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图书馆参与红色文化传播的策略与路径探析
2020-06-10白洋
摘 要:作为人类信息资源中心,公共图书馆不仅承担着保存各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重任,而且肩负着培育社会主义新人的神圣使命。有必要在保持公共图书馆现有功能的前提上,弥补部分馆舍在红色文化传播方面的缺失与短板,拓展传播空间,增大传播力度,丰富传播载体,使之成为红色文化传播的新生代和生力军。应以开放性、公共性和共享性为原则,从馆、藏、阅、享、乐等多个角度入手,构建立体化的红色文化传播体系,通过多样的文化活动,实现红色文化入眼、入耳、入脑、入心的目的。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红色文化;传播策略;传播路径
弘扬和传播红色文化,是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切实保存凝结着无数革命先烈鲜血和生命的红色文化,并在新的时代语境下焕发其生机与活力,才能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推向前进。作为人类信息资源中心,公共图书馆不仅承担着保存各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重任,而且肩负着培育社会主义新人的神圣使命。有必要在保持公共图书馆现有功能的前提上,弥补部分馆舍在红色文化传播方面的缺失与短板,拓展传播空间,增大传播力度,丰富传播载体,使之成为红色文化传播的新生代和生力军。对于这个紧迫而重要的文化课题,本文拟从红色文化传播的策略与路径角度加以探析,并提出自己的基本思路。
一、公共图书馆与红色文化传播
所谓公共图书馆(Public Library),指的是由中央或地方政府管理、资助和支持的,免费为社会公众服务的图书馆。与专业图书馆相比,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对象较为宽泛,涵盖从老人到儿童的所有普通公民;提供的文献则以普及类为主,主要包括通俗读物、期刊杂志和专业书籍在内的基础文献;服务方式则较为多元,从文献外借、阅读浏览、参考咨询、文化活动到专门为老年人、儿童和残疾人提供的相关服务都包含在内。由此可见,公共图书馆具有普及性、开放性与共享性等多种特征。
公共图书馆参与红色文化建设是其题中之义。其原因在于,一方面,只有切实保存和传播红色文化,才能体现图书馆人对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烈的尊重与敬意,才能激发人们继承革命传统、共创美好生活的豪情和壮志。另一方面,红色文化所内蕴的不折不挠的斗争意志、为伟大事业而投入的献身精神,与公共图书馆所秉承的“智慧与服务”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新时代的公共文化建设,其核心就在于对红色文化的继承,并在此基础上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扬光大。
遗憾的是,尽管不少公共图书馆已认识到这个问题,但限于条件、观念、习惯等方面的局限,时常无法充分发挥作用,以致于在红色文化传播上存在不少缺失与短板。主要表现为,在资源建设上,革命文化书籍和期刊较为匮乏,无法充分满足读者多样化的需求;在传播方式上,只限于传统的藏借还阅,缺乏与互联网时代的有效互动;在馆舍布局上,守旧呆板、缺乏创意,没有顺应新时代读者对空间再造的审美需要;在传播力度上,存在明显的弱化倾向,未能最大程度地唤醒读者的参与意识。
总之,红色文化是革命性和先进性的统一、科学性和实践性的统一、本土化和创新性的统一,是新时代中国文化的核心要素之一。公共图书馆参与红色文化传播,既是義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刻不容缓的义务。必须以本土红色文化遗迹为立足点,主动确立传播内容,积极研究传播策略,充分拓展传播路径,为满足人民对美好文化生活的需要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公共图书馆参与红色文化传播的主要目标
要大力提升红色文化传播的力度、广度与幅度,必须充分拓展公共图书馆的基本职能,在精神弘扬、资源建设、活动开展、传播渠道等方面积极创新,使红色文化成为公共文化建设中的核心要素和闪亮旗帜。
弘扬红色文化精神,是公共图书馆参与红色文化传播的首要目标。在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斗争中,形成了诸多内涵深刻、特色鲜明的革命精神谱系,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等,是它们的突出代表。这种百折不挠、敢为人先、实事求是、竭诚奉献的精神,是指引我们前行的不竭动力,是指导我们事业发展的无尽源泉。只有切实珍藏好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才能明确公共图书馆的党性原则,才能奠定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时代基础。
提升文献资源质量,是公共图书馆参与红色文化传播的重要目标。文献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始终是图书馆工作的核心关键。经过多年的建设,我国公共图书馆在文献数量方面均有一定程度的积累。但毋庸讳言的是,在文化精品建设上,尤其是高质量红色文献积累方面,依然存在着明显的不足。比如,许多革命烈士的笔记、手稿、信札等重要文物,常湮没无闻;长征岁月中的电报文稿、军事地图等珍贵资料,也多有缺失。因此,传播红色文化,首先要认真搜集、整理、还原这些不可复现的历史记忆,为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建档立制。
开展红色文化活动,是公共图书馆参与红色文化传播的显在目标。文化的传播,离不开与其相关的载体。传统的藏借还阅模式,塑造了公共图书馆的静态形象,许多馆内入口处的醒目标识“静净敬”就是一个突出例证。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曾经以静为上的图书馆也悄悄迎来一个“喧闹的时代”。经典图书专架、革命文学沙龙、红色图片展览等多样的文化活动,打破了寂静的空间,唤醒了沉睡在书架上的历史遗存。毫无疑义,红色文化活动的开展,不仅拓展了图书馆的职能,而且对文明传承大有裨益。
增加传播的媒介和渠道,是公共图书馆参与红色文化传播的潜在目标。互联网时代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媒介传播方式的革命,尽管对传统的伦理观念、审美趣味提出挑战,但也无形中增加了文化样态的多元化空间。只有充分调动起参与者的热情,才能实现公共图书馆推进红色文化建设的真正目的。
三、公共图书馆参与红色文化传播的策略与路径
从传播策略而言,应改变那种只将红色文化作为“点缀”的工作思路,而是倾力投入、高度重视,将红色文化传播作为新时代公共图书馆工作的突破口,渗透到工作的方方面面。从传播路径而言,应以开放性、公共性和共享性为原则,从馆、藏、阅、享、乐等多个角度入手,构建立体化的红色文化传播体系,最终实现红色革命文化入眼、入耳、入脑、入心的目的。具体来说,有如下四点:
在馆舍布置上,应体现红色文化的中心地位。国内许多公共图书馆多是方方正正的中式建筑格调,敞亮开阔的空间结构有助于读者借还阅览,但多数并未设置红色文化专区,并不便于读者集中阅读。为凸显红色文献的獨特性与重要性,有必要从布局上下功夫,对于重要图书和期刊,采取专架保存、集中摆放的方式,以体现党建引领的积极意义。
在传播方式上,应采取多样化的传播媒介。纸质媒介与数字媒介之争,在读书界已存在多年,似乎并未分出伯仲。事实上,两种方式早已并行不悖、相得益彰。对于新时代的红色文化传播而言,必须大胆接纳数字传媒所内蕴的便捷、高效、可复制性特点,大力开展数字图书馆建设,尤其是在红色文献数据库方面作出积极努力,“构建一套科学可行的红色资源数字化建设保存与利用机制”,以“互联网+”的方式,破解红色历史文献的保存难题。
在读者参与上,应发挥读者的积极能动性。图书馆,绝非单向的知识传输机构,而更是一所没有教师的大学。读者对文化活动的热情参与、积极互动,客观上激活了图书馆的文化空气,丰富了红色文化的内在精神。一个读者对革命文献的推荐阅读,一场以烈士传记为主题的读书沙龙,一次红色电影的集中播映,一幕红色历史的图片展览,都是红色文化的传播记忆,都有助于昂扬向上的革命文化深入人心。实践证明,文化自信,归根结底是对红色文化的自信,或者说红色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根本支撑、源头活水。
在社会服务上,应以文明传承为主线。红色文化,是中国革命历程的历史记忆,是无数先烈的生命结晶。公共图书馆在开展社会服务过程中,必须有意识地将这种独具中国特色的时代记忆推广开来,使文明得以传承,使历史得以延续,帮助它们走出封闭的高墙,走到社区、广场和千家万户之中去,并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开阔人的眼界、滋养人的灵魂。
总之,公共图书馆参与红色文化传播,本质上是对图书馆精神的回归。坚定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尊重和推进文明传承,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新人,在红色文化传播的策略与路径上实现突破,最终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奠定坚强的思想基础。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J].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2]袁子英.浅谈红色资源数据库建设研究课题的论证——以筹建贺龙图书馆为例[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4
(作者单位:珠海市金湾区图书馆典藏保障部)
作者简介:白洋(1982-),女,汉族,陕西西安人,硕士,珠海市金湾区图书馆馆员,从事图书采访与编目、红色文化传播等方向研究。
基金项目:珠海市哲学社科规划2019-2020年度课题“提升珠海红色文化传播路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编号:2019GJ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