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用“剥离式阅读法”阅读《乡土中国》

2020-06-09陈韦兰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0年7期
关键词:乡土中国思维导图阅读教学

陈韦兰

摘 要:《乡土中国》是一部学术理论著作,作者费孝通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他的观点,挥洒自如,从容拓展,从各个方面举例分析。这也造成了观点不够集中、明确,所以有些学生阅读之后,很难全面准确地把握作者观点。在任务群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指导学生以思维导图进行梳理,思维导图的确可以帮助学生架构章节内部和章节之间的逻辑联系,但是也存在一些欠缺。比如观点的碎片化、不够连贯、形成不了整体观点。思维导图图片化、枝叶状形式难以形成逻辑有序的文字表述。本文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试图为学术类整本书阅读推荐一个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剥离式阅读法。

关键词:  《乡土中国》思维导图 阅读教学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采取剥离式阅读法,先让学生对文本思想有理论认识,然后再进行逻辑关联和实际应用,取得了很好的实际效果。

一、浓缩文本信息,学会留干去枝、留骨去肉,辨析观点与阐述、观点与论据、正面论证与反面论证的区别,准确有效地提炼筛选作者表达的思想观点

文本的逻辑观点是文章的枝干,是文章的风骨,而其余的阐述,各种论据表述都属于文章的叶片与血肉,只有理清枝干与风骨,文章的框架结构才能显现出来,作者的逻辑观点才能清楚明晰。

我们以费孝通《乡土中国》第二篇《论文字下乡》和第三篇《再论文字下乡》为例,把两个章节合并成一个问题,分别从不同角度来阐述这个问题。

问题设计:为什么乡土社会不需要文字?

1.因为乡土社会是熟人社会,是面对面的社群。人们可以通过语言和肢体动作沟通。文字的存在是因为要解决时间空间的阻碍,而面对面社群不存在时空阻碍。(第二篇《文字下乡》)

2.如何解决时间上的两大阻隔:今昔之隔和世代之隔。

文化是社会共同经验。每个人的“当前”,都是个人“过去”的投影和整个民族“过去”的投影的总和。人们的文化记忆解决了时间上的今昔之隔。在文化传授中,亲子之间可以通过语言,口口相传,传递世代经验和文化。解决时间上的世代之隔。(第三篇《再论文字下乡》)

根据上面的剥离方法,可以进行整本书任务群的阅读任务设计:以浓缩信息、提炼观点的形式,对《乡土中国》其他篇进行问题设计,并解决问题。

二、筛选课本原始案例,学会留枝去干、留肉去骨,以原始论据的形式加深对理论观点的感性认识,并且把论据与论证论点相对应,架构论点与论据的逻辑关联

以第四篇《差序格局》某片段文字为例,经过辨析,先明确地把文本观点和个体化论据剥离出来。

理论观点:差序格局在地缘关系上,以自家为中心,划出一个类似涟漪的圈子,范围有大小,根据自身势力而定。具有很大的伸縮能力。

例证1:荣国府大观园里,住着林黛玉、薛宝钗、薛宝琴、邢岫烟。

建立逻辑关联:此论据论述的显性观点是:差序格局具有伸缩能力,贾家势力大,亲戚范围大。论述的隐性观点是,差序格局的顺序是:最亲近的是贾宝玉的姑表亲林黛玉,然后是姨表亲薛宝钗,然后是姨表亲的亲戚薛宝琴,最后是由亲戚牵连到的邢岫烟,由亲到疏。

例证2:苏秦落魄时家人的态度:妻不以为夫,嫂不以为叔。

建立逻辑关联:主要论述差序格局的伸缩能力:当一个人落魄之时,差序格局的范围就会缩小,缩小到极致的表现是,一个人如果穷困了,连家人如妻子、嫂子也不愿亲近他。

例证3:为何中国人对世态炎凉有特别的感触?

建立逻辑关联:因为差序格局的大小根据自家势力来伸缩,繁华与落魄更能体现人情世故。

学会在阅读中剥离,在枝叶分离之后,更重要的是还要学会骨肉相连,找到论据和论点的逻辑关联。建立逻辑关联,一方面能够把例证对应的显性观点在文本中明确,一方面还要把文本没有明示出来的隐性观点理解到位。相互对应,相互参照,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

三、理论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实际应用,学会分析现实社会案例,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这样才能深化思维,理解乡土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今日中国的影响

比如女儿举报父亲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打电话,全国高考作文要求学生发表看法。另外2020年春节疫情期间,家人举报从外地回来而拒绝隔离的人,引起网络热议。这些亲人内部的“内讧”,之所以引起人们的争议,是因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亲亲相隐”传统不同,和乡土中国的思想相异。

我们可以运用《乡土中国》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回忆在梳理书本原始案例时,有哪些相似或相反的案例。学生会很快找到:《乡土中国》第五篇《系维着私人的道德》中与题相反的文言例子,首先让学生翻译过来,理解例子论述的内容:“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瞍杀人,则如之何?”皋陶作为法官,逮捕了舜的父亲,舜不会依靠权势阻止,最后他放弃了天下,背着父亲逃走了。“终身然,乐而忘天下。”舜的行为体现的是儒家的思想,也是乡土中国所展现的在差序格局里人们对待事情是带有私人情感的。也正如孔子所言:“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犯事后父子之间的相互维护是一种基于伦理的道义。

《乡土中国》第九篇《无讼》中有与题相似的例子:某甲抽大烟。长子出于礼仪没有干涉。但是次子也不务正业,跟着父亲抽大烟。长子就教训了弟弟,弟弟推诿到父亲身上。长子生气骂了父亲。儿子骂老子,这在乡土社会中是大逆不道的,和现实社会中举报亲人的现象是类似的,都是亲亲不隐,亲亲相责。

从这两篇里讲到的差序格局和礼治社会的理论分析:女儿举报自己的父亲或疫情中举报亲人的行为,从伦理角度来说,是不合伦理、不合礼仪的行为;根据差序格局理论,中国的道德和法律,都要看所施加的对象和关系来区别对待。礼治社会应该是感化教育,而不是法律制裁。乡土社会的礼治与现代社会的法治不同,所以产生了矛盾,引起争论。那么对待现实中的问题,应该从两方面去考虑,既要从法律角度,也要从传统人情角度去分析。甚至二者可以高度辩证分析,从法律角度的考虑,一定程度上是对亲人的终极关爱。

总之,在学术类整本书阅读中,剥离式阅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

参考文献:

[1] 王晓青《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学周刊》2020年第3期。

[2] 陈仁《培养探究习惯发展求异思维—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分析》,《名师在线》2020年第2期。

[3] 汪静东《小学语文教学提高学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的研究》,《名师在线》2020年第2期。

猜你喜欢

乡土中国思维导图阅读教学
再思20世纪上半叶的乡村建设与改造
“乡土中国”的审视一种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概念课教学中的应用
思维导图软件辅助初中数学教学的应用研究
巧用思维导图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
高中英语阅读文本中融入思维导图的研究
“后乡土”视域下农村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