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围手术期应用不同抗菌药物方案预防术后腹部切口感染的效果及其成本-效果分析
2020-06-10吴淑敏刘嘉雯张世倡
吴淑敏 刘嘉雯 张世倡
作者单位:1.528308 广东 佛山,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临床药学科;2.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附属陈村医院药剂科;3.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附属杏坛医院药剂科
剖宫产是产科中的一项重要术式,其操作简单易掌握,但如术后处理不当可导致多种并发症的发生。术后感染是剖宫产常见并发症之一,发生率为13%~40%[1]。临床上常通过使用抗菌药物进行剖宫产术后感染的预防,但其术后切口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的发生仍未见明显减少[2]。为此,笔者以剖宫产产妇为研究对象,在围手术期使用头孢呋辛+甲硝唑、头孢硫脒+甲硝唑、头孢唑林、头孢替唑4种抗菌药物方案,探讨4种方案预防术后炎症和腹部切口感染的效果,并对4种方案的成本-效果分析,旨在寻找预防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感染的最佳抗菌药物方案,以资借鉴。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1日—12月31日拟于产科进行剖宫产的160例产妇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足月妊娠,具有剖宫产手术指征,无剖宫产手术禁忌证;知情同意;无胎膜早破、无严重系统性疾病、无产前出血、无术前感染征象、无糖耐量异常、无β-内酰胺过敏史;体重<75 kg。排除标准:临产后剖宫产产妇;产前经多次阴道检查及合并和引发感染的妊娠期合并症产妇等。剔除或脱落标准:产后出血、手术时间较长需行宫腔纱条填充、剖宫产手术时间>1.5 h、剖宫产术中出血量>300 mL等产妇。根据使用药物的不同分为A组(头孢呋辛+甲硝唑)、B组(头孢硫脒+甲硝唑)、C组(头孢唑林)和D组(头孢替唑)4组,每组各40例。研究符合伦理学标准(科研伦审20180634),且患者均知情同意自愿参与。4组年龄、孕周、产次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干预方法 4组产妇均常规行剖宫产手术,术前1 d给予预防性抗菌药物,具体如下:A组头孢呋辛0.75 g+甲硝唑0.5 g,B组头孢硫脒1.0 g+甲硝唑0.5 g,C组头孢唑林1.0 g,D组头孢替唑0.75 g,4组给药均1次/d,连用3 d。
表1 4组基线资料比较
1.3 观察指标和判定方法 观察并比较4组的手术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以及医疗费用(检查费用+药物费用+住院费用等)、术后腹部切口感染发生情况(手术切口出现红肿热痛,或伴有脓性分泌物,医师判定有切口浅表感染,细菌培养结果阳性)、安全性。以医疗费用为成本(C),术后无腹部切口感染为效益(E),采用成本效益比(C/E)进行抗菌药物方案预防术后腹部切口感染的成本-效果分析。观察并比较4组术前及产后12 h、24 h、72 h炎症因子水平,包括干扰素(INF-γ)、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在 4个时间点分别抽取静脉血5 mL置于抗凝管中,使用高速离心机以3 500转/min转速、3 cm半径在4℃环境中离心处理10 min,待分层后分离血浆、血清,在-20℃低温冰箱中冷藏待测,采用日本东芝TBA-2000FR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上述3个指标检测,检测操作严格参照相关说明书进行。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或比值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多组间计量资料和多次重复测量计量资料的比较均采用方差分析,并通过SNK-q检验进行进一步的两两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4组手术情况比较 4组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4组产前及产后不同时间点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4组间产前和产后不同时间点炎症因子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产后炎症因子水平均不断升高,在产后12 h达到峰值,随后逐渐降低,同组产前与产后不同时间点各炎症因子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和表4。
2.3 4组术后腹部切口感染发生情况、医疗费用和C/E比较 4组间术后腹部切口感染发生率及医疗费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中 C/E值C组最低,其次为A组和B组,D组最高,组间C/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2.4 安全性 4组均未见明显抗菌药物相关不良反应或并发症,安全性良好。
3 讨论
剖宫产手术为解决难产以及一些产科合并疾病的重要手段,可有效挽救产妇和围产儿生命[3]。近年来,剖宫产手术的应用较多,但术后出现的腹痛腹胀、伤口出血红肿、发热、严重感染等并发症,不仅增加了治疗负担和产妇家庭经济负担,而且能够影响产妇的术后康复[4-5]。剖宫产手术切口为Ⅱ类切口,为有创性操作,在子宫肌壁及腹壁造成创面,加之术前导尿、备皮等操作,可出现切口创面感染和泌尿系统感染,剖宫产术后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阴道分娩[6-7]。本研究中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感染发生率为5.00%~15.00%,这一结果与同类研究基本一致[8-9]。剖宫产术后感染为器械和操作相关医院感染,可防可控,如术前导尿操作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手术备皮时进行快速剪毛脱毛并加强清洁消毒,围术期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有助于减少剖宫产术后感染的发生[10]。美国妇产科医师协会以及加拿大妇产科学会,均推荐剖宫产采用单一剂量的第一代头孢菌素进行预防性抗感染干预,并结合临床实际情况,选取安全经济的抗菌药物进行剖宫产预防性抗感染干预[11]。在医疗药物干预中,在保障疗效的基础上降低药物成本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既往在药物费用控制上注重降低药品本身价格,而忽略药品使用过程中的成本节约,无法达到合理用药。药物经济学是一门药物学和经济学结合的学科,可提高卫生资源的配置和有效利用率,使有限的卫生资源实现最佳的社会经济效益[12-13]。
表2 4组手术情况比较
表3 4组产前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表4 4组炎症因子在产后不同时间点的比较
表5 4组术后腹部切口感染发生情况、医疗费用和C/E比较
本研究采用头孢呋辛+甲硝唑、头孢硫脒+甲硝唑、头孢唑林、头孢替唑4种方案进行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感染预防性干预,结果显示,4种方案患者的手术指标、医疗费用以及围术期炎症因子水平均无差异;炎症因子水平在产后12 h达到峰值,随后逐渐降低,4种预防性抗菌方案均可有效控制炎症反应的发生;头孢唑林方案的术后腹部切口感染发生率最低,其次为头孢呋辛+甲硝唑方案和头孢硫脒+甲硝唑方案,头孢替唑方案的术后腹部切口感染发生率最高,但各组间术后腹部切口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头孢唑林方案的C/E最低,其次为头孢呋辛+甲硝唑方案和头孢硫脒+甲硝唑方案,头孢替唑方案最高,提示,围术期预防性应用头孢唑林是预防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感染发生的最佳抗菌药物方案,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亦良好。
综上所述,头孢呋辛+甲硝唑、头孢硫脒+甲硝唑、头孢唑林、头孢替唑4种剖宫产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方案,均可有效控制产妇炎症状态,减少术后腹部切口感染的发生,其中头孢唑林的成本-效果最佳,最符合安全、经济、有效的用药原则,是预防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感染发生的最佳抗菌药物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