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教学模式,提升物理教学质量
2020-06-09蔡力伟
蔡力伟
在传统的高中物理课堂中,大多采用教师讲,学生被动听的教学模式,但高中物理知识很抽象、枯燥,导致学生的注意力不能长久集中,在不知不觉中就会走神,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偏离了教师的教学预期.因此,高中物理教师要改进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课堂主体的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巧妙诱导启发,培养探究能力
在新课改实施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对一些物理规律、概念通过现象,挖掘、探究出其中所包含的物理本质.在这个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引导,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点拨,让学生通过讨论、探究发现规律,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例如,在讲述布朗运动的特点时,教师就采用了引导探究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探索得出了布朗运动的特点.为了让学生的探究有目的,教师向学生提出了指导性问题:在液体中的“小碳粒”是分子吗?在勾勒小碳粒的运动时把每个时间点的位置进行连线,这些连线是小碳粒运动的路程呢,还是位移?如果增大时间点之间的间隔,那么对于这些位置的连线将会变得简单还是变得更加复杂呢?这些问题足以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使其产生探究欲望.学生就会在问题的引导启发下,进行思考分析,然后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讨论,在大家的讨论中不断完善问题的答案,最终归纳出得到布朗运动的特点,这远比教师简单的告知效果要好得多,而且课堂氛围也是活跃融洽的.
二、引导合作学习,实现知识构建
合作学习是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学模式,合作学习可以让小组的各个成员有充分的话语权,尽情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在小组中能够让学生养成倾听的好习惯,并在倾听中做到取长补短.
如教学关于“自由落体”知识的时候,教师先把学生分成了几个学习小组,让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制定出能够用来验证自由落体运动特点的实验方案.在前面研究运动时用到了打点计时器测定物体运动的瞬时速度,因此在讨论时,就有学生提出了可以利用打点计时器来寻找物体运动的瞬时速度,而前面测量的是水平运动的物体,而现在要研究自由落体运动,就有学生提出可以把打点计时器竖直固定,根据各点之间的间隔来测定瞬时速度.有学生提出疑问:要如何才能保证物体做的就是自由落体运动呢?大家都知道自由落体运动是忽略了空气阻力的运动,那么要如何才能减小空气阻力的影响呢?有学生提出可以用重一些的物体来牵引纸带,而且还要体积尽量得小,这时实验方案就有了雏形.当教师让各组交流讨论方案时,就对验证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有了比较完善的结论:重物采用小铁球,让打点计时器保持竖直,这样就减少了阻力的干扰;先让打点计时器工作再放重物,以保证重物从静止出发;在纸带上恰当地选取计数点,然后通过计算得到运动速度,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得到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此时有学生站起来说:可以选择相同的时间间隔,然后测量各自的位移,先看位移之差是否为恒量,然后根据恒量应当与重力加速度有关,通过计算与重力加速度进行对比.这样学生对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就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教师为学生创设合作学习的氛围,让学生有了参与活动的机会,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合作讨论、交流中自身的思維更加完善,构建了完整的知识体系.
三、增添实验环节,提升教学效果
物理教学离不开实验,通过实验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发现物理规律,了解物理知识,使学生对物理知识掌握得更加透彻.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到实验中,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牛顿运动定律”时,课本中给出了有关超重和失重的内容,教师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就利用简易的物品给学生做了一个生动、形象的实验:把一块小木板用线悬挂在铁架台上,然后放上一条纸带,在纸带上放一块石头.现在要用力拽出纸带,教师邀请了一个力气大的学生来到讲台,结果把纸带拽成了两截——由于上面石头很重,导致纸带受到的压力过大,在拽的时候发生了断裂.这时教师选择了一个力气小的学生,在学生开始拽的同时,教师剪短了拉着木板的线,这时学生很容易并完好地把纸带从木板和石头中间拽了出来.学生很奇怪这个实验现象,纷纷在心里思考为什么.教师这时就向学生提出失重的物理现象,再让学生分析思考刚刚的实验过程,学生就意识到当线被剪断时,木板和石头都做向下的加速直线运动,这样就使石头对纸带的压力小于石头的重力,保证纸带能够被轻松完整地抽出来.教师在课堂上引入实验内容,并让学生进行参与,这样就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参与实验活动的热情.
总之,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改进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能够开启思维,主动地获取知识,发展能力,让高中物理课堂彰显别样的精彩.