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重构和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2020-06-09王小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我国兴旺发达的精神支柱,是华夏儿女智慧和精华的积淀,是炎黄子孙的骄傲、中华民族的灵魂,更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是一门适合于各专业学生的公共基础必修课,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媒介,更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核心课程。这门课程有着巨大的优势和现实意义,但也面临着严峻挑战,需要进行深层次的改革,使课程能够正在符合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要求。
一、学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学好这门课程,可以让学生认识文化、感受文化。帮助学生感受、了解、认识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现象;对学生进行基础性和常识性的传统文化教育,使其知道一种文化现象的来龙去脉、表现特点、文化特征以及对现实的影响;让学生理解文化、感悟文化,培养学生自觉关注觉察、主动思考探究、深刻理解感悟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精神、优良传统、智慧信仰、美好情怀的能力;促进学生对真善美的辩证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等思维品质的发展与提升,使学生逐步掌握欣赏美、享受美、表現美、创造美的能力;让学生珍惜传统、传承文明,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增强学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性,提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力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力,增强民族自豪感;通过经典诵读,唤醒学生为己学习的良知,励志苦学,好学深思,养成坚持读书的习惯,打下博厚的学问根基;通过分享体验等拓展,展示、长养学生的善心善言善行,修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涵养优雅的品味,保养纯净的稚趣童心,健康成长,奉献社会,成就美好人生。
如何通过课程体系重构和教学模式改革,把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进而提高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特色与创新
1.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重构
传统的文化类课程的课程体系一般是由中国传统史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传统艺术、民俗等板块构成,板块之间缺少渗透和穿插,课程内容陈旧,与现实生活结合得不密切。
对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教学体系分为仰望星空、智慧信仰、文苑英华、艺海行舟、风土人情、走向世界等六大板块。课程设计希望突出重点,点面结合,把重要的、趣味性和审美性较强的文学家、经典作品、历史事件和人物,贯穿融入各个模块中,旁征博引,表面上是在讲一个问题,实际上要调动各方面的知识储备注解这个问题。
本课程也不再完全依照传统的中国文化类课程进行内容安排,而是选取学生感兴趣的、对学生提高自身能力和素养有帮助的内容,进行针对性教学。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还要有所侧重,如建筑类专业的学生就要侧重学习传统建筑文化知识。
本课程课程内容的筛选原则包括:
第一,学生感兴趣。课程内容应该具有话题性和现实意义,和学生的生活接轨。例如学生关心的爱情问题、同学之交,一些的社交媒体在学生中非常流行,课程就要引导学生关注其中积极正面的内容;
第二,可以端正学生价值观,例如正确的爱情观、义利观等;
第三,可以让学生主动审视和改正自己的语言和行为模式,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更有价值的事情中去,如何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养成读书思考的习惯等;
第四,使学生养成积极面对生活顺境和逆境的心理品格,课程内容应该包含更多的正能量;
第五,提高学生理性思辨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交流表达的能力和学习创新的能力、审美关照能力;
第六,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课程内容的选择还要有所侧重。
2.教学模式改革的特色
改变传统文化类课程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形成分享唤醒、情感感发、情境再现、任务驱动、成果展示的新型教学模式。
在课堂教学组织管理中,教师以鼓励、关爱、警醒学生为主,人格、地位对等性的批评为辅,秉承一视同仁、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的管理观念,打开并进入学生的思维世界,站到学生的立场上讲授学生可接受的知识内容,用同理心对待学生,让课程内容贴近学生,教师态度的温暖、授课语言的“接地气”本身就是组织管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肯定学生的闪光点和自身对社会对家庭的价值,不打击和用言语攻击学生。
要巧妙设置悬疑和疑问,用故事、短视频、课堂游戏等多种方式导入,教师可以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讲授,严肃的话可以轻松地说,但是并非是一笑了之,还要讲得动情、生动,比如讲孟郊《游子吟》,除了幽默之外,更重要的是以情感动学生,宣扬中华民族孝敬的传统美德,唤醒他们对亲情的重视、对父母的关怀。
讲课应该“接地气”,动用多种教学手段,把“诗与远方”和现实联系起来。和学生的生活接轨;辅助视频和音频,但是时间不应过长,比如在古典艺术板块,截取纪录片的片段,紧贴课程的知识点,给学生观看,可以缓解学生上课的疲劳,也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三、成效
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重构和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课堂活动参与度和活跃度明显提升。学生上课迟到、睡觉、玩手机现象基本不再出现。由于课程内容贴合实际,老师授课妙趣横生,课堂的气氛比较活跃,学生主动向老师提出问题,积极互动,讲到精彩地方,还有掌声和喝彩。很多学生对一些课程内容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们会非常期待下节课老师还会讲到什么,他们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堂是有魅力的。学生也开始注重自身的言谈举止,并有意识地改正不文明的行为,极大提升了自身的人文素养,提升了自觉关注觉察、主动思考探究、深刻理解感悟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精神、优良传统、智慧信仰、美好情怀的能力,极大激发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提升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力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力度。
(王小逢,男,1986年生,河南南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中国传统文化、文艺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