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胆囊疾病发生情况及临床分析
2020-06-10原慧芳
原慧芳
(开封市医学科学研究所附属医院 消化内科,河南 开封 475000)
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 HCV)感染是全球性公共健康问题,据统计全球约1.85亿人,可能有10%的概率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进展为肝细胞癌(HCC),给患者身体与精神带来痛苦[1]。同时随着超声在临床上的应用,胆囊疾病的诊断率也日益提高。有研究发现,胆囊疾病的发生与肝病如肝硬化、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脂肪性肝病等紧密相关[2-3]。本研究通过对我院290例HCV感染者的研究,分析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胆囊疾病发生情况,并为临床早发现早治疗本病提供资料。
1 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 2014年1月到2019年1月开封市医学科学研究所附属医院就诊的HCV感染者290例,其中急性丙型肝炎42例,慢性丙型肝炎163例,丙肝肝炎后肝硬化62例,丙肝肝硬化伴HCC 23例,以上病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制定的《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规定的诊断标准[4]。290例HCV感染者均在早晨空腹状态下行腹部彩超检查,根据超声报告结果分为2组,有胆囊疾病组169例,其中男100例,女69例,平均年龄(45.5±18.5)岁,无胆囊疾病组121例,其中男75例,女46例,年龄平均(46.8±16.3)岁。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胆囊彩色超声诊断标准均参照陈敏华版的消化系疾病超声学[5]。以上所有病例均排除HCV感染以外的其他原因导致的肝病,HCC以外的其他肿瘤疾病及其他严重的躯体疾病。所有研究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临床资料 记录患者病程、体重指数(BMI)、有无负性情绪、有无酗酒史等;所有研究对象均采集晨空腹静脉血5ml,应用日本OLYMPUS 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患者血清总胆红素(TBIL)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酞转肽酶(GGT)、血清白蛋白(ALB)、三酰甘油(TG)、胆固醇(TC);应用荧光定量PCR法(FQ-PCR)检测患者血清中HCV病毒载量(HCV-RNA)。所有研究对象均行腹部彩超检查并记录门静脉内径宽度(PVW)、脾脏厚度及有无腹水。
2 结 果
2.1临床资料比较 290例HCV感染者胆囊疾病的发生率为58.28%(169/290)。有胆囊疾病组病程、酗酒史、TG、GGT水平、PVW、脾脏厚度均高于无胆囊疾病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BMI、负性情绪、TBIL、ALT、AST、ALB、TC、HCV-RNA、腹水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资料比较
2.2HCV感染者发生胆囊疾病的危险因素分析 以HCV感染者是否发生胆囊疾病为应变量,以病程、酗酒、TG、GGT、PVW、脾脏厚度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酗酒、脾脏厚度,γ-谷氨酞转肽酶是HCV感染者发生胆囊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见表2。
表2 HCV感染者发生胆囊疾病的危险因素
3 讨 论
肝脏和胆囊无论从生理功能还是解剖位置来说,都是紧密相连的,因而,胆囊相关疾病的形成发展与肝脏有着密切的联系[6]。众多研究资料表明,病毒性肝炎患者胆囊疾病发生率较非肝炎患者高。吴淑芬等[7]对158例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超声检查,观察其胆囊情况,发现93例出现胆囊病变;王德俊等[8]应用PCR法对32例慢性丙肝伴胆囊结石患者的胆囊标本经病理学检查,显微镜下均有炎性改变,胆囊标本几乎全部检出有炎症。这与本研究HCV感染者胆囊疾病高发生率58.28%一致。
本研究发现HCV感染病程较长的患者易发生胆囊疾病,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HCV长期侵犯胆囊引起免疫损伤,肝内二级小胆管遭到破坏,胆汁排出受阻,胆汁高度浓缩,持续刺激胆囊壁,从而引起胆囊疾病的发生;HCV具有泛嗜性,可导致胆道系统的长期反复感染,从而降低机体清除病毒的能力,增加胆囊炎或胆囊结石的发生机会[9]。
本研究发现高TG可增加胆囊疾病的发生,考虑可能与HCV感染者的胆汁酸代谢紊乱有关,胆汁酸可阻止钙盐浓缩聚集,但胆汁酸的含量减少时,TG和间接胆红素溶解度降低,促使二者以结晶形式析出,利于结石的形成[10]。另外HCV感染者PVW增宽亦可导致胆囊疾病的发生,PVW增宽时患者已经处于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此时胆道酸化功能受限,碱性环境占优势,利于胆囊结石的形成[11];丙肝后肝硬化患者免疫功能降低,易导致细菌感染,诱发胆囊炎。HCV感染者并发胆囊疾病加重患者经济与身体负担, 因此临床上对于HCV感染者应早发现,早治疗,可降低胆囊疾病的发生。
关于HCV感染者胆囊疾病的相关危险因素研究,结论各有不同。Edmund等[12]研究发现众多HCV感染者中胆囊疾病多见于成年人,阳性男性患者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阴性患者,并且胆囊疾病随年龄增长发生率增加。Acalovschi等[13]以453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研究结果显示腹围,脂肪肝是丙肝病毒感染者合并胆囊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结果示酗酒史,高GGT,脾脏厚度可能是HCV感染者发生胆囊疾病独立危险因素。
很多研究认为酒精是肝病患者胆囊疾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酒精主要在肝脏代谢,其代谢中间产物乙醛可以损伤肝细胞。酒精影响胆囊疾病的研究目前也不少见,Chen等[14]研究得出胆囊疾病的发生尤其胆囊结石的发生,饮酒是该病的一个危险因素之一,酒精因素与之相关度较高。Tsai等[15]在8188例体检的成人中发现,酒精,丙肝病毒感染与胆囊结石成正相关。本研究结果表明酗酒是HCV感染者胆囊疾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关于酗酒对HCV感染者胆囊疾病高发的可能机制:酒精可导致可逆性的胆囊动力障碍,Masui等[16]以猪为研究对象,发现长期的酒精摄入使猪胆囊内调节收缩功能的钙通道激活酶敏感性下降,胆囊收缩功能受到抑制,易于胆囊疾病的形成。另外,酒精能抑制大脑的功能,同时能抑制调节胆囊活动的神经中枢,使胆汁排出困难,胆汁积在胆囊内,容易形成炎性产物沉积而促使胆囊结石形成,长期刺激胆囊黏膜很容易形成息肉。
临床上的病例观察发现GGT高的肝病患者,其胆囊疾病的检出率也是很高的,预后也比较差。GGT在肝内主要存在于肝细胞浆和肝内胆管上皮中,当肝脏有病变时特别在胆道系统有阻塞时,GGT的排泄受到阻碍,反流回血液当中,某种程度上表明肝细胞损伤能加重胆囊或胆管炎症反应,使胆囊病变高发。但关于高GGT是否为HCV感染者发生胆囊疾病的危险因素研究国内外目前尚未报道。
脾脏厚度是超声上的参数指标,对应到临床上为脾功能亢进,脾功能亢进时可吞噬大量红细胞,血液中出现了大量的胆红素,参与胆红素代谢的蛋白和各种酶的活性降低,形成非水溶性沉淀物;胆汁里的钙盐与增多的间接胆红素螯合,促进结石的形成,另外,脾功能亢进引起的溶血导致胆汁酸的生成减少,胆囊内环境遭到破坏,胆汁呈碱性,胆囊进一步受到损害,促进胆囊疾病的发生[17]。所以应该早期干预HCV感染,避免肝病进展到肝硬化失代偿期。
综上所述,HCV感染并胆囊疾病的发生率较高,通过临床分析我们认为脾脏厚度,饮酒史,高GGT可能与该病的发生相关,为此,对HCV感染者禁酒,改善肝功能,定期查彩超可以早预防和早发现胆囊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