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院校转型背景下的师德培育途径研究
2020-06-09苏美莉莫志虹王俊璎杨晨
苏美莉 莫志虹 王俊璎 杨晨
摘 要:继2018年9月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以来,新时代教育事业和人才培养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广大人民的关注。师范生作为未来教师的主体,是支撑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的主体力量,其师德素养关乎新时代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文章基于目前高校师范生师德素质培养在内容、方式、成效方面存在的不足,从重视培养师德教育意识、优化师德教育培养方法、加强师德教育培养环境的建设这几个方面提出改进措施,构建高效师范生师德素质培养机制。
关键词:师范生,师德素质,师德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10-19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11-0111-02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作为一名称职的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和教育实践能力,最重要的是要拥有高水平的师德素质。要培养出具有专业素养的师范生,地方高校应当充分认识到良好的师德素养是做好教育事业的基石,建设师范生师德素质培养平台,加强师德教育环境的建设,把师范生培养成能够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质教师。
一、师德素养的内容和发展
师德,即教师职业道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在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的环境下,教师师德素养的内涵拓展出更多的空间和内容。在2014年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座谈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好老师”的四条共同特质: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出了加快教育现代化步伐,就要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这些都充分表明了党和国家对师德素质培育的高度重视,同时表明了师德素质对未来我国新时代教育事业的发展举足轻重。
但是在日新月异的今天,在师德师风建设过程中暴露的一系列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部分教师道德素质低下、知行脱节、打骂学童、变相体罚学生等师德素养不良问题屡屡见报,且有愈加严重的趋势。这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还使得教师这一职业所处社会环境的舆论导向偏激化。
师范生作为未来教师的主体,其师德素养状况与教师的师德素养状况构成由表及里的关系,因此师范生师德素养培育就很重要。
二、高校师范生师德素质培养中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师范生的职业情感偏低,师德意识淡薄
师范生的职业情感是指师范生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所具有的稳定的态度和情感体验。大多数师范生对教师这一职业的认识还停留在具备专业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的阶段,并不了解作为一名教师需要具备高度的道德文化素养。大多数师范生把教师职业定位为谋生手段,对教师这一职业的价值认知不足,无法产生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无法坚定成为一名好老师的信念,也就无法培育师德素养。
师范生对师德素质教育方面的了解大多停留在考取教师资格证的时候,在这一时期,他们才会去背诵《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核心内容,但对贯穿其中的核心与灵魂却不求甚解,也就是说,当代师范生对师德素养的培育没有主动意识,没有深入了解《教育法》和《教师法》及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等法律条例的内容。
(二)师范院校对师德素质教育课程设置针对性不强,师德素质教育方法呈现模糊化
其一,师范院校为了促进师范生对教育理论的学习开设了《心理学》《教育学》等课程,但这些不能满足师范生对师德素养教育的需求。师范院校开设的相关品德素养教育的课程针对的都是大学生,没有专门开设关于师范生师德素养教育的独立课程。师范生仅仅学习《教育学》所包含的教师职业道德、教师法律法规的一个章节,这是远远不够的。他们对师德素养的认知停留在表面,不能形成完善独立的师德素养理论体系。
其二,师范院校各个师范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对教师职业道德、师范生的师德素养,没有明确的目标要求,只是用“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一笔带过。在课程设置上,许多教育类的课程性质为选修课,不讲究课程之间的联系和课程组织结构的严密性,让课程结构处于松散状态,不能连接成一个整体,导致师范生在选课的时候只是为了修满学分而盲目选课。
其三,对师范生的师德素养教育大都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无法应对师德素质教育的多样化要求。大多教师都是在讲台上向师范生一味地灌输师德教育的知识,无法让师范生具体深入地体验师德教育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忽略隐性环境,校园文化呈现消极化
有些师范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比较薄弱。师范院校中的有些教师未认真履行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的职责,在师德观念上存在意识淡薄、缺失诚信、缺乏责任感等问题。这些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问题,导致其对师范生的师德培养起到负面消极的影响。
三、高校师范生师德素质培养机制的构建
(一)强化师范生对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加强师范生对师德教育的认识
在师范生认识教师职业的过程中,师范院校应帮助师范生确立对教师工作的认同感,让师范生在情感上产生对教师职业的归属感和荣誉感。对师范生进行鼓励,可以从宣传教师职业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以及地位开始,对师范生进行职业引导,兴国必先强师,让师范生意识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同时,让师范生明白,成为一位优秀教师,要有专业的技能,也要有较高的师德素养。
(二)运用多种方式丰富师德素质教育,让师德课程设置“具体化”
(1)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把师范生的专业技能学习与师德素质教育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在各个学科的教学实践课中有意识地渗入师德素养教育。师范院校的各科教师要让每一堂课都成为师德教育的小平台,教师应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等环节中滲透教师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并将积极的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融入课程教学的工作中。
(2)师范院校要增设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培育的课程,在不同的时间段围绕师德教材,增设专属于师范生师德素养培育方面的课程,让其具备新时代师德素养。在第一学年里,可以让师范生先学习有关领导的讲话和重要文件、媒体对教育活动和先进事迹的宣传报道,或开展关于师德教育的单元主题活动,导入案例,引导师范生关注时事政治,培养师德敏感度,让师范生清楚地认识师德,知道什么样的行为违反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提高师范生对师德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并以此约束自己,做一名有师德的教师。在第二、第三学年设置《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课程,让师范生学习《教师法》等法律法规相关条文,学习、解读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加深师范生对师德本质的理解,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自己严格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不断提高师德素养水平。
(3)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创建多途径的教育方式。利用教学资源,以师范生为主体,设置多种课程活动。①师范院校可以通过开设优秀师生座谈会、有关师德教育的博雅讲座等,让教师跟师范生分享自己在教学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和解决方案,为师范生的师德培养树立榜样。②身临其境,感受师德。师范院校可以多举办有关师德主题的比赛和活动,如小品情景剧比赛、经典诗歌诵读、班级辩论赛、电影欣赏周、音乐晚会等,鼓励师范生积极参与,加深对师德的体会。③建立师范生师德素养年度考核评定机制,构建实践平台,细化评定要点,并根据社会对教师师德素养的要求不断完善。师范生可以到地方中小学进行社会实践,开展师德素质教育活动,在实践中提高教育实践能力。
(三)建设具有“师范性”特征的校园文化
良好的环境可以对师范生起到积极向上的引导作用。首先,师范院校要把师风师德建设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培养以德为先的高素质师范生。其次,师范院校通过校训校规、校园活动等形式将教书育人、师德理念表现出来。除此之外,师范院校要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把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校园中落地生根,使师范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成长为有道德、有知识、守纪律的新一代教师。
四、结语
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师德培育是教育发展的内在需要。应用型院校应突出师范生是师德教育的主体,树立正确师德教育理念,丰富师德素质教育的方式,构建先进文化育人环境,将师范生培养成各方面率先垂范、以身立教的教师储备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筑梦人。
参考文献:
[1]张小敏.新形势下高校师范生师德教育现状分析[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17(2):97-100.
[2]韩文根,赵 佳.论新时代师德课程改革的诉求及实践途径[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8(4):103-107.
[3]郭兰瑛.师范生师德养成途径探析[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5(2):102-104.
[4]张 干.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的实践路径研究[J].观察管理,2016(33):108-110.
[5]罗 莹,彭智平.师范院校学校文化构建探析[J].成都师范学院學报,2018(6):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