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讲述老兵故事 培育家国情怀
——以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一)“祖国统一大业”教学为例

2020-06-10郝绪兵

辽宁教育 2020年9期
关键词:老兵家国两岸关系

郝绪兵

(江苏省南京市第十二中学)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作为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历史核心素养是当前历史教育中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也反映出今后历史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其中家国情怀是学科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新课标明确指出:家国情怀是诸素养中的价值追求目标,也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家国情怀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在思想、观念、情感、态度等方面的重要体现,以构建学生积极的价值体系作为最终教育目标,实现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那么,在历史教学中,如何才能更好地渗透历史核心素养,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笔者以人教版历史教材(必修一)“祖国统一大业”教学为例,通过五个片段的故事讲述以及问题的精心设计,将一位台湾老兵的“回家之路”融入祖国统一大业之中,以此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一、课前思考:弘扬家国情怀,寻找合适素材

本课主要讲述了“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一国两制”在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上的成功实践和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在家国情怀方面,新课标的具体要求是:通过对“一国两制”构想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一国两制”的构想是具有创造性的重大战略决策,对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祖国统一问题的由来和海峡两岸交流情况的了解和分析,引导学生感受历史的屈辱和祖国兴盛的必要以及两岸隔离对我国人民造成的苦难,引导学生探究、分析、概括、认识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祖国统一大业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感受深切的题材,更是弘扬爱国主义教育、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的最好素材。如何让学生认识到祖国统一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如何让学生感受到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关系?如何培养学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贡献的民族意识和历史责任?这是笔者在课前思考的重要问题。

笔者尝试通过一位台湾老兵高秉涵“回家”的故事,将国家大历史和个人小历史结合起来,并将之穿插到全课的教学中,使其成为课堂教学的线索。通过台湾老兵的悲欢离合,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紧张与缓和的两岸关系深刻地影响到个人的命运;通过高秉涵的人生经历,我们可以感受到和平时期的家国情怀其实就是认同中国文化,热爱伟大祖国,敢于担当责任。因为家国情怀的现实表征突出表现为对故土的至深热爱,对天下苍生的朴素情感,对共同文化信仰的执着,对普遍价值准则的认同固守等。

高秉涵老人的一生,凝聚了当年逃难到台湾的大陆民众的坎坷和艰辛,也让人更深刻体悟到两岸和平的重要和来之不易。这样本来理论性和政治性较强的一课,顿时因为这段有血有肉、真挚感人的传奇故事而鲜活起来,学生的学习兴趣也空前高涨。

二、课中探索:体验家国情怀,感受老兵故事

导入:今天我们上课的主题是“回家的路——祖国统一大业”。家,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是温暖的存在,更是心灵的归宿,我们随时随地都能回家。然而有一个人,他却无法“回家”,为了“回家”,他甚至用尽了大半辈子的时间。这个人是谁呢?他就是感动中国2012 年度人物之一的高秉涵老先生。让我们一起来大声朗读感动中国组委会对他的颁奖词:海峡浅浅,明月弯弯。一封家书,一张船票,一生的想念。相隔倍觉离乱苦,近乡更知故土甜。少小离家,如今你回来了,双手颤抖,你捧着的不是老兵的遗骨,一坛又一坛,都是满满的乡愁。高秉涵老人的一生,见证了大时代的悲欢离合,同时也凝聚着所有台湾老兵经历的坎坷与艰辛。这位平凡的老人是怎样让国人感动的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近高老,感受他那“回家”的故事。

很多学生可能知道台湾老兵的故事,但是对台湾老兵高秉涵的故事知之甚少,通过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的引入以及问题的设计,顿时让学生产生一系列的疑问:高秉涵是谁?他究竟做了什么事情让我们感动?他的人生经历和祖国统一大业有何关系?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挑选素材,对历史人物背后故事的深入挖掘,有利于唤醒师生内心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家国情怀的养成。

(一)少小离家,一世乡愁

【片段一】1948 年,高秉涵因为战乱,拜别母亲,跟随国民党组织的“流亡学校”,一路逃难来到厦门,九死一生。1949 年,年仅13 岁的他跟随大批国民党军人登上了开往台湾的最后一艘船,就这样来到了台湾。当时他相信不用多久就能回家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台湾当局很快就颁布了戒严令,这是世界上有史以来最长的戒严,长达38 年,期间两岸正常交往完全中断。初到台湾的高秉涵举目无亲,为了生活,他在垃圾桶里找吃的,跟猫狗争抢一点点的食物,也在火车站当过小贩吆喝过。历经波折之后,他参军入伍,边服役边学习,终于考上大学,成为一名法律系的大学生,毕业以后成为金门军事法庭的法官。凭着个人坚韧的意志,高秉涵在极度艰苦的环境中生存了下来。从离开家的那一刻起,乡愁便开始了,他没有一天他不在想家,经常深夜痛哭,泪湿衣裳。他曾经说过:“没有深夜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他把对家、对母亲的思念写在纸上,可是刚刚写好,又立刻撕掉。

师:1949年高秉涵被迫与家分离,成为一名流浪在台湾的孤儿,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生:国民党内战失败,退守台湾,造成两岸的隔离与对峙。

师:中国历史上,台湾与祖国有过几次分离?这一次分离与前几次的性质有何不同?

生:三次分离。第一次:1624 年被荷兰侵占,1662年由郑成功收复台湾;第二次:1895年甲午战败签订《马关条约》,被日本割占,1945年抗战胜利成功光复;第三次:1949 年由于内战导致了台湾的分离。前两次是由于殖民主义入侵造成的,属于主权问题,而最后一次是两党之间的内战造成的,属于中国内政问题。

师:思乡心切的高秉涵为什么不敢写信,更不敢寄信?

生:因为当时两岸处于敌对、对峙关系。

【片段二】1963 年,28 岁的高秉涵被派赴金门任军事法庭法官。第二年,他遇到有生以来最棘手的案子。高秉涵曾说:“这个案子让他背了一辈子的十字架。”这个案件便是1964 年“金门逃兵案”。一位名叫郑凤生的厦门籍士兵于1949 年被强征入台。在等待十五年后,终于轮到他到金门服役,他决心偷偷抱着轮胎下海,想游回对岸见妈妈,不幸被潮汐推了回来,被抓后定了死罪。临刑前,高秉涵劝其喝点酒,士兵拒绝了:“我要清清楚楚地回家,我怕我喝了酒,灵魂不认得回家的路。”

师:假如你是高秉涵,面对这个案件,你会有何感受?

生:难受、心酸、沉重、压抑、不忍面对……

师:母子亲情在严酷的“军法”面前却显得如此苍白无力,这样的悲剧绝不是个例。在当时紧张敌对的环境下,高秉涵只能把对家乡的思念深深地压抑在心底,通过写诗来倾诉心中的痛苦。到了1979年,他有幸参加在西班牙组织的一场国际法学大会,利用这样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高秉涵写了一封家书,并托他的同学寄回家书。这封家书经由美国、香港再转内地,辗转三地。书信的内容是如何寄托他的思念呢?他会收到母亲的回信吗?

这一设计,通过高秉涵少年的经历,学生可以切身感受到个人与家庭、与他人、与社会、与国家的关系。台湾老兵的悲剧源于国家的分裂和两岸的对峙,台湾老兵的幸福源于祖国的强大和两岸的交流。对故土的热爱、对国家和民族文化的认同是很多台湾老兵内心深处的情感共识,这种情感一旦释放,可以产生巨大的能量。通过“神入”历史情境,让学生谈谈高秉涵在审判案件时的感受,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家国情怀的体验,也更有利于学生深刻地体悟到历史知识背后鲜活而又生动的历史内涵,启发学生对历史进行反思。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秉持“家国情怀教育不是一种灌输式的说教,而应突出体验性和探究性”的教育理念。

(二)情系家书,艰难辗转

【片段三】高秉涵的信。亲爱的娘:儿子1948 年八月初六和娘泣别后,如今已逾三十一年了,但希望家里的老幼亲人都还健在。如果您们方便的话,请尽快写信给住在美国纽约市的袁玉杰同学,他会实时转给我的。娘,我会活着回来,我也深信我一定会见到我健在的亲娘,你一定要等我回来。娘,我渴望着你的回信!为不孝儿秉涵叩上(1979年8月20日)(书信内容为节选)

师:一封辗转三个月的家书,寄托了高秉涵对母亲的思念,也折射出当时两岸的关系。等待中,1980年5 月,他收到了大陆的回信,但却不是母亲回的,因为母亲已经在两年前过世了。“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是高秉涵永远也弥补不了的遗憾。1979 年前,两岸处于隔绝状态,基本上没有任何的联系。为什么1979年后,高秉涵能收到大陆亲人的信件呢?

生:因为1979 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统一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建议海峡两岸首先实现通航、通邮、通商和探亲旅游。

师:其实20 世纪50 至70 年代末,除金门与厦门之间炮战持续进行外,海峡两岸处于隔绝状态。相互传递的信息是广播喊话及海飘、空飘的宣传品。1979 年5 月5 日,邮电部正式开办寄台湾邮件,比照香港、澳门地区资费计算邮资。因是大陆单向开放寄台邮件,台湾当局对大陆邮件一律拒收,退回原址,寄台信件需由第三地转寄。1979 年哪些因素促使大陆转变态度呢?

生:从国内看,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主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需要和平的建设环境;从国际上来看,1979年中美建交,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有利条件。

师: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的方式。实现统一的适当方式是什么?

生:“一国两制”。

师:“一国两制”的具体内涵有哪些?

生:“一国两制”是指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师:“一国两制”是在尊重台湾的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符合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整体利益,是统一大业的需要,也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需要。这一构想最先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但是“有心栽花花不开”,这一构想首先推动了香港、澳门的回归。香港、澳门的回归标志着中国人民雪洗了被侵占的百年国耻,开创了港澳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标志着我们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师:香港问题、澳门问题与台湾问题的产生有何不同?

生:港澳问题是历史上殖民主义侵略中国遗留下来的问题,而台湾问题则是内战遗留问题,属于中国内政。

师:面对大陆发出和平统一的信号,面对大陆提出“一国两制”的方案,面对大陆对台政策的调整,台湾当局的反应如何?当时台湾领导人蒋经国在接受《明镜》周刊记者采访时提到:“我们要尽一切力量,反共到底,决不与中国谈判。”1981年,台湾再次提出“三民主义”统一中国。

生:台湾仍然坚持十分强硬的态度和立场。

师:是的。可见两岸关系的解冻仍然遥遥无期。这让习惯服从的广大老兵默默地承受离家之苦,尤其是思乡心切的高秉涵。不在沉默中死亡,就在沉默中爆发。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家书反映的是亲情和牵挂,体现的是乡愁和思念。家书的辗转,反映出当时两岸之间交流的中断,而突然收到来自大陆亲人的回信,则体现出大陆在1979 年以后释放出和平统一的信号。针对收到家书的原因,笔者结合教材设计了多个问题,让学生认识到“一国两制”是邓小平根据世界形势的变化,创造性地提出的伟大战略构想,对解决台湾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体现了解决国家问题的新思路。学生在思考和探讨中认识到这一构想在法律和制度层面上保证了民族气节和历史责任的受人尊重与逐步实现,学生为此而感悟到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在历史教学中,把家国情怀作为学科核心素养,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形成基于国际视野的国家意识、文化自信和政治认同。”

(三)奔走呼吁,我要回家

【片段四】1987年,台湾老兵纷纷走上街头,打出“想家”“想念母亲”等口号,掀起一场“外乡人返乡”运动,获得了舆论的支持。高秉涵作为老兵之一,也参与其中。当时返乡探亲发起人之一姜思章老先生曾说:“出来这么多年,我连父母是生是死都不知道,我只求政府能让我回去,如果父母还在,就为他们奉上一杯茶;就算是父母已经不在了,也好为他们献上一炷香。”

师:老兵们的抗争,得到岛内外人士的支持,给国民党当局极大的压力。之后台湾当局被迫做出了什么改变?这种改变对高秉涵的“回家”之路又有何影响?

生:1987年台湾当局允许台湾居民回大陆探亲,两岸关系出现历史性的变化,高秉涵圆了“回家”之梦。

师:1987 年,高秉涵就递交了申请,但因申请人数过多、手续繁杂,他回家的时间被延后。1991 年,阔别故土已经42 年的高秉涵终于回到了家乡——山东菏泽,实现了“回家”的梦想!那年他56 岁。假如你是当时的高秉涵,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生:激动、高兴、彷徨,因为担心亲人已经不认识我了。

师:是的,高秉涵当时到了村口,却不敢走进去,他在村口徘徊许久,半个小时才终于迈开了脚步。此行他还有一个特殊的任务——送菏泽老兵王士祥的骨灰回家,从此他便走上了送老兵骨灰回家的长路。为了达成老兵们的遗愿,这30 年来,他一共抱了近200 坛台湾老兵的骨灰回到大陆,最远的送到新疆,让那些老兵回到了一辈子想回却最终没有回到的“家”,并且表示这个责任他会一直坚持下去。

师:此后两岸关系又经历了怎样的变化?通过对《两岸关系重要发展历程》的自主学习和归纳,学生得出以下内容。

时间1979年1987年1992年2005年2008年2015年两岸关系的变化大陆停止炮击金门,实现两岸真正停火。台胞回大陆探亲开放,两岸隔绝坚冰被打破。海协会与海基会达成“九二共识”,两岸关系实现历史性突破。国共两党领导人举行60 年来的首次会谈,两岸关系出现新发展。两岸实现“三通”。两岸领导人习近平、马英九在新加坡实现历史性的首次会面。

通过台湾老兵“返乡探亲”这一故事的引入,引导学生体验开放两岸探亲顺应潮流,顺应民心,是实现两岸交流开放的重大一步。通过情感体验,让学生感受到“回家”之路是多么艰难,体验高秉涵老人当时复杂的心情以及对故乡的热爱。亲情和恩情的延续将不断滋养两岸的家庭,带动两岸人民的来往。家国情怀在老兵的艰难回家之路和老兵的乡土情愁中的得到了升华。

(四)家国情怀,传之后世

【片段五】传统文化、家国情怀支撑着这位80 多岁老的人在两岸之间往来奔走,继续从事为亡故的老兵送骨灰的公益事业。2016年高秉涵下决心要带着孙辈们回到自己的家乡,希望他们能感受文化的根源,认祖归宗。2017年第九届海峡论坛开幕式上,他被邀请作为嘉宾,发表了“回家的两条路”的演讲。他说第一条是为亡故老兵照亮回家的路;第二条是为自己的儿孙指引回到祖国怀抱之路。这“回家的两条路”,注定了不会平坦。2017 年11 月高秉涵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有生之年,唯愿台湾重回祖国母亲怀抱。

师:高老最终能够“回家”是两岸关系不断融合交流发展的结果。两岸的距离其实并不是空间的距离,也不是军事的紧绷,主要是政治上的分歧和心理的分歧。请问如何来拉近两岸的距离呢?

生:加强两岸之间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加强民间交往,尤其是青少年之间的交流;出台一些照顾台湾同胞回大陆就业和生活的措施,让他们享有与大陆同胞同等的待遇,让台湾同胞感受到家的温暖,愿意回家。

师:其实“回家”的路并不是一帆风顺,那么台湾“回家”的绊脚石有哪些?

生:“台独”、国际反华势力的阻挠,两岸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距……

师:面对风险和挑战,2005 年全国人大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使得制裁台独有法可依。2017 年中共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对台关系时表示,绝不允许任何人、任何组织、任何政党、在任何时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块中国领土从中国分裂出去。可以说,“六个任何”显示了我们维护国家统一的决心和信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不仅是中国大陆的梦,也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梦。两岸同胞应该顺应历史大势,共担民族大义,共同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师:本课通过台湾老兵高秉涵的故事讲述,他的哪些精神感染你或值得你学习?

生:坚守信念、责任担当、自强不息、热爱祖国、家国情怀……

通过高秉涵老人坚守和执着的传奇经历,让学生明白我们应心怀感恩,感恩那些勇于承担历史使命与顺应潮流的人们。通过如何拉近两岸的距离以及两岸关系发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等问题的设计,让学生知晓我们应该以更加智慧的途径推动两岸关系,以更加平和温馨的方式延续两岸家族的血脉亲情,结束过去孤苦的悲情与分离的痛苦,使中华文化深深地扎根于两岸大地。教学最后再次以高秉涵老人的故事作为结尾,让学生谈一谈从他那里学到了什么?今天我们应以何种姿态去担当历史责任?学生在探讨交流中,家国情怀再次得到升华。

三、课后感悟:培育家国情怀,激发责任担当

(一)同仁交流

本课案例是笔者参加学校组织的“益智杯”优质课大赛后的所思所感所想。课前,在备课组同仁的帮助下,大家建言献策,提供了很多宝贵的意见。课后,我校备课组热烈讨论,积极点评,也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

南京市历史学科带头人、我校历史教研组组长胡斌老师认为:“故事教学和情景教学在历史核心素养的养成中具有重要意义,家国情怀的培养绝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和问题设计,而是通过鲜活的故事和真实的情境来引导学生思考和感悟。本课采用真实的历史人物故事来串联两岸关系的发展演变,强调情景设计、线索明晰明了、节奏跌宕起伏、故事悬念感人,让本节课呈现出历史课的味道,形成师生的情感共鸣”。

南京市骨干教师、我校高一备课组张广明老师认为:“本课内容简单,线索清晰,重点内容是两岸关系的发展。如何调动学生的历史兴趣,帮助学生增加体验,营造历史情境,是这节课的关键所在。如果简单地讲述统一大业的背景、内容、过程和意义,则会让本课索然无味、枯燥刻板。本节课通过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台湾老兵故事,让学生感悟到曾经一段真实的历史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结合历史人物不同时期的经历,反映了两岸关系的时代背景,让历史课堂更有生命力,也能激发更多的同学传承历史人物背后的精神品质。同时,将人与家、人与国、人与世界联系起来,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让学生感悟到有国才有家,只有世界的和平、国家的繁荣才能让更多的家庭平安幸福。”

(二)教者反思

家国情怀,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又具有新时代中国的特色。本课通过一位台湾老兵的“回家之路”来展示两岸关系的发展与演变。回家,是中国人对亲人故土的眷念,也是中国人文化心理认同的体现,更是对家庭和亲情的坚守。

高秉涵的一生,既见证了两岸关系的和平与动荡,又践行了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高秉涵所经历的伤痛,不仅是一个家庭的悲剧,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通过这个缩影,我们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透过这个故事,我们更能够让学生体会到统一是历史的必然,是大势所趋,是人心所向,也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学习他的事迹,就是让学生感受到在民族复兴和祖国统一的道路上,自己应当向高秉涵老人那样,具有崇高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家国情怀素养的培育,仅仅依靠单向传授、记忆、重复等手段是无法实现的,必须经历“情动—体验—理解—迁移”的学习过程,是学生自我内化建构的结果。其实,历史教学的目的并不仅是让学生记住课本中的一个个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以及历史现象,而且要引导学生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形成一种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最终使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热爱祖国,并逐步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历史课,其实也是人文课,作为历史教育工作者,如果我们能用心挖掘,每一节课堂其实都是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的良好素材。

猜你喜欢

老兵家国两岸关系
The Sun Also Rises from Hemingway
家国两相依
老兵笑了
家国情怀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老兵
生日一过,老兵就要走了
政治话语:两岸关系认知框架的一种新诠释
新形势下破解两岸关系症结的对策和建议
略谈“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