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抗凝蛋白缺陷与突发性耳聋的相关性研究
2020-06-10宋琳,高兴
宋 琳,高 兴
突发性耳聋是耳鼻咽喉科常见急症之一,目前研究认为其发生机制可能与内耳微循环障碍、血管栓塞等病理改变有关[1],目前使用降纤类药物已成为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一线用药[2],而血栓形成蛋白C(PC)、蛋白S(PS)和抗凝血酶III(AT-III)是人体内重要的生理性抗凝蛋白,参与维持体内凝血与抗凝系统的动态平衡,其活性的降低使凝血功能降低,从而导致血栓形成。 目前有关易栓症与突发性耳聋之间关系的研究尚少,本文通过对易栓标志物的筛查,为突发性耳聋患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新思路。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6 年1 月至2018 年6 月原海军机关门诊部耳鼻喉科诊治的突发性耳聋患者42 例作为突聋组,诊断标准依据中华医学会制定的相关标准,其中男16 例,女26 例;年龄21 ~40 岁,平均31.2 岁;病程2 ~19 d;单耳36 例,双耳6 例;根据听力损失程度分为:轻度6 耳,中度22 耳,重度16 耳,极重度4 耳(有的是单耳,有的是双耳)。 选取同期在原海军机关门诊部耳鼻喉科进行健康体检者42 例作为对照组,男16 例,女26 例,年龄22 ~40 岁,平均30.3 岁。 2 组均除外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病史及半年内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女性均要求除外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及口服避孕药者。 2 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分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标本采集 所有对象空腹采取静脉血3 ml,置于含0.3 ml 的109 mmol/L 枸橼酸钠抗凝剂的试管中,以3 000 r/min 离心15 min,离心半径r=13 cm,血浆分离后置于-80 ℃冰箱中储存备用;检测前半小时将标本置于37 ℃水浴中复融,4 h 内完成检测。PS 与PC 活性检测采用凝固法,抗凝血酶(AT-III)采用发色底物法,采用日本SysmexCA-7000 全自动血凝分析仪,上海德灵公司试剂,同时用配套质控品进行质控。 抗凝血酶、PS、PC 任意一项活性低于正常参考值,认为存在该抗凝蛋白缺陷。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P <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突聋组和对照组PC、PS 和AT-III 活性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突聋组患者PS 活性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PC 活性和AT-III 活性2 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见表1。
表1 突聋组和对照组患者PC、PS 和AT-III 活性比较(%
表1 突聋组和对照组患者PC、PS 和AT-III 活性比较(%
注:PC 为蛋白C,PS 为蛋白S,AT-III 为抗凝血酶III
组别 例数 PC PS AT-III突聋组 42 101.43 ±32.49 83.72 ±28.43 93.17 ±14.78对照组 42 95.50 ±39.37 98.86 ±25.13 92.98 ±15.39 P 值 0.45 0.01 0.82
2.2 突聋组和对照组PC、PS 和AT-III 缺陷发生率比较 突聋组PS 缺陷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 <0.05),而PC 和AT-III 缺陷发生率2 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见表2。
表2 突聋组和对照组患者PC、PS 和AT-III 缺陷发生率比较[例(%)]
3 讨论
易栓症是指有血栓倾向或形成血栓的一组疾病或病理状态,按其病因分为遗传性易栓症和获得性易栓症两大类。 遗传性易栓症是因基因缺陷导致相应蛋白减少和(或) 质量异常所致,如蛋白C 缺陷、蛋白S 缺陷、抗凝血酶III 缺陷等;获得性易栓症是指易引起血栓的一组疾病,如抗磷脂抗体综合征、肿瘤等,还有一些是易发生血栓的危险状态,如手术等,故本研究中除外免疫性疾病、肿瘤性疾病及近期手术史患者。 研究显示遗传性易栓症可引起多器官血栓形成,并引起相应部位栓塞,如下肢深静脉血栓、肺栓塞、脑栓塞、胎盘部位栓塞等[3-6]。
遗传性易栓症具有地域和种族差异,我国人群最常见的遗传性易栓症是抗凝蛋白缺陷,主要包括抗凝血酶、蛋白C 和蛋白S。 研究显示汉族健康人群中PC、PS、AT-III 缺陷的检出率分别为1. 15%、1.49%和2.29%[7]。 PC 是一种维生素K 依赖性糖蛋白,主要由肝脏合成,1981 年Griffin 等首次报道了PC 缺陷症,它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与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生密切相关,在大多数病例中是由杂合子突变造成的。 PS 是PC 的辅助因子,也是维生素K 依赖性单链糖蛋白, 主要在肝脏中合成。PS 缺陷症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PS 在人的血浆中以两种形式存在,无辅因子活性的结合型和有辅因子活性的游离型。 有辅因子活性的PS 通过增加PC 与带负电荷的磷脂间的亲和力,形成复合物,阻止了凝血因子(FVa)和FVIIIa 与血小板膜的结合,减弱了凝血酶及凝血因子X 的活性,使PC 的抗凝活性增强,从而抑制了凝血,发挥了抗凝作用。AT-III 是一种单链糖蛋白,主要是由肝脏和内皮细胞合成,通过Lys 残基(第125、107 和136 位)和Arg残基(第129、145 位)的功能位点与FIX a、FXa、FII a等活性中心的丝氨酸残基结合起来从而抑制其活性。 如果机体中抗凝血酶-III 出现缺陷,抗凝功能就会明显下降,凝血-纤溶平衡将向凝血方向倾斜,导致血栓形成。
本研究显示突聋组PS 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PS缺陷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PC 和AT-III 在2 组中的缺陷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戴静等[8]研究结果一致。 由此推测遗传性易栓症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干扰凝血-纤溶系统平衡,使凝血功能相对增强,内耳微循环障碍,从而导致复发性耳聋的发生。因此,对突发性耳聋患者进行易栓症指标筛查,以便及时发现突发性耳聋的致病原因,并对异常者及时进行抗凝治疗,这对于提高突发性耳聋的治愈率将有非常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