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物理生态课堂的有效构建

2020-06-09周仁基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2020年6期
关键词:生态课堂构建高中物理

周仁基

摘要:物理生态课堂是把一种教学主体、教学信息、教学环境等看成一个教学生态系统,用生态学思想对物理课堂进行指导的一种教学方式.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传统应试教育的弊端不断凸显,这种和谐、健康的生态课堂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关键词:高中物理 生态课堂 构建

高中物理生态课堂以物理课堂为载体,课堂内各个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且内和外顺,渐进有序,自由和谐.本文以高中物理生态课堂的有效构建进行探讨和研究.

一、生态课堂的创设思考

从知识传授层面看,普通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是丰富而高效的.在传统观念和高考意识支配下,教师通过不断灌输知识和强化训练等方式,实现对学生学科成绩的提高.虽然教育主管部门对课堂教学有各种各样的规定、要求、评估、考核,但由于高考制度的客观存在、教育考评偏低、家长理念滞后等因素,物理课堂教学的生态已被严重破坏.创设物理生态课堂需要社会关心、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物理生态课堂应该是和谐的、自然的课堂,教室布置是生动活泼的,而非固定生硬的;学生的参与是主动的,而非教师或外界授意强加的.

二、创设互动共生的物理生态课堂

物理生态课堂应该是民主平等的课堂.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学习、交流的过程,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合作得好就可以产生共生效应,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就是说,有形讲台不再是老师授课站立的唯一区域,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师生之间的交流是随机、融洽的.

课堂上的互动交流,可以让师生的心态更加开放,课堂主体更加突出.学生没有敬畏感,恐惧感,有的只是求知欲望、探究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要做的实验,老师一般不先示范,而是让学生随机选取物理实验器材进行试探性实验.课堂上没有太多的应试训练,有的是注重理解基本感念和基本规律的必要练习与实践操作.力求给学生提供更多学习和探究的机会,使学生生产的疑问能够获得及时的交流指导.

三、学习情境的生活化,增强亲身体验

高中物理的学习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际.传统的物理教学更加注重物理知识的传授,脱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生态课堂强调学生主体通过亲历学习活动,完成新知识的自主构建.教学中,教师要从日常生活经验入手,创设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将生活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学习,让学生眼中的物理不单纯是定律、概念以及公式的总和,而是富有感情的、生活化的、具有生命活力的一门学科.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创设出一种能够激发学生问题意识和探究欲望的教学氛围,让物理回归到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而不是满眼的习题和试卷.

我们可以通过巧设悬念和疑点,为学生创设一个生活化的问题情境.例如,通过情境体验:两个同学穿轮滑鞋演示“面对面双手互推”和“一个同学推另一个同学的后背”,让学生认识到“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利用生活中常见的問题来创设教学所需要的情境,能够更加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

四、丰富教学资源多样化,改善课堂生态环境

课堂生态环境包含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他们是构建物理生态课堂的基础.物质环境是指进行课堂教学活动所必需具备的一切物质准备,包含教室的桌椅摆放,依据讲授式、讨论式、合作探究式等.传统的物理课资源主要是一些教材和习题册,但近几年来,在新课改的理念下,这种局面有所改变,高中物理教学在内容上要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加强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及科技发展的联系.有效地利用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能够帮助物理教学主体更好地落实新课标的理念和目标.教材是物理教学的基本,新课标主张“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因此教师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和教学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重建,而不是简单地“执行教材”.

总之,高中物理生态课堂的构建,就是结合物理学的特点,设计出丰富的教学活动,激活课堂的氛围,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其中的关键点是,教师要认识到生态化课堂是以学生为起点的,只有这样,方能实现师生在教学中自然、和谐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陆永华.探析个性化高中物理生态课堂构建的有效策略[J].考试周刊, 2014(13):132-133.

[2]罗正范.构建高中物理生态课堂的有效途径[J].理科考试研究, 2016,23(17):53-53.

[3]陆良荣.谈高中物理生态课堂的构建[J].数理化学习(高三版),2014(8):79-80.

猜你喜欢

生态课堂构建高中物理
学好高中物理必须做好的四件事
高中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研究
高中物理实验
这里的课堂扬起低碳、生态的风帆
教育生态学视阈下的《基础日语》课堂教学
互联网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管理策略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