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育
2020-06-09徐翔
摘要:在现代职业教育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某种技术技能,还应加强人文精神的培育,传承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塑造高尚的人格。大学语文内容弘博深厚富于人文性,教师应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强化人文教育,注重人文关怀,把学生培养成高素质和高技能的时代精英。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 人文精神 培育
一、大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培育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1.大学语文教育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高等职业教育是为社会培养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人文素质的培养与职业技能的培训应当成为高等职业院校实施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两翼,不可偏废。人文精神教育是大学教育的核心所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大学语文有着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它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的价值功用:一方面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掌握和运用语文能力,即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具有广泛的阅读和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独立思维判断能力,良好的口语和书面表达能力,为走向职场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是它的工具价值。另一方面,是依托大学语文丰富的人文素材对学生进行高级的心智训练,以启迪思想,砺练人格,完善道德,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这是其人文价值所在。以上两者是相辅相成、文道合一的有机统一体。
2.人文教育是高职大学语文课程的基本属性
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是人文性,大学语文教材中贯穿着一条思想主线即人文精神,其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资源,一篇篇历代优秀的文学作品集中呈现出凝练优秀人文精神的事理、情志和历代人物形象。例如孔子孟子等古圣先哲至理名言、儒家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安贫乐道的精神和忧患意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领袖英雄人物舍身取义、清廉为民的爱国精神等都能让大学生感受到其中的人文精神情怀。我国著名语文教育专家于漪提出:“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语文学科是一门应用学科,抽掉人文精神,只有在形式上兜圈子,语言文字就失去了灵魂和生命,步入了排列组合文字的死胡同。” 可见,语文不仅是交际与思维的工具,更是人文精神的载体。在大力倡导课程思政的今天,大学语文教育承担着传承民族文化、弘扬人文精神、陶冶审美情操等多项重任。语文教学活动正是通过“心灵对心灵的塑造,教书与育人的紧密结合”,在对古今中外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的情景再现中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润物细无声”地受到熏陶和感染,从而完成情感的体验和道德的完善。
3.新时代教育改革呼唤人文精神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社会劳动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社会信息的爆增和观念的转变,人文学科所倡导的那种人的理想品格无疑会受到巨大的冲击,一些高职院校长期以来单纯强调专业化的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教育,导致人的片面发展,从而使大学语文逐渐边缘化,人文精神日益匮乏成为普遍存在的现象。一些青年学生对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知之甚少,人文精神缺失,情感淡漠,缺乏社会责任感和抗挫折能力,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尤其是理工科的学生表现更为明显。他们中还有一些大学生心理素质不高,据统计,大约20%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因此近年来我国大学生中出现的道德素质下降,犯罪自杀案例增多的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这正是目前我们的教育所面临且令人担忧的问题。因而对大学生加以正确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不仅仅是思想政治课的任务,也是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大学语文教学如何依托生动的语言文字,融入道德和审美教育,为培养面向生产、管理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更好地发挥语文的育人作用呢?笔者有如下一些体会:
二、大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培育的几点思考
1.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主渠道,挖掘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结合课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塑造美好的人格品质,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大学语文本身蕴含着博大精深的人文内容,每一篇优秀的作品,都蕴含着作家的情怀节操、品格胸怀、志趣爱好、价值取向,充分体现了人格美和人性美,对提升学生的精神品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举凡孔子“从善如流”、“见贤思齐”的人格修养;”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屈原在《离骚》中塑造的坚持正义、追求真理、不避艰难、不怕迫害、熱爱乡土和人民的伟大形象,“举世皆浊我独清,世人皆醉我独醒”的洁身自好,不随波逐流的高尚品格;陶渊明“心远地自偏”、“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所表达的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热爱自然,不从流俗的人生态度;杜甫“穷年忧黎元”的仁爱思想、忧国忧民的情怀,犹如清泉甘露一般滋润学生的心田,使他们在精神上获得愉悦与陶冶,在人格道德方面得到完善,从而在心中树立起做人的标准。
2.教师在大学语文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塑造美的心灵,陶冶美的情感,提高美的感受能力。审美,作为大学语文的人文性要素之一,也是对青年学生实施全面发展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我们往往忽视审美教育,导致部分大学生艺术修养偏低,不懂得艺术鉴赏。因此,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应过多地讲解文章结构、琐碎分析段落语句,而应当关注文章整体,引导学生从一些经典美文中品味语言音韵、领略形象意境、感悟情感境界等,以增强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熏陶和艺术感染。如沈从文的《边城(节选)》寄托着作者“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教师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在对人物形象分析的基础上去感悟作者在小说中表现的“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去体会作者所描写的湘西秀丽的自然风光美和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相互友爱、淳朴的民风美,体味作者热情讴歌的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湘西人民的高尚行为和灵魂美,让学生在审美过程中也获得一种精神愉悦和道德提升。
3. 创新大学语文教学方法。过去许多教师在讲授大学语文时习惯用传统的“老一套”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老化,忽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个性差异,教条化倾向十分严重,课堂缺乏吸引,而高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普遍不强,造成课堂气氛压抑沉闷,多数学生上课玩手机或打瞌睡、或干别的事。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必须创新教学模式,实施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形成的教学方式,比如教师可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方法,多用启发式教学,积极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激发他们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自由、民主的宽松氛围中参与到课程教学中来,可以用讲故事、朗诵、演讲、辩论,也可效仿“百家讲坛”等教学方式方法,多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互动,活跃课堂气氛。
在当今互联网时代,教师还要多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制作和使用多媒体课件组织教学,使大学语文教学增添更为丰富的人文内涵,创设集文学、音乐、戏剧、书画等多种审美活动为一体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学习欣賞优秀作品的同时,也获得身心上人文精神的熏陶。
4.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加深文化底蕴。 “才高为师,身正为范”、“腹有诗书气自华”,大学语文教师在做人和学识上都要发挥榜样作用,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树立起在学生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因此,教师应加强多方面的修炼,包括开放的观念、包容的胸襟、丰富的知识储备、高度的人文素养、较强的科研能力、较强的审美和艺术鉴赏能力等等。
总之,每位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应深刻地认识语文教育在当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中的实质和作用,充分认识当今教育中人文教育这个薄弱环节,在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强化人文精神的培育,积极传播优秀的民族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培育爱国主义情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新的社会道德规范,为把学生培养成为高技能和高素质的时代精英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徐翔.语文教学中应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 信息职业技术教育 2006(5)
[2]吴丽萍.丰宗立.大学语文教学如何与人文素质培养结合【B 】.成人教育 2005(4)
[3]苏晓红.大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构建【A】.语文学刊. 2009(7)
[4]韩春燕.论大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质的培育. 文学教育.2011(6)
[5]张瑞.大学语文教学中开展人文教育的思考. 高教与成才研究.2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