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如何巧妙利用历史教材中的“课前提示”

2020-06-09杨鹏程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0年9期
关键词:课前导入历史教学

杨鹏程

摘 要:初中历史新版教科书精心设计的课前提示深受广大师生喜爱。笔者在教学中,通过作为导语出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作为阅读提纲引导学生自学、作为教学提纲系统梳理知识脉络、作为思考问题明确课堂重难点、作为课堂提问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作为知识拓展提升学生辩证思维这六个方面的尝试,对课前提示进行了充分的利用。

关键词:历史教学 课前提示 课前导入

新版历史教材编写者在每课正文前精心设计了一段课前提示,一般情况下还配有一幅精美的插图,课前提示的最后一部分大多是一个或几个别出心裁的问题,往往与正文内容有直接关系。作为历史教师,应当学会在教与学中积极、充分地利用课前提示,使其发挥重要的作用,笔者做了以下几种尝试:

一、作为导语出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戏剧有“序幕”,我们历史新授课也是这种模式,老师在讲授新课之前,首先是要设计独具特色、形式新颖的导入活动,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阶段的学生,好奇心比较强,对新事物极具求知欲。教材的课前提示,通常都是从初中阶段学生的这些认知特点出发,编者精心设计了很多可以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通过这些问题引起学生对新授课的思考,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对知识的渴望。如《对外友好往来》这一课,课前提示中叙述了玄奘在天竺宣讲佛学的盛大场面:“1300多年前,天竺最有威望的戒日王,在国都曲女城举行规模盛大的佛学辩论会……玄奘怎么会到天竺去?那时中外交往上还有哪些著名人物、事迹?”在笔者的课堂中,经常把这些出现在历史课本上的课前提示,直接运用到新授课的导入环节,既能衔接新旧知识,又能激趣,事半功倍。

二、作为阅读提纲,引导学生自学

翻开历史书,语言精练、形象生动、富有启发性的课前提示跃然纸上,必然能够吸引学生兴致勃勃地阅读,从而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有了兴趣,就能带着问题顺势进入历史知识的学习。如《秦末农民战争和秦朝灭亡》一课为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秦的暴政”一目详细内容,笔者利用课前提示中的两个问题“赫赫一时的秦朝为什么会迅速灭亡?”“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是怎样发生的?”为引子,指导学生阅读书本中“陈胜吴广起义”和“秦朝的灭亡”这两目内容。利用课前提示中出现的问题作为阅读提纲,带着孩子走进文本,自主探究,发散思维,自然而然也就了解了本课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线索。

三、作为教学提纲,系统梳理知识脉络

大多数教材中的课前提示,在教学中有提纲挈领的作用,这些课前提示,很好地揭示了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基本线索,是师生讲授和学习的参考提纲。如《辉煌的隋唐文化(一)》一课提示中杜甫的诗“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李白的诗有何特点,为何称他为‘诗仙?‘诗圣又是谁?”点出了本课的重要内容,并指出了唐代诗歌的重点代表人物。这样,这节课的基本内容、基本线索—即唐代诗歌的代表人物、各个人物诗作的特点,已经通过课前提示一目了然,课前提示,在此就是一个精心设计的授课提纲。

四、作为思考问题,明确课堂重、难点

每一堂历史新授课,都有重点和难点,这是老师教学需要格外关注的点。我们在书本的课前提示中,总能发现编者精心设計的极具思考价值的问题。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一直高度重视课前提示中出现的引导问题。如《秦末农民战争和秦朝灭亡》一课中:“秦朝为什么会迅速灭亡?秦末农民战争是怎样发生的?对历史起了什么作用?”这段导语点明了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秦朝末年农民战争史实以及历史意义,上述问题即本节课的学习重点,而“楚汉之争”就是本课难点。所以,在教学中须突出重点,让学生明白秦朝暴政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重点掌握大泽乡起义如何爆发、怎样发展,以及巨鹿之战、进逼咸阳、秦朝灭亡的基本知识。学生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对本节课重点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而对于难点“楚汉之争”一目的理解,老师则可从认识项羽、刘邦之间的战争性质如何发生变化入手,启发学生思考,从而吃透难点。

五、作为课堂提问,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课堂提问,是促使学生思考与发展的有效途径,学习就是从不会到会的过程,“学问”便是既要“学”又要“问”,所以教学活动过程中带有鲜明的问题性。课前提示大多是能引发学生好奇心的有趣问题,这就非常便于教师利用课前提示中的问题因势利导,来启发和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学生通过前阶段学习,对在中国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秦朝有了一个很深的印象。这个时候,反差极大的“赫赫一时的秦朝为什么会迅速灭亡?”出现在课前导语中,这样对比鲜明的问题,会让学生产生质疑,从而学生会积极主动思考、讨论和探究,这也是学习历史的真正意义所在。学生有了质疑之后,教师抛出问题:“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是怎样发生的?又是怎样推翻强盛一时的秦朝的?”这些问题必将激起学生更大的求知欲望,引发学生更多的思考。

六、作为知识拓展,提升学生辩证思维

笔者从多年的教学经验中发现,教材中的课前提示特别注重年代特征,从而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对教材内容的学习起深化和升华作用。如教材“怎样评价秦始皇的功过”一目中,明确要求培养学生用辩证的方法思考问题。通过课前提示,指导学生学习看待和分析问题要一分为二,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要做到实事求是、不偏不倚。

课前提示的有效运用,可以让历史教学“多一条腿走路”。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力求将课前提示的作用发挥出来。教材中的课前提示有利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对教师恰当处理教材、合理选择教法,帮助学生学习、探究历史问题,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教师如果充分发掘、利用好课前提示的功能,力求妙用、巧用,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在教学中事半功倍,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课前导入历史教学
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让书法课从沉睡中苏醒
预设与生成契合
新课标下初中数学课前导入的有效性研究
浅谈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农村中学历史教学的反思与对策
“互联网+微课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三 R”作用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