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特色
2020-06-09徐媛
徐媛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党的重要优势。文章分析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势以及如何更好地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性特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10-19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11-0025-03
一、引言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时代主题,习近平总书记认为需要关注时代发展的需要,始终坚持真理和关注时代主题,在新的时代条件及具体实践情况融合在一起的基础上,形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理论创新的情况下,明确掌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坚持的内容及发展方向,同时重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的时代主题,其本身具有比较鲜明的时代特点,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向提供重要指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要结合时代发展的特点而进行改革,坚持党的十九大精神,有效地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有效地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且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明确开展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使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逐渐实现大众化发展,这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关注点。
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学生思想心理发展的特点
传统的教育思想虽然已经明确认识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受年龄的影响,但是在开展教育教学的方法方式方面却忽视了学生思想、心理发展的特点,在学生思维发展的初期,直接向学生传授相关行为规范,促使其大脑能够形成直接的条件反射,此方法也许存在着一定的作用。
但是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逻辑思维会不断发展,人际交往也会更加频繁,对外界社会的观察及了解也会不断深入,单纯地对其进行相关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灌输,容易导致学生出现思想价值观混乱的现象,使得学生对思想教育比较抗拒,对学生发展也会产生负面影响。
(二)忽视思想教育的时代特征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每一个时代的人们都存在着自身的心理倾向,当前高校学生更加偏向于创新和变化。如果仅仅为学生讲解思想教育知识内容,容易让学生产生枯燥乏味感。
(三)忽视思想的内化过程
应用具有强制性特点的方式对大学生实施思想行为的养成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规范学生的行为,但是如果教师没有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促使学生的情感体验逐渐内化,他们对思想规范和行为准则等的认识就会仅仅停留在表面,难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律品格。
(四)忽视学生的潜在能动作用
学生到了一定年龄,自我意识会出现质的变化,也会有对自身的评价标准,且根据这些标准可以不断认识和评价自身所具有的个性品质及内在世界,自我评价也就成为学生行为的智能调节器。如果学校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思想方面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让学生进行有效的自我教育,就可以促使学生的自我思想不断发展和完善。
但是当前我国学校所开展的思想教育活动仍然存在由教师布置、组织及安排的情况,造成学生在思想及心理等方面对教师的依赖性过高等问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自制力也无法显著提升。
三、新形势下的时代蕴含
目前以新時期和新形势等作为关注点的思政论文比较多,但是在对新时期和新形势的深入研究方面存在着一些不足,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对当前时代和环境等变化有着敏锐的觉察和研判,应及时解读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形势,其具体内容如下。
(一)国际面临的挑战
经济全球化促使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为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比较完善的共享平台。西方国家的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与教育方法等在得以广泛传播的同时,夹杂着西式意识及观念,这对我国教育有一定的影响。
这就需要我国高校在借鉴国外的先进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的基础上,改善我们的教法技能,使得我国高校的国际化视野更加开阔,同时警惕西方在意识形态领域对我国高校教师和学生进行渗透。
(二)国家导向
党和国家领导人密切关注当前国际形势变化的情况,明确提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发展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关于高校青年学生的系列重要讲话,充分传达了党和国家对青年学生的美好愿景与深情寄托。
高校大学生是当代青年中思想最活跃和最具有潜力及影响力的先进分子,因此,需要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地落实科学发展观,国家也要培养创新型教育人才,共同构建和谐校园,促使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发展指明方向。
(三)社会思潮
高校中有很多年轻有为和富有探究精神与活力的大学生。在国外思潮传入的时候,国内社会会受到较大的影响,学生自身的成长需要决定了当前大学校园成为各种思潮汇聚的重要场所。高校思想文化领域的主流文化是积极健康的,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得到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不断深入人心。
但是我们仍需明确地认识当前的一些消极思潮对大学生思想产生的不利影响。社会思潮对大学生具有特殊的吸引力,主要是由大学生自身的年龄特点和校园环境决定的。大学生正值青春,既具有一定的反叛精神和敢于挑战权威的意识,也喜欢追求刺激。大学生自身的世界观还没有成形,有较强的接受外部事物及新鲜事物的能力,更容易受到社会思潮的影响。
由于大学教育包含着批判精神,大学生活有着独立性的特点,且大学校园文化也有着开放包容的特点,因此这些社会思潮也会更加适合在大学生中进行传播,使得大学校园成为大学生的思想精神家园。
对一些学生而言,接受或传播某种社会思潮逐渐成为其将自身想法表达出来的主要方式和重要手段。高校政治教育工作人员,应认识到各种社会思潮会对高校学生产生的重要影响,关键是对其进行思想引导。我们不但不能忽视社会思潮反映的社会现象和现实,还要促使大学生深入了解社会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不但不能忽视各种消极有害的社会思潮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成果的影响,还要准确掌握大学生当前的思想动态,对其进行正确引导。
(四)校园环境
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要想能够实现育人的目标,需要营造更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构建和谐社会属于当前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和新阶段提出的存在着特定内容的社会目标。高校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校园的构建对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要影响。但当前和谐校园的构建方面仍然存在着一定不足,如一些不和谐的思潮在学校存在,而这些思潮的传递不仅受到学生群体的影响,也受到校园网络和一些教师的影响。
一些高校的教师存在生活腐化和观念俗化等问题,这也就造成一些劣质风气从高校专业教师群体中蔓延到学生群体中,从而对学生群体造成负面影响。这一现象的后果也就是教师容易出现悲观失望等情绪,一些学生也容易消极沉默,甚至有些学生出现腐化的趋势。无论是何种结果,都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及和谐校园的构建产生不利影响。
面对当前比较严峻的形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时刻保持警醒,承担起党和国家当前所赋予的崇高使命,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和谐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使得学生可以牢固树立正身正人的思想,充分扭转当前高校的不良风气。
四、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责任感
随着我国的日渐强大以及面临的机遇日益增多,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关注我国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现状。教育需要不忘初心、勇往直前,在党的十九大要求完成历史使命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过程中,能够认识到高校学生在民族复兴中所需要承担的责任。
(一)加强“四个伟大”教育
在推进“四个伟大”教育具体实践的过程中,需要明确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具体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必要的服务。
在当前中国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梦想的过程中,也要能够始终坚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这些内容也是当前中国共产党在工作开展过程中所需要承担的重要责任及历史使命,是明确党在世界形势发生更为深刻变化的情况下始终关注时代发展的需要。在不断推动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等实现的过程中,这也是能够推动理想信念教育更加深入的重要力量。同时,推进“四个伟大”工程,使得其可以有效和相关战略任务融合在一起,在达成当前目标的时候,增强“四个自信”,顺应新时代和新实践的具体发展要求。
(二)在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中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在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时候,可以促使中国高等教育得以内涵式发展,推动当前高校教育能够承担相关的时代责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也要明确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为“双一流”建设服务。而中华民族的发展,也成为当前世界文明发展的重要内容,也属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主要机会。高校需要以成为世界一流高校为主要目标,在这一基础上充分认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建设世界一流高校及中华民族文化复兴应承担的责任。“双一流”高校的建设也就有了更为具体的方向,即提高高等教育立德树人和育人成才的能力。
此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面临着挑战的时候,要以一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为支撑,在时代变化的过程中体现自身的专业性,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服務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
最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社会主义性质的体现,要明确当前我国“双一流”建设的时代紧迫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具体开展的时候,也要充分有效地扩展“双一流”建设的视野和格局,从而满足人才发展的需要,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
(三)提升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力和感召力
除了要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还要有效地提升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力和感召力。在开展相关教育工作的时候,教育改革也要明确教育工作的内部发展情况。在新时代发展中,高校需要全面提高内涵、建设质量。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时代性特点的基础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必然是包含着主体理解的时代性特点。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具体开展时,需要明确当前思想政治课程实践教学的具体情况,且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开展过程中显示出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亲和力和感召力等特点,突显出大学生更加具有明确的时代敏感力的特点。大学生所具有的时代敏感力及时代把控力等特点都是在大学生时代责任感和感受性等基础上,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所具有的作用的结果;在当前中华民族历史传统文化及革命文化等基础上,也要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所具有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对大学生自身的发展而言,其本身具备的敏锐性和解决时代问题的思维能力有助于更好地提升自身的能力。
首先,需要明确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质量,突显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需要具备的亲和力,缩短师生沟通交流的距离,突出时代性特征。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知识过程中深入理解时代发展的需要,因此高校学生对历史和时代问题的共识离不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
其次,除了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质量外,教师在具体教学实施的时候还要明确凸显出思想政治教育所具备的时代感召能力,并在这一过程中提升大学生的时代引领力。党的十九大报告可以促进青年的发展,推动国家的发展;青年的强大也能够促使国家更加强大,青年要充分坚定自身的理想信念,成为时代发展的推动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在具体开展的过程中也要明确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构建新时代,帮助大学生感受时代具有的温度,更好地承担起自己在当前新时代发展过程中的责任。
(四)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
大学生责任感的矛盾性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低,这就无法促使学生明确意识到自身和社会之间的联系,也就需要克服自身的缺点,深刻认识到提高自我意识的重要作用,有效地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
在提高学生自我意识水平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的自我意识得到有效的发展,让其清晰地认识到人与社会的关系,认识到自身的社会角色和地位,促使学生产生承担社会责任的强大动机,并自觉地完成自身所承担的任务,随后将个人成才与社会发展充分融合在一起,使社会需要和时代要求充分内化为个人的成才目标,从而培养学生自身的强烈社会责任感,使学生能有效地处理责任感的矛盾性。
培养学生正确的自我意识的主要目标是推动学生自觉地根据社会发展规律积极地实施自我教育,将学生培养成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
五、结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能够在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充分認识到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对时代发展而言,需要大学生有效解决时代矛盾、勇担时代责任,根据与时俱进的要求及具体发展情况,深刻理解和深入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充分学习及实践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胡守佳.《古田会议决议》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性和感召力的启示[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4,30(6):125-127.
[2]胡 刚.“两个伟大革命”重要论述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路径探讨[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9(6):127-131.
[3]段博楠.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挑战与新使命[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9(5):99-104.
[4]荆世群,谢雨辰.跨学科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探析[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9(4):57-61.
[5]张玲玉.提升高校实践育人的时代性探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9(8):32-33.
[6]魏 冉.试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创新路径[J].西部学刊,2019(14):84-86.
[7]孙英浩,毕红秋.新时代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20(2):43-49.
[8]曹 猛.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生命力的路径探赜[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2):23-25.
[9]曲建武,王雅瑞.着力建设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J].中国大学教学,2020(1):65-69.
[10]李 敏,颜吾佴.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基于北京部分高校的调查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3):57-60,71.
[11]闫兴昌,曹银忠.近五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的热点追踪与脉络演进——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J].社会科学前沿,2019,8(11):1854-1862.
[12]贾兆帅,王顺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层次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35(6):58-61.
[13]许丹丹.思想政治教育引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23):86-87,90.
[14]谢 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创新研究 ——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J].高教探索,2020(2):129.
[15]赵 刚.廉政文化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方法[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36(1):106-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