,却是实实在在的农村小学,周边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例如在绿色生态文化方面,进行农事研学——春季养蚕、秋季采菊等。

3. 联动“生活气息”的社会资源。陶行知先生曾提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学校教育不应与社会相脱离,校外的社会资源非常丰富,如文化传承方面的蓝印花布厂、生态文明方面的污水处理厂等,将这些校外的社会资源与学校的研学有计划地联系起来,才能为学生创设更真实的学习情境。

二、倡导“走学+探访+感悟”的研学形式

研学旅行属于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考察探究类,为此在教学活动形式上应当以考察、探究为主,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参与,丰富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感受。

1. 乡野走学。在真实的乡野情境走学过程当中,发现具有教育价值的资源,启发学生通过思考,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认知升华的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2. 农事探访。在研学的过程中,力求引导学生通过对农事的观摩和探访,将形象的可观、可赏、可模仿的耕耘经验和经历,模仿式的学习得以感悟,并掌握农事操作技能。

3. 乡情感悟。通过对乡间民俗和乡情的研学,获得体验和感悟,经历直接认知、欣然接受、尊重和运用当下得到感悟的过程,这是一种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考的过程,它能丰富学生的直观经验,也能提升学生的深度思考。例如体验小记者采访,感悟农民伯伯的农事经历。

三、拓展“农庄+乡野+集镇”的研学区域

图2 研学区域分布

实施意见指出,研学旅行以建构“走下课堂、走出校园、走进社会、走向未来”为课程模式。为此,在活动范围上以研学实践教育营地为核心,以周边基地为辐射圈,而小学阶段的研学旅行以了解乡土县情市情为主,为此可以构建“农庄+乡野+集镇”的实践教育基地模式。

1.借农庄核心营地。学校周边分布了多个农庄,现在的农庄不仅仅集种植养殖为一体,大部分还设有自主动手实践的灶台,有些还有人文书画展览、小红军之旅活动等。可以说是集自然、人文、生活为一体,学校以农庄为核心营地,开展小学生研学旅行。

2.划乡野实践主阵地。我校虽处城镇,但周边两公里处便是乡村,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在乡野开展农事研学,可以为学生营造更真实的实践环境。

3.列集镇教育拓展地。我校位于集镇上,所处位置拥有着丰厚的人文资源(如运河文化、横街文化、吕留良等名人文化)、社会资源(如污水处理厂、热电厂、蓝印花布厂)。另外,乌镇的现代互联网资源与本身古镇气息的相互碰撞,南湖的红色革命根据地文化,还可以成为小学高年级体察县情、市情的拓展地。

四、推行“课时+课后+假期”的研学时空

图3 研学时空分布

1. 课时定点。我校自2014 年开始实施的拓展性课程,安排在每周三的下午二、三节课,与劳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共同教学。小学生的研学旅行是对县情的研究,可以在“乡野寻趣”拓展课程时间践行,也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小课题研究中践行。

2. 课后延伸。实施意见指出,研学旅行是学校和教育部门安排的,以在外食宿等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实践教育活动。当前大部分小学为非寄宿制学校,而小学生的研学旅行在时间上不宜过长,以一天为宜。为此,学生很少有集体住宿的体验。可以将放学后的时间利用起来,进行一次集体住宿。如校园露营,在培养学生生活技能、集体观念方面也是一次难得的机会。

3. 假期聚段。据调查,学生的假期大都是待在家里或上各种补习班,即使家长带出去游玩也只能称为旅行。假期时间,学生在学校、家庭及校外机构的共同策划下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旅行,赋予了旅行更多的教育意义和实践意义。例如节假日与南湖小记者、新华小记者共同开展采风活动。而家庭旅行具有多样性、灵活性、简易性等特点,也可以以学校为纽带开展假期亲子研学旅行。

五、探索“朋辈+师生+亲子”的研学团队

图4 研学团队组成

1. 朋辈组团。研学旅行的定义中提出是由学校组织的,进行集体食宿、探究研讨的学习活动,所以学生朋辈组团,可以体现团队学习、旅行中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2. 师生聚团。作为生活中的课程,遇到的问题可能需要多位不同的老师运用多方面的学科知识进行解决。所以教师之间也可以抱团,再让师生聚团,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综合运用。

3. 亲子合团。实施意见指出,家庭旅行具有多样性、灵活性、简易性等特点,大力鼓励和引导各中小学生家庭,利用寒暑假期等有计划、有目的地带孩子外出研学旅行。但要避免简单的家庭游,为此,学校需要进行相关的引导,使家长与孩子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共同学习、共同成长。

另外,学校教师与社会能人共同组团,开展研学旅行的引导工作。

六、完善“线下+线上+多元化”的研学评价

1.“线下”成果展评。传统的走访日记、手抄报等可在班级或校内进行展示。评价时主要以师生互评为主。这样传统的“线下”展评比较简单、直观性强,大部分农村学校比较习惯,在宣传和展示方面也有良好的效果。

2.“线上”成果展评。借助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通过微信、微博等平台进行成果展评,拓宽展示面,加大影响力。学生既可以选择走访日记、手抄报的形式记录所见、所思、所感,也可以用照片、微视频等方式记录,在作品展示时运用桐乡教育、学校公众号、博客等平台,让每一位家长都能看到优秀作品。在评价时还可邀请家长、社会人士共同参与投票。

3. 评价主体与内容的多元化。研学旅行注重集体性,强调在集体活动中让学生获得与同伴相处的真实机会,注重学生间的互评和学生自评。在亲子活动中,增加家长对孩子的评价。因此,评价的主体和内容都应具有多元性特点。

总之,要提升农村小学研学旅行的实效,须综合利用学校已有的拓展性课程、农村广袤的自然资源以及校外丰富的社会资源,调动教师、家长以及社会人士的人力资源,突破传统的教学空间、时间的局限,带领学生在更真实的情景下进行研究、学习,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有所体验、体认和体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猜你喜欢

乡野研学旅行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春天的乡野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从乡野飘向世界的芬芳
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化实践路径
紧绕目标定位 开发研学课程
小黑的旅行
夏日旅行
下乡养儿,乡野式教育能否找回育儿真谛
乡野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