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题语境下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2020-06-10邢文骏宋梦琦

辽宁教育 2020年9期
关键词:人际语境交流

邢文骏,宋梦琦

(江苏省南京市教学研究室,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是英语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其中,思维品质既是关键能力也是必备品格,兼具思维能力和思维人格特质两方面内涵:前者是智力因素,后者是非智力因素,它基于知识并超越知识。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所使用的语料不仅仅是学生学习语言的源泉,即感知、内化、运用语言的载体,更是学生思维培养的载体。因此,高中英语的教学应为理解而教、为思维而教,把思维能力与信息处理、推理、质疑、创造和评价等广泛的结构化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

一、英语课程中的主题语境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针对英语教学存在的教学内容碎片化现象和为考试而教等突出问题,提出了由主题语境、语篇类型、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等六要素构成的课程内容与英语学习活动观。英语课程内容是发展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课程内容的六要素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其中主题语境涵盖人与自我、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涉及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等内容,为学科育人提供话题和语境。所有的语言学习活动都应在一定的主题语境引领下进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某一具体的主题语境,基于不同类型的语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语言技能获取、梳理、整合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深化学生对语言的理解。教师还要引导学生重视对语篇的赏析,比较和探究文化内涵,以汲取文化精华。同时,教师更要引导学生尝试运用所学语言创造性地表达个人意图、观点和态度,并通过运用各种学习策略,提高自身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其实,这也是六要素整合的英语学习活动。

二、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性

思维品质是新课标所提出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之一,直接体现了新课标立德树人的基本理念。思维品质指的是思维在逻辑性、批判性、创新性等方面所表现的能力和水平。思维品质体现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心智特征,其发展有助于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从跨文化视角观察和认识世界,对事物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思维品质整体发展目标是要求学生能辨析语言和文化中的具体现象,梳理、概括信息,建构新概念,并分析、推断信息的逻辑关系,正确评价各种思想观点,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具备初步运用英语进行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

思维品质强调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和创造性,并按照思维的难易程度、复杂程度、深度和广度将思维品质划分为三个水平。学习活动中的思维训练包括观察、比较、分析、推断、归纳、概念建构、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等形式。所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是英语学科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应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多使用语言,促进他们语言水平能力的提升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高中英语阅读中,教师对学生开展思维品质的培养仍然面临诸多困难,譬如由于应试教育导致学科价值缺位等原因。当今英语阅读教学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很多阅读课堂还没有以“思维”作为重要目标,教师教的仅是语言知识和文本内容,关于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实践路径尚不成熟,教学成效还需要长期的评价反馈。笔者就一篇主题语境鲜明,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文本开设一节旨在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阅读课,并简要分析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与思维能力培养紧密相关的主要问题,探讨“指向思维品质提升的英语阅读教学”的理念。笔者通过分析这节课例设计和教学情况,进一步探讨如何落实在高中英语阅读课中结合主题语境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进而发展其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三、主题语境下的思维品质培养课例

(一)备课环节

1.研读教学内容

本课例文本是译林版高中英语模块四Unit 2 Understanding each other 中Reading 板块的Effective communication 一文,本单元主题语境是人与社会,着眼点为人际间的相互理解(understanding each other)。本文是在单元主题语境——人与社会引领下的语篇,是本单元中的主阅读版块,是一篇题为Effective communication 的演讲,主要介绍了有效人际交流的重要性与有效交流所需关注的三点重要内容,即对观众的了解、对肢体语言的关注和对他人观点的理解移情。本文通过介绍人际间交际的重要性并给出了提高交际效率的建议,为学生英语学习提供内在动机,开阔其新的视角,促使学生深入探究人与人之间、文化与文化之间相互交流的主题意义。

全文共六个自然段落,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自然段,通过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引入人际交流话题,指出在人际间的交流中我们运用语言的方式比我们说的话本身能传达出更多信息,这是文章的导入介绍段;第二部分是第二自然段,介绍交流的定义、类型和信息在发出者和接受者间的传递循环过程;第三部分为第三到第五自然段,逐一列举了要想成为更高效的交流者,我们应深入了解信息接收者(听众)的年龄、工作、角色、需要等信息,关注我们自己以及对方的身体语言所传达出的信息,并及时理解对方的反应、情绪和观点,站在对方的角度理解问题;第四部分为第六自然段,总结指出高效的交流能够帮助人们处理不同观点,增强互动,建立人际间的信任,赢得他人尊重,还可以建立正面积极的人际关系,呼吁大家积极练习高效交流。

2.了解学生学情

本班学生为高一年级学生,学习态度端正、积极性高,词汇量约为2300 左右,大致能够满足本文阅读的需要。班级学生较为活泼,能够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并掌握了扫读、略读等技巧,能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等。不过,学生在整合、概括信息等方面能力不足,在批判性思考方面也有一定欠缺,很少自主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同时,学生对演讲这类文本接触较少,对演讲稿的结构布局、举例子等方面缺乏具体认知。

3.制定教学目标

本节课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第一,学习理解类目标,即基于语篇,梳理本篇演讲稿的结构,获取并概括总结人际交流的定义、类型、重要性等事实性信息,并描述三种高效交流的技巧,分析判断高效交流在生活中的运用;第二,应用实践类目标,即深入语篇,分析评价作者举例子的写作演讲技巧,并运用举例法列举自己生活中的实例;第三,迁移创新类目标,即超越语篇,调查采访国际交流生在中国交流中碰到的问题,总结跨文化交流经验,给出实际建议,形成书面报告。

4.设计教学思路

该文本聚焦“人际交流与相互理解”,是体现“人与社会”主题语境的文本。根据新课标关于思维品质的要求,学习文本后,学生需能辨析语言和文化中的具体现象,梳理、概括信息,建构新概念,并分析、推断信息的逻辑关系,正确评价各种思想观点,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具备初步运用英语进行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文本作者语言风格较为口语化,使用了不少演讲中表达观点、吸引听众的专业技巧,如果学生缺少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和思考总结,阅读过程会遇到不少阻碍。本节课中,笔者重点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探讨问题,通过实践应用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二)教学环节

1.课前导入

课前导入时,笔者播放一则关于人际交流方式与通信方式历史演变的视频,要求学生主动总结人际交流的各种方式,并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开放式对话,交流对于此种变化的理解。播放视频前,笔者给出问题:“Let’s watch a video clip! In this video, how do people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播放视频后,笔者又给出问题:“ Do you know any other type of communication?Are you a good communicator?How to become a good communicator?”

首先,笔者通过提问与学生兴趣点相关的内容,激活学生背景知识与学习兴趣,快速引入话题,设置主题语境;然后,利用视频展示人们交流方式的演变,创设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真实情境,激活学生的原有图式;最后,学生反思现在生活中的各种交流方式是否高效,如自己在人际沟通方面是否擅长,如何提高人际间交流的效率,成为一位良好的沟通者等。教师可以在此环节围绕主题语境“人际交流”来培养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即引导学生利用看、听等方式理解信息并有效用口语表达信息与观点,以此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进行批判性思考,提升其思维品质;引导学生分享国内外人际交流的经验,培养其文化意识。

本节课的导入环节结合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交流沟通的了解等背景知识,利用多模态的语篇类型——视频,激活学生认知中的已有图示,引入语篇的主题——人际交流。在观看视频前,教师提出开放性问题启发学生反思不同交流方式的效率和局限性,引起学生找到交流中的阻碍和解决办法的兴趣,激发学生在读文本前主动寻找信息和答案的动机。同时,学生看视频并获取信息,还将听(listening)和看(viewing)结合起来,丰富地道语言输入,提高了学生的语用能力;学生对从视频中获取的信息,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分析判断,能够帮助学生培养高阶思维能力(higher-level thinking ability)。

2.课中阅读

(1)略读文本内容

笔者出示一幅文章基本结构信息的思维导图,要求学生快速阅读文章,找出基本信息。

T:What is this passage about?

S:Effective communication.

T:What is the type of writing?

S:Lecture transcript.

T:What is the purpose of the lecture?

S: Introduce some ways to achieve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T:How is the lecture structured?

S:This is the lecture structured.(如图1所示)

图1

教师利用思维导图将作者思路可视化,帮助学生快速理解作者写作意图并积累演讲写作思路,又通过引导学生略读文本,帮助学生获取文本的题材类型、主题和基本结构。学生通过理解人际间的信息处理和理解共情的重要性,树立了跨文化交际意识。

(2)理清文本脉络

教师要求学生两人一组再读一遍课文,并一起画出课文结构流程图(如图2所示)。

图2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绘制结构图,学生理清了文章脉络和段落大意。教师通过思维导图将信息结构化、可视化,帮助学生建立抽象逻辑认知,此环节旨在锻炼学生的概括整合信息能力,并引导学生用创造性的语言来表达观点,提升其思维品质。对于一篇篇幅比较长的文本,学生要在短时间内理清文本思路是比较有挑战性的,为了引导学生主动感知全文,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这有利于学生快速掌握文章的篇章结构。一幅思维导图就是一篇阅读材料的缩影,教师巧妙利用思维导图可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这样学生可以理解和感受文章内容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既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又提高其阅读效率。

(3)梳理重点信息

教师要求学生重点阅读文章第二段,找出沟通的定义,并画出图表,说明信息在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是如何交换的。此环节,教师要求学生通过阅读画出sender 和receiver 之间信息传递机制,本意是引导学生将信息可视化,但这过程中缺乏适当的引导,学生费时费力却达不到满意的结果。后来,教师以问答方式将此机制解释清楚,并结合板书,要求学生完善此图(如图3所示)。

T:What is communication?Give evidence.

S: Communication is the exchange of information between a sender and a receiver.

T: Draw a chart to show how the information is exchanged between the sender and the receiver.

图3

(4)分析文本内容

教师指导学生再读一遍文本的第三至五自然段,并要求学生分组讨论演讲者如何使自己的观点清晰、有说服力。随后,教师指导学生四人为一组整理列出讲师给出的例子,并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举出更多的例子。

T:What tone does the lecturer have?

S:Persuasive.

T: How the lecturer make his/her opinions clear and convincing.

S: By giving examples. Giving examples is a commonly used writing technique to attract the audience’s attention and activate their understanding.

T: What information can help you determine the features of audience?

T:What types of body language are mentioned?

T:What do the indicate respectively?

T: How to express your understanding and empathy?

教师以What,How 为主要逻辑线索,指导学生逐步分析文本内容,提取关键信息、赏读文本内容,体会作者语气并深入探索作者如何达到写作、演讲目的。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对演讲中常用的例证法、劝说语气等加深认知,提高其合作探究能力。

(5)迁移文本知识

教师鼓励学生结合演讲内容回忆自己曾在人机沟通上体验过的困难或者失败案例,启发学生从中吸取经验。

T:Do you have any other suggestions on effective communication?Can you share your experience of failures in communication and the lessons you have learnt from them?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真实生活将本课所学运用到实践中,分析自己曾有过的失败交际经历,并尝试总结更多的经验教训。此环节旨在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促使学生达到迁移与创新知识。

3.课后小结

第一,教师帮助学生回顾本节课主要达成的内容;第二,引导学生课后继续以小组形式合作浏览互联网,寻找必要的信息,并在外国学生中进行调查,撰写一份关于我们如何将文章中的建议用于实际,以加强我们与不同国家和文化之间的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写报告时,应要求学生以读写结合的方式进一步探究主题意义,并将所学应用于实践。不过,学生会缺乏丰富完整的语境,教师应先给学生呈现一些交流生关于人际交流问题的文字或视频资料,要反映出一定的问题,以此激发学生实践动机。教师还要给出一些适当的展开调查、撰写报告的方法和流程等,辅助学生完成工作。

(三)教学成效

1.拓宽了学习空间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学生继续围绕本单元的主题语境“人机交流”进行了探索,将所学用于实践,并发展了自身的学习能力、思维品质。与此同时,学生通过在留学生中开展调查、撰写报告等能够帮助其实践跨文化交际策略与加深对文化异同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文化自信。学生撰写报告的作业形式避免了平时作业中容易出现的机械训练倾向,他们结合主题语境,使读写结合,让自身有机会在课外获取更多信息,拓宽了其学习空间。

2.培养了高阶思维品质

本课例基本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学生能够梳理本篇演讲结构,获取并概括总结人际交流的定义、类型、重要性等事实性信息;能够描述三种高效交流的技巧,并分析判断其在生活中的运用;能够分析评价作者举例子的写作技巧,并运用举例法列举自己生活中的实例;能够调查采访国际交流生在中国交流中碰到的问题,总结跨文化交流经验,给出实际建议,形成书面报告。在此过程中,学生对主题意义探究比较深刻,表现出一定的分析判断、批判性思考等高阶思维品质,为其形成健康的价值取向和良好品格奠定了基础。

四、结合主题语境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策略

目前,国外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教学策略主要有以下三种:设置单独的思维挑战课堂对学生进行训练;把思维品质的培养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常规的课堂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通过隐性课程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这依然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和挑战,主要是有限的课堂时间与繁重课堂教学任务之间的冲突、教师课堂教学创新的不足、有关教学资源的匮乏、学习成果评价方式单一等因素导致。所以,英语教师要实现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目标可以尝试以下三种策略。

(一)创设语言环境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引导者、课堂组织者和参与者以及课堂资源的提供者、研究者。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教师应积极地引导学生批判性思考、创造性分析问题。教师可以在课前预设中加入一定的开放性问题,在课堂提问时允许学生提出质疑,给足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教师还可以优化课堂教学活动,创设语言环境,如辩论、采访、演讲、小组合作讨论等活动形式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思维的训练。学生通过文本快速获取信息(input) 和用英语表达所思所想(output),可以形成像母语(汉语)一样本能的、条件反射式的思维方式。因此,教师要多元创设英语语言环境,激发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的兴趣,并在课堂上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要求学生除了借用身体语言(body language) 辅助外只能用英语来交流讨论;若是遇到生词,可尝试用英英释义来表达。学生课后通过扩大英文阅读量,可以培养其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构建评价体系

教师除了教学之外,对学生的评价也要指向思维品质。教师要在核心素养目标下,重新构建评价体系。首先,建立基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依据学业质量标准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根据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要明确思维品质的评价内容,真正实现对学生分析、批判、思维、创新能力的考查,既要评价学生的语言基本知识和技能,也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创新性思维能力属于质性的能力,很难通过定量的办法测量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是否发展,传统的测验方法存在很多的限制。所以,教师可以运用一些新型的评价方式,如座谈、问卷、学生档案、解决问题等方式。

(三)培养高阶思维

逻辑性思维要求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以辩证方法为指导,以判断、推理为操作的基本形式,以概念为操作的基本单元,概括地反映客观事物规律的理性思维过程。通过语篇分析,学生不仅能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旨大意、篇章结构、衔接手段,而且能在语境中理解细节内容和某一词语的特定意义,提高了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引导学生语篇分析时,可以从文脉分析、段落发展、句间关系等方面来进行。

批判性思维要求基于客观事实和理性推断,进行辨析、质疑、判断、品评、反思。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辩论是训练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有效方法。通过辩论,可以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自主分析文本并进行阅读。学生用自己的学识才智、思想见解、情感态度来丰富文章中的人物或事物,从而拓宽文本的情境,使认知得到升华,收获新感悟。教师开展课堂辩论,可以给学生创造一种宽松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形成不盲从、敢于怀疑、敢于否定的习惯,进而培养他们勇于打破条条框框、另辟蹊径、标新立异的精神。

创新性思维要求按照不同寻常的思路展开思考,达到标新立异的效果,要求个体在基于现有信息的基础上,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培养他们创造性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猜你喜欢

人际语境交流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搞好人际『弱』关系
从《战国策》看人际传播中的说服艺术
民生新闻采访中的人际互动心理
跟踪导练(三)2
英文歌曲Enchanted歌词的人际功能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